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板式换热器分配器性能研究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板式换热器分配器性能研究

ID:36618270

大小:586.1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13

上传者:U-145848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板式换热器分配器性能研究_第1页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板式换热器分配器性能研究_第2页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板式换热器分配器性能研究_第3页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板式换热器分配器性能研究_第4页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板式换热器分配器性能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板式换热器分配器性能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万方数据第46卷第14期20lO年7月机械工程学报JOURNALOFMECHANICALENGINEERINGVbl.46Jul.NO.1420lODoI:10.3901/JM【E.2010.14.130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板式换热器分配器性能研究木仇嘉1魏文建2张绍志1陈光明1(1.浙江大学制冷与低温研究所杭州310027;2.丹佛斯(杭州)板式换热器有限公司杭州310018)摘要: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nuidd”amics,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板式换热器分配器在单相流动和两相流动时的分配性能分别进行研究。把板式换热器在有、无分配器作用时的数值模拟结果作对比,定量分析分配器对板式换热器并联流道间流体流量均匀分配的作用:进一步分析换热器并联流道数、工作流体流量和进口干度(两相流动时)变化对分配器流动分配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分配器显著提高换热器流道间流体分配的均匀性;无论是单相流动还是两相流动,并联流道数对换热器流道间流动分配均匀性的影响要大于工作流体流量变化的影响;与单相流相比,两相流动时分配器的分配性能较差,在制冷系统中当板式换热器作蒸发器使用时,这将会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进分配器结构,改善板式换热器流道间流动分配的均匀性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关键词:板式换热器分配器两相流计算流体动力学FLUl狲T软件中图分类号:TB657.5ResearchonPerformanceofDistributorsUsedinPlateHeatExchangersBasedonCFDNumericalSimulationQIUJialWEIWenjian2Z乩~NGShaozhilCHENGuangIIlin91(1.InstinlteofRe衔gerationaIldC巧ogenics,zhejiangUIliVers咄HaIlgzhou310027;2.Danfoss(Hangzhou)PlateHeatExchangerCo.,Ln,HaIlg疝ou310018)Abstract:Basedonc伽putatiomlnuidd扣锄ics(CFD)mlm嘶calsimul撕on,mepcrf;删锄ceofdis劬ut邮璐edinplaleheatexch蛐gers(P眦s)isinvestigatedforbothsingle-phasenow柚dtwo-ph撇flow.111esi舢lati∞resultsofP脏swith孤dwimomdistributorsareccI埘|paredfbfmee行酚tiVeanalysisofdistributofS,and曲ein丑uencesof幽en啪berofflowch锄els粕dma嚣nowrate距dinletqllal时ofmeworkingnuidonnowdistributionbet、)lr∞nch锄els盯ealso龃alyzed.Itisfb岫dthatt11edistrib劬)rsc狮greatlyimprovethehomogene时offlowdis廿ib砸onbenveench籼els,ttle删mberofflowch砌elsh勰蓼e撇innu∞ceonthehomog∞e时ofnowdistriblnionbe斜e∞ch锄elsm锄maLssnowmteofmewo埘ngnuid-111edistributionperI砷咖ceofms曲utofswh朗in铆o-phasef10wisin确0rtowh姐insingle—ph勰enow,itreduc郫thehcat仃aIlsferperflo皿姗ceofPHEsused嬲eVap嘞torsinre衔gera矗ngsystems.Theresearchresultsprovidetllenecessarytheoreticalb勰isf.orf蚴crirnproVingt11eh伽∞g%e时ofnawdistrib矾onbe咐eench锄elsofPHEs.Keywords:Plateheatexch蛆gerDis劬utorTwo.ph弱enowcoInpu枷。越lnuiddynalnicS(cFD)FU庄M’so脚areO前言板式换热器(PlateheatexchaIlgers,PHEs)凭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50890184)。20100115收到初稿,20l00305收到修改稿其高效、节能、环保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制冷空调、石油化工、动力机械、食品工业等各个领域,甚至在某些工业领域已经或正在取代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和板翅式换热器。作为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换热器,与其他类型的换热器相比,板式换热器具有以下优点【1·51。 万方数据2010年7月仇嘉等: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板式换热器分配器性能研究(1)传热系数高。在最好工况条件下,其传热系数可以达到6000W·(m2·K)一,在一般工况条件下,传热系数也可在3000~4000W·(m2·Krl,是管壳式换热器的3~5倍。(2)对数平均温差大。板式换热器中两种流体可以实现纯逆流换热和温度交叉,末端温差能达到1℃。(3)体积小,质量轻。板式换热器的体积小,热量损失也较少,一般仅为壳管式换热器的1/3。此外,换热所用板片的厚度一般为0.4~0.9衄,与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其占地面积和质量要少4/5。(4)污垢系数低。流体在板片之间剧烈翻腾,形成湍流,使得杂质不易在通道中沉积堵塞,保证了良好的换热效果。(5)能实现多种流体换热。通过在换热器中设置中间隔板,可实现两种以上流体间的热量交换。(6)热回收率高。板式换热器热回收率一般为70%~95%,节能效果显著,在短时间内可收回设备投资。(7)投资成本较低。由于板式换热器质量仅为管壳式换热器的1/5,所以板式换热器投资成本要低很多,仅为管壳式换热器的l/4~1/3。即使由于经常清洗而增设备台,一次性投资费用仍可减少1/2~1/3。(8)制造简单方便,易于大量生产。板式换热器虽然具有以上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睁¨。(1)阻力大。以波纹板片作为换热元件,在强化换热的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动阻力。(2)对工作流体要求较高。换热器的流道高度一般仅为2~5mm,流体中的较大颗粒或纤维物以及长期流动所形成的污垢都会造成流道堵塞,影响换热性能,甚至失效。(3)存在流动分配不均匀现象。板式换热器的流程组合比较复杂,在同一流程中有多个并联的流道,工作流体在并联流道之间的不均匀分配使换热器换热面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大大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其中,流动分配不均匀问题尤为突出。为了解决并联流道间流体的分配问题,进一步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目前各大生产厂商大都在并联流道入口处装配一种均衡流量的装置一分配器。分配器及流体在分配器中的流动路径、分配器与换热板片的装配分别如图1、2所示。分配器装配于相邻两张换热板片组成的流道入口处。