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建构: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论

“自我”的建构: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论

ID:36642223

大小:374.7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3

“自我”的建构: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论_第1页
“自我”的建构: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论_第2页
“自我”的建构: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论_第3页
“自我”的建构: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论_第4页
“自我”的建构: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我”的建构: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2005年1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05第1期JournalofNa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No.1“自我”的建构: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论刘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要:现代心理学把人的自我分为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两个层面,先秦儒家持一种外在自我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关于内外自我相互交通和自我整体建构的主张。儒家学者认为自我人格整体的建构,须经历从以“诗”所表征的生命意义,走向以“礼”所表

2、征的行为规范,最终达到以“乐”所表征的本真存在的过程。关键词:自我;建构;先秦儒家;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05)0l—o077—07我曾写过一篇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自我”我内在信息的觉知只能称为普通的意识状态,如G.逻辑建构问题的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H.米德认为“意识与自我意识并不是同一个层次我”表现为一种“关系自我”,这个关系指人与非人、的。不论是幸运还是不幸,牙疼的人只有他本人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本文拟以先秦儒家关知道牙疼的滋味,而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自我意于“自我”的论

3、述为例,从心理学角度进一步讨论中识。”_2但米德也承认内在自我的存在,并对内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理论。在自我与外在自我的转换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超个人心理学则对这种意识的转换研究更多。由于注一、两个自我: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重的焦点不同,现代心理学各家关于两个自我如何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可以被分为两个统一的问题也有不同的主张。相互关联和交通的层面:一是内在自我,指对自己的二、儒家的外在自我观生理状况和心理经验及体验的觉察和关注;一是外在自我,指通过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等的感“自我”是人类的一个古老论题,我国先秦儒家知反过来形成对自我的

4、认知。两者在清晰度、控制也对此有过很多思考。分析先秦儒家典籍,我们发性、评价等维度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可以归纳为现儒家关于自我的许多论述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相下表:吻合,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与先秦时代别的思想家比较,儒家更强调自我\维度(特征)清晰度控制性评价层面、\、的外在方面,基本上可以归属于外在自我观。儒家相信天命和机遇的作用,认为人的生命、本性、行为内在自我古同内控个体的裁判由天决定,将人的行为归因于外在的客观因外在自我低外控他人素。儒家典籍中随处可见对“天”、“命”、“时”的论述,表现出对天命、机遇等外在力量的依赖,如《论不同的学

5、者所关注的焦点有所不同,一些人注语》说“天生德于予”(《述而》),“获罪于天,无所祷重考察自我的内在方面,如精神分析一系的心理学也”(《八佾》),“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家以及人本主义者所看重的就是自我的内在结构;“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另一些则只认为外在自我才是真正的自我,而对自寮其如命何?”(《宪问》),孔子感叹颜渊之死为“天收稿日期:2004—09—12作者简介:刘华(1967一),男,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一77—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丧予!天丧予!”(《先进》)。

6、子思学派主张“天他人的反馈信息为依据的。值得注意的是荀子的观德”、“天降大常”和“宅天心”(楚简《成之闻之》),点,在荀子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看法中,认为人的生命、本性来自天命:“性自命出,命自天“参省乎己”是以“博学”为前提的,而他认为的“君降”(楚简《性自命出》),《中庸》又精练为“天命之子之学”是“人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谓性”命题。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被视为本性端而言,螟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荀子·劝学》),的东西称为“天爵”,乃“天之所予我者”(《孟子·表面看来,这种“学”所注重的几乎完全是一种内在告子上

7、》);儒家别派荀子的天命观比较积极,主张的身体体验和心理感觉,因而“参省乎己”也就是对“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并认为对行为内在自我的一种关注,但综合其整个思想来看,他所主要应做个体自我归因:“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谓的“学”指的还是一种完全社会化和他人化了的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但荀“礼法”制度,而不是关于自我本体的经验和知识,子也并没有否定天时等外在条件的作用,而是主张以“礼法”为内容而学得的东西仍然是他人和社会天与人的参同互用:“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结构的表征,因此苟子关注的焦点仍然是他人,“敬治,

8、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关于机遇,儒其乎己”、“参省乎己”与孔、孟的“反己”、“反求诸家总的主张是认为天时和机遇等因素对人往往具有己”的内涵是相同的。儒家的看法与米德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