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课件:太史公自序 -语文备课大师【全免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报任安书》)是借古人说事——只有那些古代在历史和文化上有过贡献之人,才能不朽,才能为后世所称赞、敬仰;更是司马迁的表白——他从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找到了其创作《史记》的动力。司马迁能够完成《史记》,时代因素不可忽略,家族影响也有重要作用,但最主要的还是其自身努力。他本人就是“倜傥非常之人”。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史记》这部不朽巨著,而且其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
2、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也为我们所敬仰和称道。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太史公自序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太史公自序》原文由五部分组成:一、叙述司马氏的家世谱系;二、全文转录其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三、记叙自己年轻时候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遗训的情景;四、通过与壶遂对话,说明自己写《史记》的目的;五、叙述自己忍辱著书的过程和《史记》的规模、体例,阐述每篇的写作宗旨。课文选
3、的是一、三、四的全部和五的部分内容,主要是突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堕,同“隳”,毁纂,同“缵”,继承拂,同“弼”,辅助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动词,遵奉名词,树木的根名词,根本副词,本来名词,稿本名词,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在泰山下梁甫辟场祭地的,一种盛典动词,封赏动词,封闭名词,土堆,坟名词,边界,疆界介词,凭借,依靠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介词,用,拿介词,因为动词,到动词,女子出嫁动词,享受,享有副词,恰好副词,刚才,刚刚动词,阐释动词,著述动词,论述动词,议论,讨论动词,诉
4、说动词,议定动词,定罪名词作动词,做……相名词作动词,率领军队名词作动词,用土坑活埋名词作动词,封……为王名词作动词,出仕名词作状语,向南为动用法,为……死意动用法,以……为准则形容词作名词,指过去被破坏、废弃的礼乐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名词作动词,像君;像臣;像父;像子掌管市场的官长参与其事用先秦古文字所写的古书出奔逃亡……的原因旧事含义隐晦而言辞简约此指遗业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①蒯聩其后也__________②是余之罪也夫___________③见父于河洛之间_______________④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
5、》哉_____________⑤使复典之___________⑥韩非囚秦,《说难》《孤愤》_____________⑦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_____________⑧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_______________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省略句被动句被动句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家世?[名师指津]从先祖影响、个人责任和家族使命等角度来组织答案。我的理解:司马迁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时代负责军旅事务的将领,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军事眼光长远、独到,战功赫赫;司马迁在《
6、史记》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显示了司马迁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卓越的战争观,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先祖的影响。其四世祖司马昌、三世祖司马无泽分别做过主管冶铸铁器和掌管市场的官员,在当时属掌管经济的官员,他们所得的经验和知识无疑也会影响后人。其祖父为五大夫,父亲为太史官,他们的从政经历与史学修养又影响和滋养了司马迁。司马迁叙家世说明修史是自己祖传的家学,是家族赋予的使命,创作《史记》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先祖所从事的工作无疑也对司马迁著写《史记》有很大的影响。2.你怎么理解司马迁父亲的临终嘱托?[名师指津]从家庭孝义、时代和社会需
7、求等角度来思考。我的理解:司马迁父亲说了三层意思:一是写史是祖传的事业,修史是孝亲;二是写史是以周公、孔子为榜样,兴礼乐、正王道,修史有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三是汉兴以来有许多值得记载的史实,而自己没有论载。这段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司马谈把论载史实的重任交给了司马迁,强调这既是孝亲的表现,又是时代的召唤。同时提出要求:写史和修史要像孔子那样,通过对历史的评述,起到规范社会道德的作用。3.在与壶遂的对话中,司马迁为什么一再提到孔子著《春秋》?[名师指津]从创作《史记》的目的、作用及自我回护的角度来考虑。我的理解:采用汉代初
8、年学者常用的问答体的形式,首先借评述孔子作《春秋》,表明自己著《史记》的目的。司马迁认为孔子作《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是“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对孔子作如此高的评价,实际上是在暗示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是在对《史记》作自我评价,同时也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