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案例

乡愁教学案例

ID:36951832

大小:25.2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03

乡愁教学案例_第1页
乡愁教学案例_第2页
乡愁教学案例_第3页
乡愁教学案例_第4页
乡愁教学案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乡愁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乡愁》教学案例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的诗作——《乡愁》。作者是呢?生:余光中师:余光中是谁?知道他吗?生:知道,我国台湾诗人。师:还有吗?有没有更详细一点的介绍呢?生:有,我来试试。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

2、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师:哇!好全面,这位同学课前的准备非常充分。如果能有侧重地的介绍,并且不依赖于资料的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现在,大家对作者算是了解了吧。老师这里

3、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余光中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其目的是什么?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

4、愁》师:陈斌同学的介绍很全面,这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相信有了这个背景介绍之后,对课文的理解就更容易了。师:现在来看看这个标题,这个题目给你什么信息?哪一个字是中心?“愁”这里是指哪一方面的?生:这是一首离别诗。生: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生:表达对家乡的离愁别绪。“愁”是中心词,这个“愁”指的是对家乡的离别愁绪的。师:找得比较准确。我们都知道,诗歌,短小精悍,情感激越,语言优美,引入入胜。学好诗的前提首先要会读,你觉得怎样才能算会读?这首该怎么读?生:读准字音、节奏、情感等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情感,读准字音。(师参与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师:接下来我们请同学们读读,看

5、看谁来展示一下。生读。师:读的怎样?谁来评价一下?生:字音很准,就是情感的处理还不够到位。师: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后来啊”的“啊”字该怎么读?生:不知道师:在普通话里,“啊”该读什么,要根据它前面的一个字的读音进行变调。前一个字的末尾字母是“i”,那ia就要读成ya。这样才行。生:哦,好复杂。师:我再请一位同学读读。生:我来。师:有请曾涵生深情读毕,其他学生自发鼓励。师:看来同学们的表现,我们就不用多说。情感非常到位,这就是我们班朗读的一面旗子,希望今后同学们用心去读每一篇课文。回到标题,“乡”在诗中具体指什么?从标题得知,这里的离愁别绪,表达的是作者对什么的离愁别绪?联系每一段

6、看看表现的别情都是一样的吗?生: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家国别(板书)师:你怎么知道的?生:从每一节小节所表达的内容自然得知。师:看来字词的解读很重要。余光中的《乡愁》一经写成,深受海内外游子的喜爱。并且经久不衰,那这首诗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美在何处?生:时空美,看每节的第一句,这些时间的词语浓缩了人生的乡愁,展示了过去和现在,怅惘着生活的未来。生:音乐美。美在叠词的运用,删除叠词读读,叠词有舒缓节奏,深化情感的作用,多个叠词连用构成一种回环之美。师:还有吗?生:比喻美。乡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也摸不着。作者却通过四个意象表现了出来。师:是啊。古人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

7、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写不出,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写之。将思乡缠绵的情感化作实实在在的具体物象,通过睹物思情。同学们,今天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借鉴这样一种写法。师:学到这里,你知道这首诗当时被人们喜欢的原因了吗?生:哦,明白了。生:我认为除了这些,还有整首诗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逐渐上升。由对家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的思念,并饱含着希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强烈愿望。师:分析到位。下面让我们回到前面几位同学谈到的美点上,再次品味语言的美,究竟在何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