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校解析Word版---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安平中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实验部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人工智能近来很火。普通人若要感受人工智能,跟阿尔法狗对弈也许不太好实现,但跟自己手机“对话”就容易多了。拿起手机,屏幕自动点亮,放下就自动锁屏;在早高峰的地铁里打电话,不再需要扯着嗓门嚷嚷,手机能将说话人声与背景噪音分开并增强,轻声细语也能顺畅交流……这些功能,依靠人工智能芯片,在国产手机上已经能实现了。在手机上显神通,应用从B端(商家端)走向C端(客户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好现象,说明经过几起几落,人工智能的“虚火”在慢慢下降,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跨越商业化鸿沟,从实验室走到生产车间再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鉴别人工智能真伪虛实的利器。诚然,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取得技术突破。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提供动力,人工智能研究也需要更多地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即便是代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最前沿的阿尔法狗项目,也在升级技术,瞄准新材料开发等更多重要的现实应用。人工智能将与互联网一样,融入各行各业中,它的发展潜力正是在于将来各行各业深度应用的前景,全球科技巨头对这一趋势的判断高度一致。我国虽然在部分技术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多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有大量行业和领域能够与现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但技术并不是生搬就能用好,要细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各个环节,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具体如何融入,能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同时,人工智能应当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不仅要拿得出硬技术,还要提升软实力,加强精益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技术先进了,各项管理能力也要跟得上、相匹配,才能让好技术真正发挥效力。从政府层面来看,促进人工智能应用,扶持之余更要提供保障,加强标准建设和监管为人工智能应用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比如加大数据开放和共享,为技术提供更多应用对象;建立标准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公平竞争等等。 此外,还须建立和逐步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不仅将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有序监管的视野,也要确保在更远的将来,当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思考的那天来临,人类仍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摘编自赵展慧《人工智能应用为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芯片在手机上的应用,让老百姓已经全面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便捷。B.目前,人工智能应用从B端走向C端,一些技术开始从实验室向市场转化。C.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如果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就能取得技术上的突破。D.我国的人工智能部分技术与应用取得不少进展,但各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从国产手机已经能实现的一些功能说起,使读者轻松感受了什么是“人工智能”。B.文章接着阐述了人工智能要不断发展,重视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意义。C.文章点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指出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它的通用性是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的唯一途径。D.文章后半部分从企业、政府、法律等层面阐述了如何促进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进入寻常百姓生活。B.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空间,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C.企业即使在生产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但管理跟不上,也未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D.当人工智能取得技术突破时,只有对其加强精益化管理,并将其应用纳入有序监管,未来人类才会真正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答案】1.B2.C3.D【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让老百姓已经全面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便捷”中“全面感受到了”说法错误,文本中说的是“在国产手机上已经能实现了”,并不是“已经实现”,范围扩大;C项,“如果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 就能取得技术上的突破”说法错误,从原文看,人工智能要想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关键是“需要大量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取得技术突破”;D项,“各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说法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我国虽然在部分技术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故选B。