图1分配器(背面)及流体在其中的流动路径(箭头线)示意图图2分百己器与换热板片装配及流体流动路径(箭头线)示意图在板式换热器流动分配均匀性方面,国内外的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RAO等18J在Baussiounv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到流道间流体非均匀分布的单流程板式换热器计算模型,并提出基于流量变化的传热系数表达形式,用每个流道不同的传热系数来代替统一的传热系数,为板式换热器有关传热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S鼬HAⅪ等L9】以单流程(u形和z形)板式换热器为对象,采用参数分析法,分析了在单相流体换热的情况下,角孔到各流道流量分配不均时,换热器出口量纲一温度随量纲一时间的瞬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各流道间流体的不均匀分配延长了换热器达到稳定的时间,并且延时随着不均匀程度的增加而增长;相比U形布置结构,Z形布置结构需要更长的启动时间;各流道间流体分配的不均匀减弱了换热(冷流体出口温度相对较低,而热流体出口温度相对较高),降低了换热器的性能。为了研究复杂流程结构的板式换热器中流道流体分配不均对换热性能的影响,sⅪHARI和DAS【loJ对多流程的板式换热器进行分析,把多流程 万方数据132机械工程学报第46卷第14期看做为多个单流程的组合,分别进行单相流体换热的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流道间流体分配的不均匀性增加,换热器的换热能力逐渐降低;流程数多时达到稳定的出口温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GALEAzzO等【11】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板式换热器在流道之间和流道内部流体分配不均匀情况下的传热性能进行研究。针对四流道平板板式换热器单流程(串联布置)和两流程(并联布置)这两种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单相(以水为工作流体)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对于串联布置,换热量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平均误差在8%左右,而并联布置,其平均误差达到12%。因为相比并联布置,串联布置流道之间不存在流体分配不均匀问题,所以模拟和试验结果具有更好的一致性。板式换热器各流道间流体的不均匀分配导致了其传热及流动性能的降低,这种变化在两相流上更为复杂。BOBBlLI等【l2】以单流程降膜板式冷凝器为对象,建立了数学模型来分析流道间流体的不均匀分配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流体在流道间分配的非均匀性增加,板式冷凝器的换热性能下降,由于在计算过程中忽略了各流道饱和压力的差异,所以相比实际工况,结果反映的换热性能下降程度偏小。前人的这些研究工作仅限于分析流动分配不均对换热器流动、换热性能的影响以及建立分配不均时换热器的传热计算关联式等方面,几乎没有关于板式换热器分配器性能研究的文献发表。为了了解板式换热器分配器的分配特性,为进一步改善换热器并联流道间的流动分配均匀性和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计算软件FLuENT,对当前的分配器的性能进行数值研究。对在分配器作用下,单相流动和两相流动时,板式换热器并联流道间的流动分配性能进行分析,并找出流动分配不均匀性随换热器并联流道数、工作流体流量和进口干度的变化规律。1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的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nlputationalnuiddyna如.ics,CFD)是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对包含流体流动和传热等相关物理现象的系统进行的分析研究【13】。基于CFD研究方法,对本文中研究对象的几何模型、网格划分、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分别加以介绍。1.1几何模型本文以装配有分配器的若干并联流道组成的板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因为波纹流道要求网格较细【141,使得整个换热器的网格数量超过3000万(对于30个并联流道的换热器1,这将远远超出当前工作站的处理能力,因为本文着重研究的是分配器对换热器并联流道之间的流体流量分配的影响,为了简化计算模型,所以采用平板代替波纹板来构建板式换热器的几何模型。使用GAMBIT软件构建的研究对象的几何模型如图3所示。