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胃肠道间质瘤12例CT诊断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胃肠道间质瘤12例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胃6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小肠系膜1例。12例GIST中,良性占4例,肿瘤直径<5.0cm,边界清楚,密度多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恶性GIST共计8例,其中7例肿瘤直径>5.0cm,边界多不清楚,密度不均匀,边缘有分叶,强化不均匀,5例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结论CT对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弥
2、补常规消化道造影的局限,对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关键词】胃肠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1],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其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现将2006年7月至2008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12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总结分析,以进一步了解GIST影像学表现的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6 本组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0~
3、76岁,平均年龄61岁,≥50岁9例,占75%。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3例,腹痛3例,黑便2例,腹胀1例,腹部扪及肿块2例,体检时偶然发现1例。病程6个月至9年。本组病例全部经手术及病理(免疫组化)证实。 1.2检查方法 使用GEHispeed螺旋CT机,患者禁食6h以上,上腹部者扫描前10min常规口服清水800~1000ml使胃及十二指肠充盈,下腹部于检查前4~6h口服2%泛影葡胺800~1000ml进行肠道准备。12例中9例同时行增强扫描。CT扫描参数120kV,200mAs或180mAs,扫描层厚5mm~10mm
4、,螺距为1~1.5。增强检查时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按2ml/kg的总量,3ml/s的流率连续注射碘海醇,注射开始后30~35s行动脉期扫描,60~75s后开始为静脉期扫描。 2结果 2.1GIST的部位和形态学特征 6 本组GIST发生于胃6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小肠系膜1例。肿块位于腔外者8例,腔内者3例,同时向腔内外生长者1例。肿瘤最小直径为2.0cm,最大直径为15.5cm。恶性者8例,其中7例直径大于5cm。良性者4例,4例直径均小于5cm。病灶呈类圆形5例,类椭圆形3例,不规则形4例。 2.2
5、CT检查 共12例行平扫,其中9例加增强扫描,均为单发。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者3例;瘤内有单个或多个小片状低密度坏死者5例;中央大片状坏死或囊变者3例;1例瘤内结节状钙化;肿块腔内侧见大小不一的溃疡,其中1例恶性间质瘤溃疡大而深,形成气-液平面;肿块边界清楚7例,5例恶性间质瘤边界不清,与邻近脏器粘连。增强扫描肿瘤呈中度至明显强化,不均匀强化者6例。恶性间质瘤伴肝转移2例,伴腹膜转移2例,伴卵巢转移1例。2例在术后4月~3年间发现局部复发与转移,复发灶与转移瘤的CT表现与原发灶相似。 3讨论 3.1病理6 胃
6、肠道间质瘤一词最早由Mazur等[2]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但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Miettinen[3]将其定义为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KIT(CD117,干细胞因子受体)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质肿瘤。目前国际公认的GIST诊断标准为:免疫组化表达CD117,细胞形态可以是梭形或上皮样,或2种细胞混和,但必须除外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4]。GIST可发生于整个消化道系统和与之相关的肠系膜。 3.2临床特点 GIST临床少见,约占全部胃肠道肿
7、瘤的0.1%~3.0%。该病见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下少见。,本组仅3例年龄小于50岁,9例大于50岁,与文献报道一致[5]。一般为单发,多发者少见,本组亦均为单发。95%的GIST发生于胃和小肠,最常见于胃(约60%~70%),其次是小肠(30%),结肠和食管罕见(仅3%~5%)。本组病例以胃为主,占50%。GIST多呈隐袭性生长,直径小于2cm的GIST多无症状,常在剖腹探查时发现。较大的肿瘤多有症状,以腹痛、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为主,69%~82%为急性出血,发生在十二指肠的GIST常为大出血。 3.3CT检查诊断
8、与价值6 CT检查时显示肿瘤多以宽基底与胃肠道壁相连,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肿块多有坏死、囊变或钙化,表现为高、等低混杂密度。部分可造成胃肠道穿孔。增强扫描,肿块无坏死区多呈均匀轻、中度强化。肿瘤累及邻近器官见两者分界不清,发生转移可见转移灶。本组CT检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