【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提升它的通用性是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的唯一途径”中“唯一途径”说法错误,文中是“重要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强加关系,文中没有“只有……才”这样的条件关系信息。故选D。【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白雪的墓园迟子建父亲去世的日子离除夕仅有一月之差。父亲没能过去年,可我们必须要过这个年。要排解对一个人的哀思,尤其是父亲,三十天的日子未免太短太短了。我们办完丧事后连话都很少说,除非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谁还有心情去忙年呢?天非常寒冷,我站在火炉旁不停地往里面添柴,我不愿意离开火炉。母亲躺在她的屋子里,炕很暖和,但我知道她没有睡着。她还不到五十,头发仍是乌色的。全家人中最痛苦的莫过于她了,可她并不像其他失去丈夫的女人一样大放悲声。她很少哭,有时哭也是无声的。在我年幼的时间,年前的这段时光中,总是非常快乐的。那时候厨房里总是热气腾腾,一会儿蒸年糕了,一会儿又用大锅烧水洗衣裳了,乳白的水汽云雾般地涌动,晃得人眼神恍惚。往往是父亲撞上了我们,或者我们撞上了母亲,无论谁撞了谁都要乐一阵子。 现在,父亲睡在墓园里,那里是白雪的墓园。父亲现在睡着的地方是我小时候进山最害怕的地方,那时候我去采都柿和越橘总是绕过那片地方,因为那里使我有一种莫名的忧伤。现在那里终于成为父亲的墓园,我才明白悬了多少年的心只是因为那里会成为收留我亲人的地方。现在它成了父亲的墓园,我才不害怕经过那里,我才心平气和地第一次认真观察那里的景色:那里地势较高,背后有一个平缓的山坡,山坡上长着稀疏的樟子松。而坡下,也就是墓园四周却是一大片清一色的落叶松,它们全都直直地卧在丰盈的白雪之上,是一片十分年轻的树木。再过百年,这些树木蔚为壮观的时候可能会使墓园看上去十分古老,它们的环绕将使灵魂越来越宁静。炉火越来越旺了,我仿佛看见父亲正推开走廊尽头的门,微笑着朝我走来。从他去世的那时起,这种幻觉就一直存在。我转回身,朝厨房走去。这时我突然听见母亲的房门响动的声音,接着我听见弟弟扔炉钩子的声音,他似乎是追着母亲出去了。他怕她出去想不开。我心事重重地等待母亲和弟弟快点回来,这种等待像锥心一样地难受。不一会儿,弟弟先开门回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了碗和盘子。他神色有些喜悦,把竹筐放在墙角后神秘地走过来对我说:“咱妈想过年了,她去仓房里收拾过年用的东西。”母亲把我们姐弟几个叫到一起,向我们布置忙年的工作。弟弟因为腿勤,大多是搞“采买”;而姐姐要搞“内务”,我虽说是个女孩,但干细活大多不精,所以就只能做挑水、倒脏水、打扫院子这一类粗活。然后对我们说:“从现在起谁也不许再掉一滴眼泪。我和你爸爸生活了二十几年,感情一直很好,比别人家打着闹着在一起一辈子都值得,我知足了。伤心虽是伤心,可人死了,怎么也招不回来,就随他去吧。你们都大了,可以不需要父亲了,将来的路都得自己走。你们爸爸活着时待你们都不薄,又不是没受过父爱,也该知足了。”母亲说完话,就返身进厨房干活去了。我们姐弟三人互相看了一眼,就赶紧行动起来。再有两天就是年三十,我们要依照风俗去山上请爸爸回家过年。一大早,母亲就起来忙着煎鱼、炒鸡丝和摊鸡蛋,她做这些都是上坟用的,而我们姐弟三人则在屋里为父亲打纸钱。等一切都准备停当我们将要出发的时候,母亲突然说:“让我也去吧。”我和弟弟同时看了看姐姐,因为她最具有发言权。姐姐说:“你别去了,我们去就行了。” 出发时,我们姐弟三人趁她还没出来就先溜出家门。我们像小偷一样飞速地沿着障子边东拐西拐地蹿上公路,很快就把母亲甩掉了。她不知道父亲墓园的确切位置。天气极其寒冷,连空中乱响的爆竹声也是寒冷的。进山之后,我们的目光不停地朝父亲居住的地方眺望,好像久别归家似的那么望眼欲穿。有几只大鸟在墓地上面的树梢盘桓,像墓园守望者一样。我们到达父亲身边时就像看见上帝一样一齐跪下,我们做着最古老的祭奠。年三十晚上,按照母亲的吩咐姐姐必须回婆家过年,她不愿意因为失去丈夫而滞留女儿在家陪着自己,那么只有我和弟弟同她共度除夕之夜了。我们坐在桌前举起酒杯为新年做着陈旧的祝福。母亲神情极其镇静。自始至终,她没有落一滴泪。这是一个温暖的略带忧伤气息的除夕。那天夜晚,炉火十分温存。初一的时候天忽然下起漫无边际的大雪。冬天的早晨本来就来得晚,雪天的早晨就更像凌晨之时的天色了,所以我很迟才从梦中醒来。从床上爬起来,觉得屋子里暖洋洋的,用手试试火墙,才知母亲早已起来生过火炉了。窗外十分宁静,菜园之外的道路上没有忙年的人影,年已经过去了,大家似乎都在沉沉地休息。我披好衣裳,下地,走进厨房。先看了看炉膛中的火,添了些柴,然后就穿过黄昏似的走廊去母亲的房间。可我突然发现母亲不在房间里,她的房间收拾得十分干净。我的心沉了一下,慌慌地去弟弟的房间把他从床上摇醒,问他:“妈妈去哪儿了?”“不知道。”他睡眼惺忪地回答。“她不见了。”我说。“不会走远吧。”弟弟很自信地穿衣起来跑到屋外的院子里去找母亲。他先去了厕所,然后又进了仓房,但怎么也没能找到。我们急得几乎要放声哭了。我的眼前突然闪现出山上墓园的情景。现在那里是白雪的墓园,母亲会不会去那里了呢?没等我来得及把这个可怕的想法告诉弟弟,母亲突然推门而入了。她的身上落着许多雪,她围着一条黑色的头巾,脸色比较鲜润,目光又充满了活力。“你去哪儿了,急死我们了。”我说。母亲摘下围巾,上上下下地拍打着她身上的雪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轻轻地告诉我们:“我看你爸爸去了。” “你找到地方了吗?”我们问她。“我一上山就找到了。”她垂下眼睑低声地说,“我见到他的坟时心里跳得跟见到其他的坟不一样,我就知道那是你爸爸。”我们全都垂下头来,真后悔那天没有带她去墓园。“他那里真好。”母亲有些迷醉地说,“有那么多树环绕着,他可真会找地方。春天时,那里不知怎么好看呢。”她说完走进里屋把围巾手套放置好,又重新走回厨房,戴上围裙。母亲掀开炉圈去看炉膛的火,这时我才吃惊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看来父亲从他咽气的时候起就不肯一个人去山上的墓园睡觉,直到母亲亲自把他送到住处,他才安心留在那里。他留在那里了,那是母亲给予他的勇气。窗外的大雪无声而疯狂地漫卷着,我忽然明白母亲是那般富有,她的感情积蓄将使回忆在她的余生中像炉火一样经久不息。这时母亲温和地转过身来问我们:“早饭你们想吃点什么?”4.下列对小说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父亲在春节前一个月突然去世,一家人如何过年这件事来展开记叙,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悲伤的,但文章的字里行间,却又处处透着温情和善意。B.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情感丰富、通达、坚韧的女性,她不仅能克制自己内心的痛苦,还能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以温暖和勇气。C.文章处处洋溢着温情:比如一家人由母亲吩咐,开始忙活过年;母亲让已成婚的大女儿回婆家过年;母亲初一一大早就把炉火烧起来了。D.迟子建擅长用衬托的手法来表现文章的主旨。比如,对幼时家里过年时温馨场面的描写,反衬出今年自家过年的冷清。第④段对父亲墓地的环境的描写,衬托出一家人失去父亲的忧伤。5.文章结尾处说“这时我才吃惊地发现她的眼睛如此清澈逼人”。请说说,为什么母亲的眼睛这时候如此清澈逼人?6.文中反复出现了“炉火”这个意象,请结合全文说说它在文中的寓意和作用。【答案】4.D5.