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的教学设计

《前赤壁赋》的教学设计

ID:36204789

大小:4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7

《前赤壁赋》的教学设计_第1页
《前赤壁赋》的教学设计_第2页
《前赤壁赋》的教学设计_第3页
资源描述:

《《前赤壁赋》的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前赤壁赋》的教学设计香山高一备课组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赋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美读能力2、学会鉴赏本文“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写作特点3、认识苏轼的人生感悟,理解其外儒内道的复杂思想4、激发学生直面挫折的勇气,建立豁达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2、难点:理解苏轼外儒内道复杂的人生观 三、设计思路1、从文化的眼光来读经典,不单从技能的角度来读古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水文化”,有以水为喻的,有以水为审美对象的,有借水抒情说理的。本篇是第三类古典散文的代表作,要让学生理解苏轼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儒道思想。2

2、、根据本文特点设计教学流程。本文条理十分清晰,循着景、情、理的脉络来构思的,所以探讨本文最简洁的方式就是直循文脉、逐段入手,才符合文章所体现的思维流程,才会使教学流畅自然。3、采用活动式教学法,全班分6个活动小组。通过小组积分制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四、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用生动形象的情景句导入,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聚焦作者的人生困境。活动一:问题驱动,整合资源。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拉近学生与被贬黄州的苏轼的感情距离,学会知人论世。活动二:师生美读,传神入境。“音声求气,以声

3、传情”的美读法让学生自醉于隐藏在文字下的不尽的情和无言的美,学生的心灵很快能与作者共鸣。活动三:精选美词,把握中心。老师先示范,消除学生7字法归纳的畏惧心理;分工归纳是让人人都能参与;小组抢答,是利用学生好胜心,发挥语文基础好的学生的潜能。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切题导入(1)诗句导入。(多媒体展示苏轼获罪情景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提问:请联系苏轼的其他诗文名句描述苏轼被贬的心情怎样?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交流。小组代表展示预习时收集到的苏轼诗文名句,结合预习材料余

4、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小组交流看法和论据。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整理中心词,完成板书:悲、文字狱。2、美读入境,整体感知(1)美读吟诵第1段老师范读,用张维良的箫乐《寞》和水月画面作背景渲染气氛,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进入文赋的意境。后几段请小组代表诵读。(2)诗句归纳。理解文意,用7字法归纳每段的主要内容,第1段老师示范:“泛舟乐月忘俗尘”,并说明要求:突出事件和情感。1、2组完成第2段,3、4组完成第3段,5、6组完成第4段,最后一段由各小组代表抢答。各组员独立完成,在组内交流,挑选最优句写在黑板上,全班交流。1

5、3、品句赏赋,分析探究(1)品句赏析先让学生品读佳句,交流阅读体验。提问:“此文是苏轼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标志着宋代赋体的最高成就。本文中的哪些句子深深地吸引着你,它们光华千年的魅力在哪里?各小组代表自由发言。学生可能挑选并朗读的句子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等等老师按课文顺序板书佳句。(2)品文探研学生默读课文,探研本文写作特色。提问:根据板书,能否归纳这篇赋文的写作特色?各小组代表自由

6、发言。可能有“情景交融”、“怀古伤今”等答案。老师点拨还要突出第四自然段的特点。归纳特色并板书:“景情理”水乳交融。4、质疑探究,师生小结(1)质疑探究学生分主客朗读3、4段,对比苏轼的情感变化。探究苏轼的人生观。老师设问:从苏子“乐——悲——乐”情感变化的角度来看,东坡是靠什么精神支柱来突围人生的苦难?(表面和实质两方面)(2)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让学生追本溯源,调动文化积淀,理解儒家“兼济天下”的人生抱负的失落和道家“无所待,任“逍遥”的人生观在本文中的体现。学生要紧扣文本回答,从水月的永恒悟到精神永恒。老师板书:外儒内

7、道的旷达人生观(3)师生小结,课件展示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对苏轼思想成熟归纳,8句排比句,小结苏轼成熟的思想。先由小组代表小结交流:体悟“成熟”,我认为苏轼的成熟是指:却的成熟。学生可能的回答有:屡遭贬谪却能一生坚守经世志用的成熟。历尽苦难却能从苦难中超旷升华的成熟。入世却又能出世的成熟。活动四:鉴赏题难度低,能诱发学生热烈发言激活课堂气氛。并为整体鉴赏铺垫。学生尝试品句时,要鼓励他们口诵心惟,加强情感体验。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微观品读,再从宏观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就较容易了,第三、四段从反、正两方面入手阐发哲理学生可能会忽视宋文特点

8、,老师适当点拨即可。学生能很快把握文章“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色。活动五:通过分角色对比朗读,更真切地感受苏魂灵魂的挣扎和斗争,并引导学生理解“水月永恒”的精神支撑。选用预习材料中的语词“突围”,可充分挖掘教材的探索空间,利用已知材料的知识,调动积淀,让学生追本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