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作者:李东恩姜建帅宋甫春【关键词】血浆D-二聚体 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 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过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过纤维溶解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降解产物。DD水平的测定作为非创伤性检查,对排除急性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重视[1]。本文对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AMVO)患者的DD水平作分析,并与非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患者的DD比较,探讨其对诊断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2004年4月至
2、2006年10月,本院经肠系膜血管造影和/或手术确诊的AMVO5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49~81岁,已排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其他血栓性疾病。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2例,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4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经肠系膜血管造影确诊3例,手术探查确诊6例;保守治疗2例,手术治疗7例(行坏死肠段及系膜切除,肠吻合术,2例全部小肠坏死,术后死于中毒性休克)。另取同期急性单纯性肠梗阻1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50~8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确诊的急性肠系
3、膜血管阻塞患者9例及对照组10例于急诊入院时测定DD水平,AMVO患者在恢复期再次测定DD水平。DD水平测定仪采用美国Backman公司的ACL9000自动凝血分析仪。 1.3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入院时两组患者DD水平比较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组血浆DD含量(1350±32)ng/ml,对照组血浆DD含量(340±15)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2AMVO患者血浆DD含量与病情关系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组7
4、例(另2例死亡),血浆DD含量在恢复期随着病情的改善明显下降。发病后第3天血浆DD含量(1240±32)ng/ml,第7天(850±28)ng/ml,第14天(440±29)ng/ml。各时间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5 3讨论 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可分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类型,临床上主要表现以腹痛为主,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属于急性绞窄性肠梗阻范畴,误诊后死亡率高达60%~70%[2]。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是诊断急性肠
5、系膜血管阻塞最可靠的方法,但不少医院受到设备、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基层医院。所以,提供一个筛选方法,以早期确诊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对降低其病死率非常重要。 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通常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时,血浆凝血因子Ⅴ、Ⅷ、Fib等物质增加,纤维蛋白原、蛋白C及蛋白S减少,血小板聚集,黏附增加,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3]。DD是在凝血酶及因子Ⅻ作用下交联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后的终末产物,血浆中DD水平升高表明体内有血栓形成及溶解发生,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时由于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可使DD血浆含量增加[4]。本研究发现,5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
6、患者早期DD血浆水平即显著增加,表明DD血浆水平升高是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发生的一个敏感性指标。动态检测,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早期血浆中DD升高最明显,经有效抗凝治疗后开始下降,病情稳定后基本降至正常,表明DD的变化还与病情的演变过程有关。由于DD血浆水平测定简易、快速、价廉,因此作者认为DD测定不失为排除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的首选方法。对于临床上诊断不明的,怀疑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急腹症患者,尤其是伴有风湿性心瓣膜病伴房颤、感染性心内膜炎、近期心梗、冠心病、血液高凝状态、肠系膜静脉损伤、腹腔感染、长期口服避孕药以及有周围血栓性病史
7、等肠系膜血管阻塞高危因素,宜常规进行DD测定,以达早期发现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患者,降低其病死率。血浆DD水平的过度升高,提示患者处于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形成状态,动态检测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患者血浆DD水平变化,不但可了解体内高凝状态和纤维蛋白水平的变化,且对病情的发展、疗效及预后评估等均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参考文献】 1ScottM,StevensC,GregoryE,etal.TheuseofafixedhighsensitivitytoevaluatefiveD-dimerassaysabilitytoruleoutde
8、epvenousthrombosis:anovelapproach.BritishJournalofHaematology,2005,11:341. 2周志强,汪忠镐.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8):472. 3郭小平.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