①母亲终于见到了父亲的墓园,她亲自把亲人的灵魂送到了墓园,让他得以安息,了却了心愿;②看到墓园幽美的环境,她心里感到宽慰;③母亲拥有和父亲共同生活二十多年的丰富回忆,这些回忆让她幸福知足。○4父亲已逝,子女是生命的延续,母亲负起家庭的责任。6.寓意:①炉火象征着亲情所带来的温暖,它鼓舞着孩子们走出痛苦。②炉火也象征着母亲丰富的情感积蓄,母亲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将会照亮并温暖她将来的生活,并经久 不息。作用:①“炉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之一。②借“炉火”这一意象,从侧面表现了母亲的通达、镇静与坚毅;③全文借“炉火”这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使全文呈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情调,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失去亲人,不能失去生活的信心与勇气。【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D项,“第④段对父亲墓地的环境的描写,衬托出一家人失去父亲的忧伤。”分析不恰当,应是用墓园山坡下落叶松的茂密衬托出墓园的宁静和凄凉,表达了一家人对去世父亲的怀念,以及虽失去亲人,但不能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的主旨。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D是对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准确。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原因概述题,题目要求说说“母亲的眼睛这时候如此清澈逼人”的原因。首先要在文中找到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圈画出母亲相关的言行,最后加以概括。从前后文,例如“他那里真好。”母亲有些迷醉地说,“有那么多树环绕着,他可真会找地方。春天时,那里不知怎么好看呢。”可以得出母亲看到墓园幽美的环境,她心里感到宽慰,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再从前文母亲说“我和你爸爸生活了二十几年,感情一直很好,比别人家打着闹着在一起一辈子都值得,我知足了。”,可以概括出母亲幸福知足。【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目要求分析“炉火”在文中的寓意和作用。在文中找到对炉火描写的相关语句,联系前后文进行分析,分析寓意要结合炉火温暖的光亮的特征,可知炉火象征着亲情所带来的温暖,炉火也象征着母亲丰富的情感积蓄,母亲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将会照亮并温暖她将来的生活,并经久不息。作用要从文章结构、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方面加以分析,另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某一事物是行文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在个人属性中,学习成绩、城市户口、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年级对网络素养的影响为负向。数据显示,初中生的网络素养水平高于高中生。随着学习成绩的提搞少年的网络素养也显著提高。东部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的青少年网络素养出现“凹陷”状况。以城市来看,一线城市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最高。从性别上看,在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方面,女性青少年优于男性青少年;在网上信息搜索的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男性青少年优于女性青少年。在家庭属性中,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亲居住,对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影响。随着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干预频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显著下降。与父母讨论的频率越高,青少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呈正相关。数据显示,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对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显著的正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休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越高。(摘编自《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有待提升》)材料二:未成年人在家上网的比例最高,且从81.1%增加到94.6%,网吧上网比例从37.6%下降 到17.7%。这与青少年整体上网地点分布的变化趋势相同。从网络接入方式看,手机上网使用率从63.0%上升至81.2%,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从75.0%下降到70.2%。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相比于传统的PC(台式机)工具更加适用于碎片化的场景,未成年人更加青睐高度自由的手机终端,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PC时代或许将没落。在使用行为上,未成年人的搜索引擎使用率有大幅提高,已经从70%左右提高到了85%左右,网络游戏和论坛使用率出现了同比下滑楚势。但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仍然处于69.2%。笔者认为:将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看作洪水猛兽是不合理的,只要进行健康的引导,不失为缓解学习压力和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网络购物使用率从16.1%增加到了43.9%,超过4成的未成年人有网购行为,这其中也包括一的非理性购买行为,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网购的现象层出不穷,这需要家长、电商、政府的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以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和引导基正确进行网购。