图3研究对象的几何模型及内部网格划分1.2网格划分选用非结构化四面体网格单元,并采用分区划分的网格划分策略:不同的流动区域选择不同的网格步长,即复杂流域选择较小的网格步长;规则流域选择较大的网格步长。使用GAMBIT软件对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分配器、进口角孔、出口角孔、流道的网格步长分别为1.Ot眦、1.5mm、2.O咖和3.Omm,如图3所示。1.3数学模型本文的研究仅涉及到流动问题,所以系统服从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另外还有相关的湍流附加控制方程。数学模型基于以下简化和假设。(1)工作流体为牛顿流体。(2)流体处于稳定流动状态。(3)忽略由密度差异引起的浮升力。(4)忽略流动时粘性耗散所产生的热效应。(5)流动过程不涉及热量交换,也不发生相变。对于单相不可压缩流体,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和湍流附加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如下质量守恒方程丝+坐+坐:Of1)一十一中一‘V●l,巩砂taz~式中,“、y和w分别为速度在x、j,和z方向上 万方数据2010年7月仇嘉等: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板式换热器分配器性能研究133分量。动量守恒方程警+等+掣=∥(器+雾+鲁]一罢缸却瑟I缸2知2瑟2J缸(2a)掣+等+掣=∥(等芬+窘]专缸ayazI缸2a伊az2J咖(2b)a(删)。a(删).a(ww)融砂。z∥[窘+窘+窘卜老一pgc2c,∥I萨+矿+可厂言叩g(2c)式中,∥为运动粘度,p为压力,g为重力加速度。为了提高湍流计算的精度,模拟计算中选用RNG肛s湍流模型。其中,湍动能七和湍动耗散率£方程分别为式(3)、(4)【15_161。掣+掣2讣肚圳针q⋯&(3)挈+掣2讣舢圳针~十一=一l,,I,,+,lI—l+af溉敏,l“。“7缸;IG。G导一G。p等一足+疋(4)RK式中,甜,为f方向上的速度分量,以为湍动粘度,G是由于平均速度梯度引起的湍动能J|}的产生项,C1。和C2。为经验常数,%和%分别为湍动能七和耗散率s对应的P啪dtl数,最和足为用户定义的源项。对于多相流体,选择混合模型对流动进行模拟计算,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变换成以下形式。质量守恒方程V·(成%)=廊(5)混合密度成和质量平均速度l’。分别定义为岛=∑仍肛(6)∑纷屈心',。=型—一(7)pm式中,,,l是由于气穴或用户定义的质量源的质量传递,七为相数,仍为相f的体积分数。混合模型的动量方程通过对所有相各自的动量方程求和来获得,表示为V·(成l,。1,。)=一Vp+V·(‰V·%)+几g+七F+V·(∑仍n%,,%,,)(8)f=l式中,,为体积力,混合粘性‰和相数七的滑移速度定义为七心=∑仍以(9)f=1%』=%一l,。(10)1.4边界条件系统的边界条件设置如下所述。(1)换热器进口,单相流动时为速度进口,两相流动时为质量流量进口。(2)换热器出口为压力出口。(3)换热器所有壁面均为无滑移速度边界条件。2模拟结果分析运用FLUENT软件分别对分配器作用下换热器内部单相流动和两相流动进行模拟分析。2.1评价参数单相流动时,量化流动分配均匀性的评价参数定义如下。其中,g。,为第f个流道的实际质量流量,Ⅳ为换热器并联流道数。(1)平均流量。完全均匀分配时单个流道的质量流量,单位为k∥s。芒一2一qmi%=导(11)』V(2)流量偏差。某个流道的实际流量与平均流量之间的相对偏差。口:堕型×100%(12)‘‰(3)平均流量偏差。换热器所有并联流道流量偏差的平均值,用于评价流体在换热器并联流道间整体的均匀分配情况。Ⅳyi口fD=々×100%(13)Ⅳ、’两相流动时,量化两相和液相流动分配均匀性的评价参数定义如下。其中g。f和%n分别为第f个流道的实际两相质量流量和液相质量流量,Ⅳ为换热器并联流道数。(1)平均两相流量。两相流动,完全均匀分配时单个流道的两相质量流量,单位为k蜘。 万方数据机械工程学报第46卷第14期一一∑g。爿——厶鼍m爿‰2气广(14)(2)平均液相流量。两相流动,完全均匀分配时单个流道的液相质量流量,单位为k∥s。一∑%。——厶鼍mngm,2々(15)(3)两相流量偏差。两相流动,某个流道实际两相流量与平均两相流量之间的相对偏差。见=!坠≤璺§!×100%qm2(16)(4)液相流量偏差。两相流动,某个流道实际液相流量与平均液相流量之间的相对偏差。,—一、瑰:垫型×100%(17)“%f‘。(5)平均两相流量偏差。两相流动,换热器所有并联流道两相流量偏差的平均值,用于评价两相流体在换热器并联流道间整体的均匀分配情况。上一∑I见I见=且r×100%(18)』V(6)平均液相流量偏差。