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意境寇鹏程

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意境寇鹏程

ID:36630593

大小:84.5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5-13

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意境寇鹏程_第1页
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意境寇鹏程_第2页
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意境寇鹏程_第3页
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意境寇鹏程_第4页
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意境寇鹏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意境寇鹏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我们应该怎样研究意境——意境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能的意义400715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寇鹏程内容提要:意境研究存在着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意境的泛化造成意义的混乱,另一个是定位的不统一造成了意义的混乱。为了使意境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意义,我们应该以“意境”一词明确的“使用史”为定义的主要标准。关键词:意境意义使用史一、意境泛化造成意义的混乱“意境”现在已经被看作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还有论者指出:“我们现在要将意境推广到西洋文艺中去,即实现意境理论的世界化。”古风:《意境探微》,第383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这种想法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恐

2、怕难以实现。因为我们自己现在对于意境的理解都还比较混乱,更何谈“世界化”。任何一门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要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具有相对稳定和明确的内涵,具有比较确切的意义,才能推广发展。而现在意境这一概念的内涵可以说还不明确,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好多种不同的关于意境的阐释。比如“情景交融说”、“诗画一体说”、“境生象外说”、“生气远出说”、“哲学意蕴说”、“对话交流说”、“虚实结合说”、“典型形象说”、“有无相生说”、“主客观融合说”、“情感气氛说”、“想象联想说”、“超越说”、“人生境界说”、“和谐说”或者这中间的两项相加的

3、学说等等。除了“典型形象”说慢慢被大家比较一致的否定掉以外,其他几种说法经常在各种《文学概论》、《美学》教材或者关于意境的论文、专著里见到。我们赋予了这个概念太多的意义以至于它变得没有意义了。这种意境内涵的不确定,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意境研究的泛化。我们研究意境,往往从老子、庄子“致虚极、守静笃”、“心斋、坐忘”开始追溯,到《周易》“立象以尽意”、到谢赫“气韵生动”、顾恺之“迁想妙得”、刘勰《文心雕龙》“隐秀”追求“言外之重旨”,再到王昌龄《诗格》中出现“意境”一词,到同时代的刘禹锡提出“境生象外”、张彦远的“形似之外求其画”,又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4、》、严羽的《沧浪诗话》,叶燮的《原诗》,最后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梁启超的“新意境”15。似乎整个中国古代审美艺术理论都是为着意境而诞生的,都是意境的发展史,都是意境内涵,什么都可以用到意境身上。但实际上,我们从先秦一直梳理到近代的那些东西,并不是严格的在“意境”这个概念之下出现的,它们可以用到“意境”身上,但很多同样也可以用到其他诸如“神韵”、“化境”、“韵味”、“传神”、“意象”等概念身上。比如“境生象外”,这个“境”可以是艺术的“神境”、“化境”、“妙境”、“情境”、“境界”等各种其他概念,“境”并不是“意境”,这个“境生象外”并不是专门用来

5、解释意境的。中国古代理论家从“境”中幻化出了“妙境”、“神境”、“心境”、“佳境”、“常境”、“物境”、“情境”、“圣境”、“意境”、“悟境”、“高境”、“境界”等更具体的概念,诗人“创境”、“取境”显然不只是指“意境”了。所以我们把关于“境”的解说都加到“意境”身上,不完全合适。那些“思与境谐”、“情与境会”、“意与境会”等,这里讲的“境”就不一定是“意境”了。同样,所有用来解释意境的那些什么“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妙在笔墨之外”、“韵外之致”、“味外之味”、“无迹可求”、“象外之象”、“意象透莹”、“计白当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等我们也

6、可以用来解释“神韵”、“兴趣”、“化境”、“味道”、“韵味”、“自然”等艺术范畴。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是把整个中国古典美学的历史和其他各种范畴的内涵都套在了“意境”身上了,这必然使得意境的内涵变得极其混乱。而实际上,“意境”作为一个严格的概念在中国古代诗学、美学理论中明确出现的频率并不是很高,甚至可以说很少出现,在20世纪之前,意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不如“味”、“韵”、“神”、“妙”等更经常地出现,它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托为王昌龄的《诗格》里出现“意境”这个概念以来,到明朝朱存爵《存余堂诗话》里说:“做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

7、得真味。”又出现“意境”一词,这中间近1000年的时间里,有众多的“诗话”、“词话”著作,竟然没有人谈起过“意境”这个概念。王昌龄以后,黄庭坚讲文章“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杨万里讲“去词去意”;姜夔讲“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自然高妙”;张戒强调诗的“意”、“味”、“韵”、“气”;严羽认为诗歌的极致是“入神”:“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他并不知道“意境”。梅尧臣强调的是:“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的“平淡邃美”;苏轼羡慕的是: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要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

8、豪放之外,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身与竹化”。苏轼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境与意会,”但这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