(摘编自《青少年网民群体特征与上网行为的动态变迁----历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研析》)材料三:“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单位:%一级指标二级指标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信息获取搜索引擎73.984.782.384.180.581.686.6网络新闻72.070.161.8--73.874.5交流沟通博客68.674.171.965.076.744.437.6即时通信77.082.686.085.191.193.092.4社交网站50.962.057.755.645.7--电子邮件56.255.047.246.337.637.834.5论坛31.734.925.830.721.421.118.0网络娱乐网络音乐88.185.181.282.883.777.580.2网络视频67.066.666.866.472.969.475.4网络文学47.148.144.446.945.046.944.6网络游戏77.274.872.968.465.764.366.5商务交易网络购物26.532.936.545.250.056.961.3网上支付22.927.831.941.639.048.862.0网上银行21.426.129.640.137.043.745.6(摘自《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注】“娱乐、沟通”是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主要上网动机,青少年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迅速快捷的优势也是电子邮件、博客使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这能够有效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很多家庭都给子女更多的零花钱。7.下列对“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信息获取方面看,网络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要高于网络新闻使用率,这与青少年的主要上网动机“娱乐、沟通”有关。B.在交流沟通方面,即时通信使用率保持在高位且整体呈增长态势,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C.网络视频使用率整体呈增长势头,是由于网络视频能够以电脑或者移动设备为终端,进行可视化聊天,能够满足青少年即时交流和学习的需要。D.从商务交易方面看,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整体呈高速增长态势,原因之一是很多家庭为子女提供了经济基础。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分析影响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因素;材料二从上网地点、接入方式和上网行为等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变迁。B.手机上网使用率上升,台式机上网选择率下降,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比PC工具更适用于碎片化场景,更受未成年人青睐。因此,PC时代或许将要没落。C.在使用行为上,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表明:网络游戏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D.要防止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网购,引导其正确进行网购,就需要家长、电商、政府共同努力,从家庭监管、行业自律和法规完善等角度多管齐下。9.家庭和学校在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方面分别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7.B8.C9.(1)家庭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应适度干预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多角度介人,建立科学的家庭上网规则;父母应培养与青少年平等讨论和分享的良好习惯。(2)学校方面:学校应该开设与提升网络素养相关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进一步提升教师网络素养水平,在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中増加网络素养模块。【解析】【7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历年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统计图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原因就在于青少年倾向于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这一表述不当,归因不全面,除了这一主观原因外,还有客观原因,即QQ、微信等即时通讯网络软件具备迅速快捷的优势。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统计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网络游戏是未成年人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情商智商的有效工具”推理欠充分,由前面的信息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家庭和学校在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方面分别应该怎么做”,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作答时要先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如家庭方面材料一“上网设备数量、与父母亲密程度、与父母讨论频率对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双亲居住,对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和自我信息控制能力的提高有显著影响。随着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行为干预频率的提高,青少年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显著下降。与父母讨论的频率越高,青少年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方面的能力越高。”学校方面材料一“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呈正相关。数据显示.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对青少年的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以及自我信息控制有显著的正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越高。”