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97197
大小:187.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5-07
《精品解析:【校级联考】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沈阳市郊联体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命题人:辽阳县一高中黄静注意事项:1.答题前,现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记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卷面清洁,不要折叠
2、、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后来,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
3、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由于社会成见和
4、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被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因此,“知音”欣赏和“粉丝”欣赏的区别,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知音精于深度梗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
5、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等,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有趣的是,金庸晚年按“经典”标准大力修改当年作品,不想费力不讨好,竟遭众多“金迷”抵制。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某些文本的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
6、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粉丝欣赏突破了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海报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
7、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录、翻唱和MTV翻拍,等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摘编自周兴杰《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1.下列关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知音”就是在领会作品主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与
8、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并与之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需要乃至相互依赖的关系。B.“粉丝”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他们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对文本的辨别方式具有主观随意性。C.“粉丝”除了欣赏原作,还会进一步消费衍生产品。在使用文化工业产品并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的过程中,他们没有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D.“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因此,“知音”比“粉丝”具有更高的品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