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孔子世家 -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本专题传记中所记述的三位传主,都是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司马迁在为他们作传时,也饱含着推崇、赞美的感情。研读这几篇传记,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生平和事迹,讨论他们的品格和精神,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学习本专题的三篇传记,除了了解传主的生平和事迹之外,重点应放在认识传主行为、做法的动机和思想,认识决定传主命运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上。探讨、理解和学习传主的人格和品质,领会作者在传记写作中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从而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增强文化意识,加深对祖国古代优秀人物、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
2、解,,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自觉性。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孔子世家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世界名人。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的思想和学说,他所提倡的伦理和道德,许多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行为。他敏而好学,多才多艺,想通过从政来实现自己的主张和理想,但一生坎坷不得志。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古代文献,并授徒讲学,门下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
3、余人。读《孔子世家》,不仅可以大致了解孔子的一生,更可以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更叹服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几,同“颀”,长,高匪,同“非”,不是知,同“智”,智慧盖,同“盍”,何不而,同“尔”,你缪,同“穆”监,同“鉴”,借鉴齐,同“斋”,古代祭祀之前的身心整洁工作指,同“旨”,意旨乡,同“向”祗回,同“低回”,流连,依依不舍辟,同“避”,离开数词,几名词,运数动词,列举罪状读“cù”,形容词,密,与“疏”相对名词,(弹奏的)技艺读“shuò”,副词,多次,屡次动词,没落,
4、衰败副词,稍微,略微动词,没有动词,相信,信任名词,信用副词,确实,实在,的确副词,随意,随便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动词,像动词,往动词,比得上名词作动词,弹奏名词作动词,按一定标准去衡量,规范名词作动词,建庐名词作动词,制定法度;名词作动词,整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耳聪目明记载历史的书繁盛的样子。意思是了解、掌握得更多形容丰富多彩不能实行求学的人中原地区取正,作为准则到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①斥乎齐,逐乎宋、卫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之不我信也
5、___________________③不容何病___________________④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________________⑤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______________⑥孔子学鼓琴师襄子_______________⑦其先宋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1.选文记述了孔子一生中的哪些主要活动?突出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名师指津]第1问按文本叙事先后顺序找出孔子的主要活动,第2问根据活动分析其品质。我的理解:2.三个高徒对孔子“吾道
6、”分别有怎样的看法?从他们的对话中,能够反映各人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名师指津]抓住人物各自的语言和神态进行分析。我的理解:(1)子路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不被认可和支持;子贡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只有颜回,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和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摇。(2)这段对话反映的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是: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直言相诲;子路——
7、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3.选文叙述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以及孔子和弟子之间的问答对刻画孔子有什么作用?[名师指津]陈蔡被困是对孔子的侧面衬托,师徒之间的回答是对孔子的正面刻画。我的理解:(1)陈蔡大夫围困孔子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担心孔子受用于楚,陈蔡大夫就危急了,这一叙述从侧面突出了孔子的“贤”。(2)孔子以相同的内容问不同的弟子,得到不同的回答,进行不同的训导,再现了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导师风范,更突出了孔子坚守原则,坚定信念的高尚品格。4.文中是怎样表达孔子对《春秋》的重视程度的?
8、[名师指津]找出文章中用来对比衬托的人和事加以分析即可。我的理解:孔子对《春秋》的重视程度,先用“听讼”与之对比说明孔子对此书字字推敲,他人无法改易,连以“文学”著称的徒弟子夏也“不能赞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