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956077
大小:4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3
《《进学解》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进学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唐宋八大家散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优秀篇章,影响深远。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学习。1.古代的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2.古代散文的
2、发展: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属于历史散文范畴,如《左传》等。两汉散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除子,史专著外,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构造形象的方式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明代散文:先有前后七子以古拟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
3、”,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更注重“义理”的表现.而且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3.唐宋八大家的由来: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学生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p.89-91)二.常识简介1.了解韩愈(学生简介,教师总结)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
4、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他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韩愈文章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2.解题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
5、“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学生齐读。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了解全文内容,理清全文结构。第一部分:(1)先生训示。提出第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第二部分:(2)虚拟学生诘难。第三部分:(3-5)先生自责。四.课时小结本文用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
6、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仕途不得意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上是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之情,也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之情。五.作业布置⑴熟读课文。⑵对照注释,进一步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本节课,我们来看一看韩愈是怎样通过对话的形式写别人,来嘲讽自己的失意,来借以发泄仕途不得意的牢骚的。二.文本研读㈠研读第一节1.学生齐读第一节。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第一节,并做好质疑准备。3.学生质疑,小组之间交流。4.重点字词⑴行成于思,毁于随。⑵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⑶拔去凶邪,登崇畯良⑷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分析第一节
7、⑴找出表达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明确:“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我们读书治学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思”的重要。⑵找出本节中能概括作者命运的词语。明确: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所言自己的遭遇证之。从而使得本段的结旬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因此,“幸”字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㈡研读第二节1.学生齐读第二节。2.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第二节,并做好质疑准备。3.学生质疑,小组之间交流。4.重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