两相流动,换热器所有并联流道液相流量偏差的平均值,用于评价液相流体在换热器并联流道间整体的均匀分配情况,对评价制冷系统中作蒸发器使用的板式换热器性能有重要意义。上一∑I岛1日=上l_枷o%(19)』V2.2单相流动分析单相流动分析中,主要研究有、无分配器时换热器的流动分配性能以及换热器并联流道数和工作流体流量变化对分配器流动分配性能的影响。其中,工作流体为液态水。2.2.1有无分配器图4为有单相流动时有无、分配器作用下板式换热器各流道的流量偏差。以10个并联流道的换一热器为研究对象,进口水速%为1.2Ⅱl/s。其中,流道1为紧靠换热器底板的流道,流道10为紧靠换热器端板(换热器进口侧)的流道。以lO个并联流道组成的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当换热器没有装配分配器时,流道间流量差异很大,且靠近换热器进口侧的流道流量较大;而在当前分配器作用下,换热器流道间流量分配比较均匀。由于换热器进口对流动的影响,有无、分配器时紧靠换热器进口侧流道(流道10)的流量都稍有减小。从图4可以看出,使用了当前分配器后,换热器内部流体分配均匀性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一—。一无分配器/一二—/一。流道数M个图4单相流动时各流道的流量偏差2.2.2并联流道数图5为单相流动时流道平均流量偏差随换热器并联流道数变化曲线。以10、20、30、40和50个并联流道的换热器为研究对象,进口水速‰分别为1.2IIl/s、2.4IIl/s、3.6IIl/s、4.8In/s和6.0IIl/s。从图5中可以看出,随着板式换热器并联流道数Ⅳ增加,换热器进出口角孔内形成的各流道间阻力差异增大,导致平均流量偏差D增大,即并联流道间流体流量分配的不均匀性增大。当Ⅳ取10~50时,D在O.42%~3.62%之间变化,且Ⅳ<30时,D在l%左右,内部流体分配较为均匀。蒿棚g删姥露斗流道数M个图5单相流动时流道平均流量偏差随并联流道数变化2.2.3流体流量图6为单相流动时流道平均流量偏差随工作流体流量变化曲线。蔷:jlIj蔷·烬 万方数据2010年7月仇嘉等: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板式换热器分配器性能研究135性变化量非常小。水进口流速%为1.2~4.8II】/s时,换热器流道平均流量偏差D在1.06%~1.20%之间变化。由此可见,相比于并联流道数量,工作流体流量变化对换热器内部流体分配性能影响很小。2.3两相流动分析在制冷空调系统中,板式换热器常被用作蒸发器,以提高系统性能。为了研究作蒸发器使用时,板式换热器分配器的流动分配性能,对换热器中的两相流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工作流体为I匕2,入口干度为x。2.3.1有无分配器图7为有两相流动时有无分配器作用下板式换热器各流道两相、液相的流量偏差。以10个并联流道的换热器为研究对象,R22质量流量g。为0.3k酢,进口干度x为0.1。其中,流道l为紧靠换热器底板的流道,流道10为紧靠换热器端板(换热器进口侧)的流道。和单相流动情况相同,当换热器没有装配分配器时,流道间流量差异很大,且靠近换热器进口侧的流道流量较大;而在当前分配器作用下,换热器流道间流量分配比较均匀。由于换热器进口对流动的影响,有无分配器时紧靠换热器进口侧流道(流道10)的流量都有所减小。从图7可以得到,使用了当前分配器后,换热器内部流体分配均匀性有了很大的改善,且对于10个并联流道的换热器,在有、无分配器时两相和液相分配均匀性相差均很小,所以图7中相应曲线近乎重合。莲蓬者占撤搠犟霉哪蛐堰堰窭霹膝艇}一琴吵一—+Db无分配器/l一+Df,当前分配器/+£‰无分配器尸,j一一一流道数Ⅳ/个图7两相流动时各流道的两相、液相流量偏差213.2并联流道数图8为两相流动时流道平均两相、液相流量偏差随换热器并联流道数变化曲线。以10、20、30、40和50个并联流道的换热器为研究对象,R22质量流量分别为0.3k∥s、O.6k∥s、O.9k∥s、1.2k∥s和1.5k幽,进口干度均为0.1。从图8中可以发现,与单相流动相比,换热器流道间流体分配不均匀性有较大幅的增加,且同样随着并联流道数增加而增大。当Ⅳ取10~50时,n和D,分别在2.39%~5.72%和2.68%~7.12%之间变化,液相分配均匀性高于两相,且随着换热器流道数增加,两者差值(q一砬)增大。当胙50时,口更是达到7.12%。液相工作流体的这种分配特性将会大大降低板式换热器的蒸发换热性能。透莲d盲栅j|}lj鹰翠衄删耀堰霹罂窿键霹露**流道数M个图8两相流动时流道平均两相、液相流量偏差随并联流道数变化2.3.3流体流量图9为两相流动流动时流道平均两相、液相流量偏差随工作流体流量变化曲线。与单相流动情况相同,换热器流道流量分配性能受流体流量变化影响不大。以30个并联流道组成的换热器为研究对象,I匕2进口干度为O.1,当l也2质量流量为0.3~1.2k∥s时,皿和D,分别在2.56%~3.19%和2.89%~3.76%之间变化,液相分配不均匀性高于两相。