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按照题干要求进行整合,分点概况即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3题。郝杰,字彦辅,蔚州人。父铭,御史。杰举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 ,擢御史。隆庆元年,巡抚畿辅。冬,寇大入永平,疏请蠲被掠地徭赋,且言:“比年罚行于文臣而废于武弁,及于主帅而略于偏裨,请饬法以振国威。”俱报可。已,劾蓟督刘焘、巡抚耿随卿观望,寇退则断死者报首功,又夺辽东将士棒槌崖战绩,帝敕焘、随卿还籍听勘。诏遣中官李祐督苏、杭织造。杰言:“登极诏书罢织造甫一年,敕使复遣,非画一之政。且内臣专恣,有司剥下奉之,损圣德非小。”帝终不听。驾幸南海子,命京营诸军尽从。徐阶、杨博等谏,不听,杰复争之,卒不从。刑部侍郎洪朝选以拾遗罢,上疏自辨,杰等劾其违制,遂削职。以尝论高拱非宰辅器,为所嫉。及拱再召,杰遂请急去。十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以督诸将击敌,录一子官。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习以为常。督抚诸臣庇之,杰独不与比。帝谓成梁前功皆由巡按勘报,卒置成梁等不问,而心以杰为不欺。旋就进右副都御史。日本陷朝鲜,朝鲜王避难将入辽,杰请择境外善地处之,且周给其从官、卫士,报可。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召理戎政,进右都御史。日本封贡议起,杰曰:“平秀吉罪不胜诛,顾加以爵命,荒外闻之,谓中朝无人。”议不合,徙南京户部尚书。移疾归。起南京工部尚书。就改兵部,参赞机务。卒官。赠太子少保。(节选自《明史•郝杰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习以为常B.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习以为常C.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习以为常D.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人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习以为常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人:官职名。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明代设置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抚谕等事。B.畿辅:畿,取其“京畿”一词中的含义;辅,相当于汉代所说的“三辅”之地。合指京都附近的地区。 C.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请求辞官的委婉说法。相同的说法还有“移病”“告病”。D.赠: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只用于帝王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定相应的称号,是为“赠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郝杰爱护百姓,敢于为民请命。贼寇入侵永平,他上书请求免除被劫掠地区百姓的徭役和赋税,并得到了皇帝的应允。B.郝杰正直耿介,弹劾有罪之人。蓟督刘焘、巡抚耿随卿消极抗敌,贪取功劳,郝杰上书弹劾,使二者受到应有的惩处。C.郝杰屡有谏言,但不为皇帝采纳。他认为恢复织造,是前后不一的政令;他反对皇帝命京营各军护驾至南海子,但都未被听从。D.郝杰对待邻国,态度迥然不同。对避难的朝鲜王,郝杰建议朝廷善待他;对日本想要受封和朝贡的请求,他则认为应该拒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尝论高拱非宰辅器,为所嫉。及拱再召,杰遂请急去。(2)杰请择境外善地处之,且周给其从官、卫士,报可。【答案】10.C11.D12.B13.(1)(郝杰)因为曾经评论高拱没有辅政大臣之才,被高拱嫉恨。等到高拱第二次被召回,郝杰就请求赶快离开朝廷。(2)郝杰请求在境外选择合适的地方安置(朝鲜王),并且接济他的随从、卫士,皇帝回复可以。【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李成梁”“总兵官”“威望”“功”“寇”“塞”“兵”“老弱(老弱之兵)”“零部(零散的敌人)”“首功”“”,虚词“为”“既”“者”“以为”,“威望”作“甚著”的主语,意思是“威望很高”,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BD 两项。“寇”意思是“敌寇”,作主语,“入”意思是“攻入”,作谓语动词,“塞”指关塞,作“入”的宾语,“寇入塞”意思是“敌寇攻入关塞”,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当时李成梁担任总兵官,威望很高,然而他的功绩也不无虚假。敌寇攻入关塞,他或者收拾兵马躲避,待敌退去,才尾随敌人袭击老弱之兵,或者乘虚捣毁零散的敌人,诱杀边塞附近的人充作功绩,已经习以为常。句子可以断开为:时李成梁为总兵官/威望甚著/然上功不无抵欺/寇入塞/或敛兵避/既退/始尾袭老弱/或乘虚捣零部/诱杀附塞者充首功/习以为常。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只用于帝王死后”说法错误,“赠谥”亦可以用于臣子。《五人墓碑记》“赠谥美显,荣于身后”。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使二者受到应有的惩处”说法错误,听勘,意为听候勘问、审讯,以判定是否有罪,并非惩处。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以尝论高拱非宰辅器”省略主语“郝杰”,翻译时补齐;“以”,因为;“尝”曾经;“论”,评价、评论;“器”,才能;“非宰辅器”,没有辅政大臣之才;“为所”,被;“嫉”,嫉恨;“及”,等到;“再”,第二次;“遂”,就,于是;“急”,赶快;“去”,离开。(2)中的“择”,选择,“善地”,合适的地方;“处”,安置;“之”,代词,代指朝鲜王;“且”,并且;“周给”,接济,周全安排,周全安置;“其”,代词,他的;“报”,回复,批复;“可”,准许,允许,可以。【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郝杰,字彦辅,蔚州人。父亲郝铭,担任过御史。郝杰考取嘉靖三十五年的进士,被授予行人一职,后提拔为御史。隆庆元年,巡视京郊地区。冬天,敌寇大举侵入永平,他上奏请求免除被劫掠地区的徭役、赋税,并称:“连年的处罚对文臣施行却对武将宽缓,追究主帅而忽略了偏将,请求整顿法纪以振兴国威。”皇帝都答复可以。此后,他弹劾蓟州总督刘焘、巡抚耿随卿彼此观望,敌寇退却后他们斩取死者的首级报功,又窃夺辽东将士在棒槌崖的战绩,皇帝敕令刘焘、耿随卿返回原籍听候审讯。诏令宦官李祜督理苏、杭地区的织造。郝杰说:“皇帝登基的诏书中罢除织造才一年,又派遣专理的使者,这不是前后一致的政令。而且宦官专横放纵,有关官员盘剥下民侍奉他们,对圣德的损害不小。”皇帝最终没有听从。皇帝驾临南海子,命令京营的各军全部随从。徐阶、杨博等人劝谏,皇帝不听,郝杰又争辩此事,皇帝最终还是不听从劝谏。刑部侍郎洪朝选因为纠正皇帝的过失被罢免,上奏做自我辩解,郝杰等人弹劾他违背了规制,于是,洪朝选被削夺了官籍。郝杰因为曾经评论高拱没有辅政大臣之才,被高拱嫉恨。