ADH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ADH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ID:37283661

大小:884.00 KB

页数:82页

时间:2019-05-20

ADH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_第1页
ADH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_第2页
ADH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_第3页
ADH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_第4页
ADH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ADH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儿童多动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药物治疗儿童多动症名称的沿革定义和范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综合征,以前称儿童多动综合征症,简称多动症。表现为在认知参与的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缺乏持久性,活动量多且经常变换内容,行为冲动、唐突、不顾及后果。常患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抽动障碍和某些情绪障碍,而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前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期。沿革和命名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n首先提出“多

2、动症”概念1902年Still提出意志控制力缺乏(deficitinmoralcontrol),认为是由先天而不是环境所导致的1918-1919年人们认为本病是由脑部损伤造成的,而不是先天因素1931年winnncoff对本病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出“儿童多动症”概念1932年Kramer和Pallnow提出“儿童活动过多综合征”概念1937年Bradley指出服用苯丙胺可取得良效1942年Lindsley指出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可使病情加重1947年Strauss和Lehtinen从病因学角度提出本病与脑损伤有关,提出“脑损伤综合征”概念1949年

3、Gesell等人提出“轻微脑损伤”(minimalbraindamage,MBD)诊断名称1950s发现脑损伤不一定有多动症状,有多动症状,不一定有脑损伤病史1962年暂定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braindysfunction,MBD)1968年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在《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二版(DSM-Ⅱ),定名为“儿童期多动反应”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ICD-9)定为“童年时期多动综合征”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多动上,而忽视了注意力的缺陷1972年美国Douglas提出儿童分心和冲动是伴随多动行为更具

4、广泛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因此DSM-Ⅲ使用了“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deficitdisorder,ADD),而对有明显多动的命名为“注意缺陷伴多动”(attentiondeficitdisorderwhithyperactivity,ADDH)1987年DSM-Ⅲ-R使用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1990年ICD-10使用“多动性障碍”强调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状两大类表现的同时存在,1992年对多动伴有品行障碍的定义为“多动伴品行障碍”诊断名。1994年DSM-Ⅳ

5、将本症分为两纬度三亚型,仍命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分多动冲动为主型,注意缺陷为主型和多动冲动及注意缺陷混合型。我国1970s开始关注多动症1989年《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2)及1994年CCMD-2-R定名为儿童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2001年将多动障碍分“多动症”及“多动症合并品行障碍”DSM-Ⅳ的诊断较ICD-10宽松儿童多动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诊断标准造成结果大相径庭2002年患病率在2~18%,国际上公认的大约在3~9%,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约为2~9:1国内大致在3~10%,

6、男女比例约为4~9:1有研究表明注意力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混合型的发病率为分别为8.27、2.68、2.63。另研究表明分别占ADHD患者的45.7、17.9、36.4%影响因素诊断标准不同DSM-Ⅲ:2~9.5,平均4.9%DSM-Ⅲ-R:1.4~13.3,平均5.9%DSM-Ⅳ:5.8~11.5,平均7.8%使用严重程度标准将多动症儿童与有多动表现的正常儿童分开,如不区分2.4%,区分1.4%评定者因素家长与孩子:3.0%,2.8%教师与家长:15%,6%(母亲)不同国家的医师依据录像评分存在差异地域因素不同国家:印度1

7、1-12岁——29%;荷兰1.8%城乡不同:包头(农村15.55%,城市13.63%),山西(城市3.76%,高山10.28%)种族差异非裔(3-18岁,39.5%),白人学生14.2%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发病机制研究遗传学研究ADHD多呈家族性特点:患儿的父母与兄弟姐妹也是易患ADHD的高危人群。1971年Silver:40%的ADHD患儿的父母与兄弟姐妹和亲属中也有患ADHDBiederman:ADHD病症持续到青春期的患儿,亲属患有ADHD的比率显著高于病症随年龄减轻的患者Faraone:ADHD病症持续期长的患者,父母患ADHD的概率是人

8、群的17倍,父亲患ADHD的,其后代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