莲蓬IdI占辙{|l|j隼摹哪删赡疆罂窭窿键霜露*瞽q如/(ks·s一9图9两相流动时流道平均两相、液相流量偏差随工作流体流量变化2.3.4进口干度图10为两相流动时流道平均两相、液相流量偏差随换热器进口流体干度变化曲线。从图10中可以发现,随着流体进口干度增大,换热器并联流莲蓬lSI占桶栩隼堡鲫删嚣瞧罂窭窿诞鼋霹**图10两相流动时流道平均两相、液相流量偏差随进口流体干度变化 万方数据136机械工程学报第46卷第14期道问两相分配不均匀性变化不大,而液相分配不均匀性却大幅提升。以30个并联流道组成的换热器为研究对象,R22质量流量为0.9k∥s,当进口干度x为0.1~0.4时,口和D,分别在3.08%~3.67%和3.62%~6.79%之间变化。由此可见,换热器进口干度的增加将恶化其蒸发换热的性能。3结论本文基于CFD方法,应用FLuENT数值计算软件,对当前板式换热器中广泛使用的分配器在单相流动和两相流动时的性能分别进行研究。把板式换热器在有、无分配器作用时的数值模拟结果作比较,定量分析当前分配器对板式换热器并联流道间流体流量均匀分配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换热器并联流道数、工作流体流量和进口流体干度(两相流动时)变化对分配器流动分配性能的影响,结论如下。(1)装配分配器后,板式换热器流道问流体分配的均匀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两相和单相流动中,工作流体流量变化对分配器分配性能影响不大;而换热器并联流道数量对分配器的分配性能有较大影响。两相流动,当^仁50时,口和口分别达到5.72%和7.12%,流动分配的不均匀将降低板式换热器的蒸发换热性能。(3)两相流动时,液相流体流量在换热器流道间分配的均匀性差于两相流体总流量,这将进一步降低板式蒸发器性能。(4)两相流动时,相比于两相流体,液相流体分配均匀性受换热器进口干度影响较大。当x为0.1~0.4时,D在3.62%~6.79%之间变化,进口干度增加对板式蒸发器换热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参考文献【l】谢静如.板式换热器的应用分析[J】.1:11.13.ⅪEJingm.A-pplication锄alysisexch柚gers[J】-PublicSci铋ce,199l,1:【2】王健.简介板式换热器及其应用[J】.32(2):25.28.公用科技,199l,ofpIateheat11.13.氮肥设计,1994,WANGJi锄.In廿cIductionofplateheatexch龃ge硌and印plication[J】.D船咖ofNi仃09即ollsFeniliz%1994,32(2):25-28.[3】何国庚,郑贤德,郑玲.制冷用板式换热器及其发展叨.冷藏技术,1996,4:36—39.眦Guogeng,ZHENGXi锄de,zHENGLiIlg.DeVel咿mentofplateheatexch肌gersllsedinre衔gerationsysteIns叨.TechnologyofRe舳g∞atiom1996,4:36-39.【4】REPPICHM.Useofhighperf.o肌ancepIateheatexch加gersinchemical缸dprocessindllstries阴.IntemationalJo哪alof111e衄alScience,1999。38:999.1008.【5】张矗.高效的换热设备——板式换热器叨.化工设备与管理,2005,42(1):14.16.ZHANGY∞.Higlle衢ci∞theatexch髓ger-plateheatexchanger【J】.Proc髓sEquipm铷t&Piping,2005,42(1):14.16.[6】杨崇麟.板式换热器工程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YANGChonglin.Designm锄ualofpla由eheatexch舳gers[M】.Beijing:ChinaMachinePress,1994.【7】程宝华,李先瑞.板式换熟器及换热装置技术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CHENGBaohua,UXi柚mi.Applicationm删alofplateheatexchangers锄dheatexchangeequipmems[M】.Beijing:ChinaArchitecture&BuildingPress,2005.【81RAOBP,KuMARPK,DASSK.E伍∞tofnowdistrib佣ontothechannelsonmethe咖alp盯form孤ceofaplateheatexchanger【J】.ChemicalEngineeringandProcessing,2002,4l(1):49—58.