等到高拱第二次被召回,郝杰就请求赶快离开朝廷。万历十七年,他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视辽东。因为督率诸位将领抗击敌人,将他的一个儿子录入官籍。当时李成梁担任总兵官,威望很高,然而他的功绩也不无虚假。敌寇攻入关塞,他或者收拾兵马躲避,待敌退去,才尾随敌人袭击老弱之兵,或者乘虚捣毁零散的敌人,诱杀边塞附近的人充作功绩,已经习以为常。督抚大臣都庇护他,郝杰却独不与其交结。皇帝说李成梁以前的功绩都是由巡按大臣核查并报告,最后将李成梁等人的问题搁置不理,而内心认为郝杰没有欺骗君王。不久,他升任右副都御史。日本攻占了朝鲜,朝鲜王准备到辽东避难,郝杰请求在境外选择合适的地方安置他,并且接济他的随从、卫士,皇帝回复可以。不久他升任兵部右侍郎,统辖蓟、辽、保定地区的军务。神宗召他负责兵部的政务,升他为右都御史。日本受封与朝贡的议论兴起,郝杰说:“平秀吉死有余辜,反倒加以封爵,境外的人民听到此事,会说我朝没有能人呢。”意见不合,他调任南京户部尚书。称病回乡。后起用为南京工部尚书。在任所改任兵部尚书,参与机要事务。死于任上,追赠为太子少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①。湘东一目诚堪死②,天下中分尚可持。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注】①蜩甲: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用南朝梁东王萧绎一只眼失明的典故,比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按照规则,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可现在只有一眼,情势危急可知。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而且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B.诗中的“碧落”指天空,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C.“尚可持”和“诚堪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D.尾联以反问的句式表明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们在下棋方面浪费时间的不满。15.颔联、颈联写出弈棋者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答案】14.B15.(1)弈棋者的形象:心思缜密、神情专注、意志坚韧。(2)①比喻。把弈棋者的心比作“蛛丝”,足见其心思之细;②用典。以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写弈棋者神情专注,心无旁骛;③对比。用只剩一眼的危急情形和弈棋者的努力构成对比,突出弈棋者坚韧。作者通过上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A项,“而且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说法错误,没有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C项,“已经”错,诗歌是说“尚可持”,即希望局势还能挽回;D项,“表明了作者……的不满”说法错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意在反衬人们下棋的专注,连时间都忘了。故选B。【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答题。本题题目是“颔联、颈联写出弈棋者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考生可以先到诗歌颔联、颈联中找出描写弈棋者的词句,然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颔联“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这是一个静静的棋手的形象,前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以蛛丝来形容棋手心思缜密,偌大的棋盘被比作苍空,在这棋盘中自然处处都要极其细心。第二句用了《庄子》中佝偻承蜩的典故。一个用竹竿粘“知了”的老人,其拿手好戏是能在这时屏住呼吸,伸出的手就像枯枝一样。而正在下棋的棋手,也正是这样地一动不动,全神贯注。在这一刹那时间似乎也停滞了。这就写出弈棋者专心致志、神情专注的特点。颈联“湘东一目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湘东一目”,是说梁元帝萧绎,他在当上皇帝之前被封为“湘东王”,担任荆州刺史。他自幼瞎了一只眼睛,这一典故在这里用得实在巧妙,围棋需要两眼才能成活,“一目”就只能等死了。而笔锋突然一转,说天下从中间划分下去尚且可以把握。也就是说边角一目不成活,但如果把握中盘,还是很有希望的。诗人用只剩一眼的危急情形和弈棋者的努力构成对比,突出弈棋者坚韧。答题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客人认为生命微不足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们经常说:只要尽力了,就不遗憾。《游褒禅山记》中揭示出这个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2).渺沧海之一粟(3).舞幽壑之潜蛟(4).泣孤舟之嫠妇(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6).可以无悔矣【解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蜉蝣、渺、沧、粟、幽壑、潜、嫠、矣。【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而()。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但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各方力量应该携手,把陶瓷上的中国故事讲得精准、透彻、动听。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耳熟能详美轮美奂拍案叫绝张冠李戴B.有目共睹精美绝伦拍案叫绝南辕北辙C.耳熟能详精美绝伦赞不绝口张冠李戴D.有目共睹美轮美奂赞不绝口南辕北辙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故事内容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B.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C.这些故事内容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D.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B.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C.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D.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答案】17.C18.D19.D【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这是考查成语的运用。