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661953
大小:569.8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13
《论苏雪林的文学批评及其对新文学学科创立的贡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10论苏雪林的文学批评击知学书2007·4及其对新文学学科创立的贡献方维保摘要:苏雪林在1930年代以后写了大量的文学批评文字,这些批评文字形成了她自己的批评风格,即馓观实证的批评方法,持正中立的批评立场和感性的批评风格.苏雪林的文学批评通过对新文学文体的分类,对整体的观照和历史演变的考察,描绘出了一个大致清晰的新文学发展史;更为重要的是,她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和大学中的讲授实践为新文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关键词:微观实证持正中立感性领悟新文学史学科的建立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批评家为数甚少,苏雪林就是这少数者中的佼佼者。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主要写于三个
2、时期: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国文系上学期间,武汉大学文学院任教期间和寓居台湾时期。其中武大任教期间所写的批评大多是“教学相长”的产物,因为要讲授新文学课程,所以她就对当时的重要作家进行了梳理,后来结集出版了《二三十年代中国作家与作品》。在台时期还出版了《读与写》和《鲁迅传论》等著作,其中不乏文学批评文字。在三个时期中,因为早年创作大多幼稚(苏雪林自己都不愿提及),台湾时期多受狂热的政治情绪的支配,因此,最具有价值的还属三十年代武汉大学任教期间的创作o。苏雪林在长期的新文学批评中形成了自己的批评思路和批评特色。一、微观实证的批评方法苏雪林的文学批评最初是作家作
3、品和杂志的批评,也就是说她最初并没有要建构宏观的文学发展历史的动机。她的批评大多是结合当时的文学状况而进行的作家作品的批评,这就决定了其批评基本是一种微观实证批评。首先是个案研究。苏雪林的文学批评最突出的特征是作家论,她喜欢对作家作个案研究。《二三十年代中国作家》的第一编“新诗”按照时序,第一章谈胡适的《尝试集》,第二章谈北京大学学生康白情、俞平伯、汪静之等的诗,第三章谈五四前后几个半路出家的诗人像沈尹默、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等,第四章谈冰心的诗,第五章谈郭沫若、王独清、蒋光慈、成仿吾、钱杏邮等的诗,第六章谈徐志摩的诗,第七章谈闻一多的诗,第八
4、章谈朱湘的诗,①‘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后改名为‘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台北广东出版社1970年版,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读与写》,台中光启出版社1959年版。1979年版。‘文坛话旧》,台北文星书店1967年版,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我论鲁迅》。台北文星书店1967年版,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年版。万方数据论第雪林钓爻爹批捍厦舆耐斯支学爹科刭互的黄番£第九章谈新月派诗人诸如孙大雨、饶孟侃、陈梦家、林徽音、卞之琳、臧克家、刘梦苇、蹇先艾、沈从文、孙毓棠等的诗,第十章专论神秘的天才诗人白采,第十一章论颓废诗人邵洵美,第十二章
5、论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第十三章论现代诗人戴望舒、艾青、穆木天、何其芳等。在作家进行综合研究之外,她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或作品集也进行个案考察,如《尝试集》、《阿Q正传》、《超人》、《花之寺》、《女人》、《扬鞭集》、《孽海花》等,在作家论中也是大量列出代表性的有特点的作品进行解读。除了作家作品之外,她还列出许多杂志,如《语丝》、《论语》、《真善美》等。再次是流派,涉及的有新感觉派、爱美剧、超越派、新月派、象征派和现代派等。其次是文本细读。苏雪林总是细致地、大段地截录原作,然后就此做“评点”。《冰心及其超人等小说》、《周作人先生研究》、《王统照与落花生的小说
6、》、《(扬鞭集)读后感》都大量引用了所研究作家的作品的的原文,几乎是进行逐句的解读。这样的批评,往往不会使论点蹈虚,使论述有力。但也会给人琐碎之感觉。她的《(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艺术》是那个时代对鲁迅诠释最为周密的论文之一。她出色地揭示了阿Q形象的基本内涵:一,“卑怯”:二,“精神胜利法”;三,“善于投机”:四,“夸大狂与自尊癖”。此外则“色情狂”、“萨满教式的卫道精神”、“多忌讳”、“狡猾”、“愚蠢”、“贪小利”、“富悻得心”、“喜欢凑热闹”、“糊涂昏聩”、“麻木不仁”等,“都切中中国民族的病根,作者以嬉笑之笔出之,其沉痛愈于怒骂。”苏雪林对阿Q形象
7、如此的条分缕析,文学理论家许道明认为:“从比较原则的角度看,她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分析现象’的模范,在她之后的批评意见没有深度上的明显进步,大多仅在于铺排规模的扩大。”①这种文本细读也包括对作家本体的细致阐释。最为生动的要数《陈源教授逸事》了。在这则评论中,批评家一直在叙述自己生活中的陈源教授,很有生活气息。批评家通过观察陈源的生活逸事,来发掘其创作的特点,发现了这位“中国法朗士”的讽刺、谐谑和创作蹇涩的特点和原因。再次是关联解读。关联解读就是将作品主体与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尤其是创作主体的背景进行映照性解读的方法。这是对作品进行扩展性解读的方法。这种解
8、读虽结合了作品主体之外的社会历史内容,属于实证的范畴,但在苏雪林手里,她结合的主要是创作主体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