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61556
大小:4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6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效地理课堂构建策略666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镇江市教育系统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文章基于学情分析的地理生本课堂构建策略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212000)李金国摘要: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然而,地理课堂教学脱离学情、忽视学情分析,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它直接导致许多地理课堂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要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就要摸清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找准“最近发展区”,恰当定位教学起点。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学习态度和方法,准确定位三维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
2、过往生活经验、生活常识,为有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扫除障碍。掌握特定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偏差,巧设支架,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认知差异,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关键词:学情分析;最近发展区;认知水平;教学策略;支架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已成为许多地理教师的共同追求。然而,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虽然也能做到教材分析透彻,教学设计规范,课堂教学结构完整,教学态度认真,但令人困惑的是,其课堂教学却经常是低效、无效的,某些教学环节甚至是负效的,究其原因,皆因忽视了
3、对学情的分析这一关键环节。笔者认为,脱离学情的地理教学,往往无的放矢、或成为空中楼阁,要实现高效课堂,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学生过往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心理特征、特定的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偏差、学生学习风格、习惯、兴趣的差异等诸多要素。它具有客观性、动态性、可知性、多样性、可变性等特征。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一、高中地理课堂教
4、学脱离学情的现状透视分析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通过平时的观察、交流、听课、教研活动,笔者发现,脱离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教学活动,在不少教师身上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现象。1.在备课过程中重“备文本”轻“备学生”。备课时把时间、精力几乎都用于备文本上,这种现象甚至具有普遍性。许多老师非常重视对地理教材的钻研和理解、教案和学案的设计编写,年轻教师在此基础上往往还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特别讲究,常常化大量时间试图制作出精彩生动、内容丰富的课件。有经验的教师会在此基础上查看、研究一下《地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
5、。然而,所有这些,都还只是在“备文本”,说明备课时教师“心中无学生”6镇江市教育系统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文章,学情分析在备课环节容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2.教案、学案、课件的使用与具体学情不相适应。有的老师将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形成的教案、学案、课件,直接用于所教同轨各班的课堂教学,缺少根据各班不同的学情所进行的“二次备课”;导致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课堂例题和训练题的难度、教学策略等都相同;有的将新授课教案、学案、课件原封不动地用于复习课(包括高考一、二轮复习),也有的奉行“拿来主义”,从网络下载或从其他学
6、校拿来,未根据不同学情进行修改而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还有的教师上公开课之前,准备非常充分,会在同年级多个班级多次“试上”,不断改进,可最后正式的公开课上下来,还是莫名其妙地“失败”,究其原因,其实还是忽视了各班学情不同这一关键问题。3.教学目标、教学起点和要求定位不恰当。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班级和学生,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起点时搞“一刀切”,提出的学习要求相同,导致对有的班级、学生教学起点和目标偏高,有的相反,严重影响教学效果。4.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教学措施缺失。在课堂教学提问的问题难度上、作业难度和
7、作业量、完成时间等方面的要求,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课堂提问时向认知水平和能力较低的学生提出较难的问题,也不将它分解成一些小问题、降低难度,导致课堂冷场、卡壳;作业不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数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个别辅导、分层教学落实乏力。5.课堂教学过程很少依据学情灵活作出调整。一些教师习惯于严格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上学生生成了新问题,或出现了始未料及的情况时,不能随机应变,临时调整教学进程和策略,或者担心教学计划完成不了,不愿调整进度,这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显然是不顾具体学情,有悖于“以
8、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的。6.不能根据具体学情对教材作“二次处理”。部分教师仍处于“教教材”阶段,而非“用教材教”;也有的是“机械地用教材教”,而没有“活用”教材。或者不能突破教材的束缚,不能根据学生的学情驾驭、深切领悟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不能根据所在地区、学校、不同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