【9】SIUHARIN,RAOBP,SUNDENB,eta1.1’ransientrespoIlseofplateheatexchangersconsideringeffbctofnowmaldistribution【J】.Im锄ationalJo啪a1ofHeatandM觞s1hns航2005,48:323l·3243.【lO】SIuHARIN,DASSK.Tr螂ientresponseofInuhi-passplateheatexchangersconsideringefl’ectofnowmaldist-ribution[J】.ChemicalEngineemg锄dProcessing,2008,47(4):695-707.【ll】GALEAZZOFCC,MIURARY,GUTJAW,eta1.Experimaltaland珈】mericalheat仃aIlsfbrinaplateheatexch锄ger【J1.ChemicalEngine嘶ngSci衄ce,2006,6l(21):7133·7138.【12】BOBBILIPR,SuNDENB.DAssK.Th锄alanalysisofplatecondellsers证presenceofflowmaldistribution哪.IntemationalJo啪alofHeat蚰dM酗sT眦s纸2006.49(25.26):4966-4977.【13】王福军.计算流体力学分析-CFD软件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WANGFuiun.Analysisofcomputationalnuidd”aIIlics·岬nciple孤dappIic拍onofCFD【M】.Beijing:Tsingh明uIlivers毋Press,2004.【14】张冠敏.复合波纹板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机理及传热特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ZHANGG啪min.Research∞heat仃觚sf打enh姐cememmechanismandheat廿ansfbrchamcteristicofcompoundco肌gationplatehe砒exch衄ger【D】.Jin姐:ShandongUniversi衅。2006.【15】YAKHOTV,0RzAGSA.Renorrnali翻tion罂口叩锄lysisoftumJlence:B船icmeory【J】.J.Scient.C伽叩ut.,1986,l:3-11.【16】陶文铨.数值传热学【M】.2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万方数据2010年7月仇嘉等:基于cFD数值模拟的板式换热器分配器性能研究137TAoWcnq啪.Num硎calheat咖s断瞰】.2nded.)(i’孤:Xi粕JiaotongUniverS毋Prcss,2001.作者简介:仇嘉,男,1980年出生,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冷与空调、换热器性能改进。E-mail:andyqiIlj@163.锄张绍志(通信作者),男,1972年出生,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冷与空调、低温生物、人工冷环境及其控制。E·mail:cnezs矩目u.edu.∞《机械工程学报》被EI收录论文目次(2009年第11期)2.RuuS机构动力学性能分析⋯⋯⋯⋯⋯⋯⋯⋯⋯⋯⋯⋯⋯⋯⋯⋯⋯⋯⋯⋯⋯⋯⋯⋯⋯”杨育林黄世军刘喜平等(1)五指仿人机器人灵巧手DL肼ITH柚dn⋯⋯⋯⋯⋯⋯⋯⋯⋯⋯⋯⋯⋯⋯⋯⋯⋯⋯⋯⋯。刘伊威金明河樊绍巍等(10)机器人机构精度综合的正交试验法⋯⋯⋯⋯⋯⋯⋯⋯⋯⋯⋯⋯⋯⋯⋯⋯⋯⋯⋯⋯⋯⋯⋯⋯⋯⋯⋯⋯王伟负超(18)空间6R机器人位置反解的对偶四元数法⋯⋯⋯⋯⋯⋯⋯⋯⋯⋯⋯⋯⋯⋯⋯⋯⋯⋯⋯⋯倪振松廖启征魏世民等(25)平面闭式运动链简图自动绘制的最大环路法⋯⋯⋯⋯⋯⋯⋯⋯⋯⋯⋯⋯⋯⋯⋯⋯⋯⋯⋯⋯⋯⋯⋯⋯聂松辉刘宏昭(30)基于螺旋理论的单闭环多自由度过约束机构综合⋯⋯⋯⋯⋯⋯⋯⋯⋯⋯⋯⋯⋯⋯⋯⋯⋯⋯郭盛方跃法岳聪(38)球形机器人爬坡状态下动力学建模及最优控制器设计⋯⋯⋯⋯⋯⋯⋯⋯⋯⋯⋯⋯⋯⋯⋯⋯⋯⋯⋯⋯岳明邓宗全(46)双足机器人并联踝关节优化设计⋯⋯⋯⋯⋯⋯⋯⋯⋯⋯⋯⋯⋯⋯⋯⋯⋯⋯⋯⋯⋯⋯⋯⋯⋯⋯⋯⋯⋯俞志伟王立权(52)高压共轨发动机降噪及其性能对噪声的影响⋯⋯⋯⋯⋯⋯⋯⋯⋯⋯⋯⋯⋯⋯⋯⋯⋯⋯⋯张群卫海桥舒歌群等(58)旋转机械振动故障的信息娴诊断方法⋯⋯⋯⋯⋯⋯⋯⋯⋯⋯⋯⋯⋯⋯⋯⋯⋯⋯⋯⋯⋯⋯陈非黄树红杨涛等(65)Hexapod平台构型与振动控制一体化设计研究⋯⋯⋯⋯⋯⋯⋯⋯⋯⋯⋯⋯⋯⋯⋯⋯⋯⋯⋯⋯⋯⋯⋯边边黄海(72)