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148533
大小:3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6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2、学习本文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掌握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3、积累文言句式和常用字词。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孔子和《论语》简介:孔子(前551-前497),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开创者。《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属于语录体。它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宋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当代,不仅中国,日本、韩国、
2、新加坡等国都成立了孔子研究机构。20世纪80年代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二、学生朗读课文三、解题季氏将伐颛臾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就是文中的季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理清文章的人物关系冉有、季路是孔子的两个学生,又是季孙氏的家
3、臣。冉有,即冉求;季路,即子路。孔子与冉有、季路是老师与弟子的关系。冉有、季路与季孙氏是主子与家臣的关系。学生口头翻译课文,熟悉内容大意。四、研讨课文1、当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明确:孔子的反应很激烈,情绪很激动。从“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和“求!”加感叹号两句话中,可见孔子对他们的指责和呵斥,语气很强烈,孔子反对战争的态度很鲜明。2、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来告诉孔子?(学生讨论)教师准备:按常理,这样重大的军事机密不应该向局外人孔
4、子泄密的。但是,孔子是他们的老师,更是精神领袖,弟子们对孔子有宗教般的崇敬所以会告诉孔子。另外,作为季氏的家臣,他们不会不知道季氏吞并颛臾的野心,告诉孔子是为了试探一下老师的看法。3、孔子为什么要反对攻打颛臾?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理由有三条: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这三点分别从历史、地理、政治地位角度讲的。因为颛臾这个国家是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怎么可以伐,也不必伐,季氏根本就没有这个资格伐!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孔子又是怎
5、么批驳的?孔子的话有几层意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两层:第一层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第二层用了一个类比“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扶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两个比喻“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显然,这是管理者的过失)来批驳两个学生没有尽到一个谋臣辅佐主人的职责,批评他们在
6、其位而不谋其政——尸位素餐。5、冉有讲的第三句话是什么?孔子又是什么态度?明确:“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现在不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患)“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气很严厉,孔子最痛恨那些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人。(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五、学生分角色朗读孔子与冉有、季路反复辩论的对话。朗读中感受孔子语言的说服力和雄辩色彩。冉有季路在季氏伐颛臾这件事上,说了三句话,孔子逐一进行了驳斥,从论证的方式来看,这篇
7、文章属于什么体裁?明确:孔子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语言犀利,态度鲜明,具有雄辩的力量。回顾我们前段时间学过的《拿来主义》也是先批驳了错误的观点,再立自己的观点。所以这篇文章属于驳论文。六、驳斥之后,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见解。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孔子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1、学生翻译孔子的一段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一处学生不难找出)明确:这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