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可以用排除法。“耳熟能详”:听得熟悉,乃至能够详细地复述出来。“有目共睹”: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语境说的是陶瓷艺术作为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全世界都很熟悉它,所以此处选用“耳熟能详”。排除BD项。“美轮美奂”:形容高大华美的,而且一般多用于赞美新屋。“精美绝伦”:精美:精致美好。绝伦:没有可以相比的。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可以比得上。此处说的对象是瓷器,所以应选用“精美绝伦”。“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语境说“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赏得不停。应选用“赞不绝口”。排除A项。“张冠李戴”比喻名实不符,弄错了对象。“南辕北辙”:心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语境说“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会弄错对象,此处选用“张冠李戴”,排除A项。综上分析,本题选C项。【1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容易被理解”是指“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的“这些故事”,而不是“话本小说”,所以应排除BC项。比较AD两项,A项中的“内容”和“故事”有重复的嫌疑,且D项中“又”承接上文。所以应排除A项。本题应选D项。【1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作句首状语,缺少介词“在”所以AB项错误。C项“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缺少主语,应在该句前添加主语“古丝绸之路”。所以C项错误。故本题选D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下面是一则启事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由我省乡村旅游节组委会牵头操办的乡村旅游节征文大赛正式开场,面向全国征集优秀稿件。参赛作品要求围绕“秀美乡村,织造幸福”的主题,写出我省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展现我省乡村新时代的田园样子和乡村居民的精神劲头。【答案】(1)“牵头操办”改为“主办”(2)“开场”改为“启动”(3)“写出”改为“抒写”(4)“样子”改为“风貌”(5)“劲头”改为“风采”【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牵头操办”,表意不简洁,改为“主办”;“开场”与“大赛”搭配不当,改为“启动”;“写出”,口语化,不符合“启事”要求,改为“抒写”;“样子”,口语化,改为书面语“风貌”;“劲头”,与“展现”搭配不当,改为“风采”。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21.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表述过于绝对,请找出并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语意简明。提到中国,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熊猫。它那雍容的体态、笨拙可爱的动作、温顺和善的性情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它一直是我国的外交法宝,大多数国家就是为了熊猫和我国建交的。熊猫本来是凶猛的肉食动物,后来慢慢改吃竹子,性情也似乎变得温顺和善。中国人含蓄内敛,讲究以礼待人,不也正和熊猫温顺的性情相符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熊猫已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熊猫”改为“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熊猫”(2).②“它一直是我国的外交法宝”改为“它有时甚至成为我国的外交法宝”(3).③“大多数国家就是为了熊猫和我国建交的”改为“有些(或许多)国家(也许)是为了熊猫和我国建交的”【解析】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设计的,要求对题中给出的各种结论(推断)进行评判,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逻辑问题。做题思维方法有:(1)全面分析材料具体内容;(2)重点把握句间逻辑关系;(3)精准拟写答案。本题题干说“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表述过于绝对”,要求找出并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语意简明。作答时注意从文段中寻找“表述过于绝对”的内容。第一处“提到中国,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熊猫”,“就是”说法过于绝对,可改为“可能(就)是”。第二处“它一直是我国的外交法宝”,“一直是”说法过于绝对,可改为“有时甚至成为”。第三处“大多数国家就是为了熊猫和我国建交的”,“大多数”“就是为了”说法过于绝对,可改为“有些(或许多)”“也许是”。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每逢就业季,“985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博士生争抢月薪3000元的工作”一类的新闻就充斥于网络,而“读书无用论”便随之甚嚣尘上。持此论者或以比尔•盖茨、马云这样的杰出人才的经历做有力例证,或举出各领域一些已有建树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成功人士来增强说服力,大批网民也纷纷现身说法,成为“读书无用论”的拥趸。作为即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你对“读书无用论”有什么样的见解?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读书无用论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过去曾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说,据说连美国的教师节,都特意设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诞辰日,可见这一点是名声在外的。