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及其在磁悬浮轴承中的应用⋯⋯⋯⋯⋯⋯⋯⋯⋯⋯⋯⋯⋯⋯⋯⋯⋯⋯⋯⋯金超武徐龙祥(78)超声波电动机噪声试验与机理分析⋯⋯⋯⋯⋯⋯⋯⋯⋯⋯⋯⋯⋯⋯⋯⋯⋯⋯⋯⋯⋯⋯⋯⋯⋯⋯⋯⋯王光庆郭吉丰(85)计入轴瓦变形的曲轴动应力和疲劳强度计算⋯⋯⋯⋯⋯⋯⋯⋯⋯⋯⋯⋯⋯⋯⋯⋯⋯⋯⋯何芝仙桂长林李震等(91)引入摩擦的周向短弹簧汽车双质量飞轮分析模型及扭振固有特性⋯⋯⋯⋯⋯⋯⋯⋯⋯”宋立权赵孝峰何泽海等(99)基于改进Bussg锄g算法的多机组故障诊断仿真和试验⋯⋯⋯⋯⋯⋯⋯⋯⋯⋯⋯⋯⋯⋯⋯周勃陈长征费朝阳(106)轴向柱塞泵配流副油膜试验原理及控制特性⋯⋯⋯⋯⋯⋯⋯⋯⋯⋯⋯⋯⋯⋯⋯⋯⋯⋯⋯·王彬周华杨华勇(113)弯管冲蚀失效流同耦合机理及数值模拟⋯⋯⋯⋯⋯⋯⋯⋯⋯⋯⋯⋯⋯⋯⋯⋯⋯⋯⋯⋯·偶国富许根富朱祖超等(119)2D阀控电液激振器⋯⋯⋯⋯⋯⋯⋯⋯⋯⋯⋯⋯⋯⋯⋯⋯⋯⋯⋯⋯⋯⋯⋯⋯⋯⋯⋯⋯⋯阮健李胜裴翔等(125)大型轴流风机叶片的气动弹性数值分析研究⋯⋯⋯⋯⋯⋯⋯⋯⋯⋯⋯⋯⋯⋯⋯⋯⋯⋯⋯·毛军杨立国郗艳红(133)齿轮加工机床的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李先广刘飞曹华军(140)薄壁零件高速铣削稳定性预测与验证⋯⋯⋯⋯⋯⋯⋯⋯⋯⋯⋯⋯⋯⋯⋯⋯⋯⋯⋯⋯⋯⋯⋯⋯⋯⋯·梁睿君叶文华(146)双拣货区自动分拣系统品项分配优化⋯⋯⋯⋯⋯⋯⋯⋯⋯⋯⋯⋯⋯⋯⋯⋯⋯⋯⋯⋯⋯⋯⋯⋯⋯⋯·张贻弓吴耀华(152)复杂自由曲面曲率分布特征对数控铣削性能的影响⋯⋯⋯⋯⋯⋯⋯⋯⋯⋯⋯⋯⋯⋯⋯⋯·谢晋邹明山崔晓玲(158)快速模具模龌成形充模过程的工艺参数优化⋯⋯⋯⋯⋯⋯⋯⋯⋯⋯⋯⋯⋯⋯⋯⋯⋯⋯⋯⋯⋯⋯⋯·冯小军李爱平(163)混粉准干式电火花加工试验研究⋯⋯⋯⋯⋯⋯⋯⋯⋯⋯⋯⋯⋯⋯⋯⋯⋯⋯⋯⋯⋯⋯⋯⋯·高清张勤河张建华(169)基于递归分割的机械零件三维形状结构检索方法⋯⋯⋯⋯⋯⋯⋯⋯⋯⋯⋯⋯⋯⋯⋯⋯⋯⋯⋯⋯⋯·徐敬华张树有(176)基于同弹的飞机蒙皮拉形模型面修模技术研究⋯⋯⋯⋯⋯⋯⋯⋯⋯⋯⋯⋯⋯⋯⋯⋯⋯⋯·韩金全万敏李卫东(184)面向产品创新的功能空问拓展进程⋯⋯⋯⋯⋯⋯⋯⋯⋯⋯⋯⋯⋯⋯⋯⋯⋯⋯⋯⋯⋯⋯⋯·何斌冯培恩潘双夏(189)基于介电泳的细胞介电参数测试芯片机理的数值分析⋯⋯⋯⋯⋯⋯⋯⋯⋯⋯⋯⋯⋯⋯⋯·朱晓璐易红倪中华(197)脚型解剖学标志点自动标识方法⋯⋯⋯⋯⋯⋯⋯⋯⋯⋯⋯⋯⋯⋯⋯⋯⋯⋯⋯⋯⋯⋯⋯·刘斌上官宁林傻义等(205)基于特征点自动识别的B样条曲线逼近技术⋯⋯⋯⋯⋯⋯⋯⋯⋯⋯⋯⋯⋯⋯⋯⋯⋯⋯⋯徐进柯映林曲巍崴(212)产品装配序列评价方法建模⋯⋯⋯⋯⋯⋯⋯⋯⋯⋯⋯⋯⋯⋯⋯⋯⋯⋯⋯⋯⋯⋯⋯⋯⋯·张嘉易王成恩马明旭等(218)耦合CFD和详细化学动力学的CNG发动机工作过程多维数值模拟⋯⋯⋯⋯⋯⋯⋯⋯⋯·张欣王玉君李从心等(225)汽车座椅学垫倾角对正面碰撞乘员保护影响分析⋯⋯⋯⋯⋯⋯⋯⋯⋯⋯⋯⋯⋯⋯⋯⋯·葛如海臧绫王浩涛等(230)多楔带传动系统的频率灵敏度分析⋯⋯⋯⋯⋯⋯⋯⋯⋯⋯⋯⋯⋯⋯⋯⋯⋯⋯⋯⋯⋯⋯⋯·侯之超王象武劳耀新(235)涡轮叶片形状枪测中的模型配准控制点集选取⋯⋯⋯⋯⋯⋯⋯⋯⋯⋯⋯⋯⋯⋯⋯⋯⋯·程云勇张定华卜昆等(240)基于viterbi算法的Gabor阶比跟踪技术⋯⋯⋯⋯⋯⋯⋯⋯⋯⋯⋯⋯⋯⋯⋯⋯⋯⋯⋯⋯⋯⋯⋯⋯⋯赵晓平侯荣涛(247)基于Bayesi绷原理的低陡度光学镜面面形误差离子束修正驻留时间算法⋯⋯⋯⋯⋯⋯焦长君李圣怡解旭辉等(253)新型自由曲面三维激光扣描系统⋯⋯⋯⋯⋯⋯⋯⋯⋯⋯⋯⋯⋯⋯⋯⋯⋯⋯⋯⋯⋯⋯⋯·汪洋马孜胡英等(260)三维实体网格自适应划分算法⋯⋯⋯⋯⋯⋯⋯⋯⋯⋯⋯⋯⋯⋯⋯⋯⋯⋯⋯⋯⋯⋯⋯⋯⋯·张文明刘彬徐刚(266)新型薄板坯连铸结晶器内腔形状设计⋯⋯⋯⋯⋯⋯⋯⋯⋯⋯⋯⋯⋯⋯⋯⋯⋯⋯⋯⋯⋯⋯·金昕任廷志关杰(271)钢丝绳股内钢丝应力一应变分布的计算模型及数值模拟⋯⋯⋯⋯⋯⋯⋯⋯⋯⋯⋯⋯⋯⋯·马军葛世荣张德坤(277)基于正面焊接多信息融合的GMAw熔透控制⋯⋯⋯⋯⋯⋯⋯⋯⋯⋯⋯⋯⋯⋯⋯⋯⋯“岳建锋李亮玉王天琪等(283)气缸双应力恒加试验的优化设计⋯⋯⋯⋯⋯⋯⋯⋯⋯⋯⋯⋯⋯⋯⋯⋯⋯⋯⋯⋯⋯⋯⋯·付永领韩国惠王占林等(288)钢铝异种金属的低能量焊接法⋯⋯⋯⋯⋯⋯⋯⋯⋯⋯⋯⋯⋯⋯⋯⋯⋯⋯⋯⋯⋯⋯⋯⋯·黄鹏飞卢振洋高文宁等(295)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激光点焊焊点形态预测⋯⋯⋯⋯⋯⋯⋯⋯⋯⋯⋯⋯⋯⋯⋯⋯⋯⋯·陶汪李俐群陈彦宾等(300)重型钢丝缠绕预应力剖分一坎合结构概述⋯⋯⋯⋯⋯⋯⋯⋯⋯⋯⋯⋯⋯⋯⋯⋯⋯⋯⋯·颜永年刘海霞曾攀等(306)椭圆方程式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模型....⋯⋯⋯⋯⋯⋯⋯⋯⋯⋯⋯⋯⋯⋯⋯⋯⋯⋯⋯⋯⋯⋯⋯⋯⋯·赵勇铭宋迎东(3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