现在天下太平,居然有这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这的确是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大家认为读书无用,摆在桌面上的理由,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现在大学收费这么高,动不动就要农民几十年的收入,教育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市场过程,没有多少人有能力为了“兴趣”或“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奢侈的理由去读书。对教育机构来说,它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对学生及其家长来说,他们追求的则是效用最大化。这个“效用”就是毕业以后的好工作和高收入。如果无法就业,则相当于买了一台不会制冷的冰箱,效用等于零,又不能退货和保修,那当然就是“无用”。现在我要追问的是: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24%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说美国的35%了,为什么竟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就业难呢?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一切都要从全球的眼光来看。在我看来,关键在于,由于盲目地开放以及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失误,中国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被锁定在了一个低端加工业的位置,需要的仅仅是一些受过中等教育的蓝领工人(有大学生顿悟:“读太多书没用,初中就够了”),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白领工作岗位提供给大学生。 排斥大学生的机制是这样发生作用的:为了尽快提高精英阶层的消费水平,中国的消费品产业往往采取了直接从国外进口生产线的方式,结果使中国自身的装备工业(即生产线的设计制造技术和成套设备技术)由于失去了市场而在整体上陷入困境,大量国企破产倒闭,大量的白领工作岗位也因此丧失。而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国外商品的大量涌入,更是连大批民营的民族产业也挤垮了。虽然外资也会带来一些就业机会,但统计显示,外资在中国每提供一个就业机会,就同时“消灭”三到四个工作机会。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球化”正是造成中国产业分工位居低端,从而间接导致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决定性原因。奇怪的是,很多大学生对导致自己陷入困境的“全球化”进程却是持一种热情拥抱的态度。之所以会这样,除了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刻意误导之外,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有利于使自己的消费水平迅速与发达国家接轨。但大学生们陷入的一个最致命的误区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必须首先要成为一个“生产者”,也就是说要先就业,然后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在能够容纳自己就业的产业被挤垮,大学生成为“靠低保生活”的多余人口时,好莱坞电影中展示的那种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生活,可能越发像是梦中的景象了。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就能够明白读书究竟为什么会“无用”了;我们也就能够明白说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他们“不能转变观念”,为什么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可耻言论了;我们也能够明白教育部门在专业设置、扩招与否上大做文章对解决就业难问题基本上是无济于事的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属于时评类作文。首先要明确任务,“作为即将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你对‘读书无用论’有什么样的见解?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任务很明确,即对“读书无用论”的看法;然后分析材料,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现象,即就业季诸如“985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博士生争抢月薪3000元的工作”等新闻,以此说明读书在就业面前没有太大用处,二是持此论者所举出的例证,如比尔•盖茨,如马云,如各领域已有建树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成功人士。我们不能否认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能获得成功,但是这些成功并非轻而易举。持“读书无用论”的人只看到这些成功人士辉煌明艳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们在此过程付出的心血,洒下的汗水。正如冰心所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读书无用”,考生需要思考,“用”何指,“用”之何因,“何以为用”。 自古至今的读书都有两方面的“用”。第一,是物质层面的“用”。满足人的物质方面的需求,追求名利。以“学而优则仕”为代表。这也是读书做官论的根源。现在有很多人把读书仍然定义于这个方面。读书或者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其次,是精神方面的“用”。古人就有很多关于读书之精神层面的用。“读书无用论”的“用”之何因?根本原因:“读书无用论”根源于中国人的实用理性的思想。社会环境因素: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批的农民工群体涌向城市。对他们来说,一年几千甚至上万的打工钱是一笔不错的收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和家长认为不读书出去打工也能挣钱,甚至能赚大钱。“读书无用论”,何以为“用”?如需解决“读书无用论”,首先必须明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其次必须从根本上否定读书有其效用之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读书无用论”的观念。“无用”和“有用”是相对的,“无用”并非真的无用,只是时机未到,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耐得住寂寞,多方积淀,经过时间的积淀,无用也就变成了有用。参考如下:无用实为有用,成功往往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厚积才能薄发,多方积淀才能成功切勿急功近利,超越自己往往是在不经意间读书岂能无用生活因读书而精彩读书像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