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981480
大小:4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03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教时。教学目的: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2.理清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学习引用成语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初步学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教学重点和难点:1.指导理清课文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熟读、背诵全文。2.组织辩论形式的课堂活动,通过对孔子的言论的
2、分析来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3.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逐步形成一定的语感。教学方法:辩论活动课。教学设想1.传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重点高中学生的需求。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文言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打牢语言基础,更在于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开拓视野,加深对中国文学史的了解,增加文化底蕴;高一年级的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论辩说理的语感能力。所以,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2.本文是中学生在教材中第
3、二次接触到的选自《论语》的文言文,又是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第一篇。由于《论语》以言论为主要体现样式,言论又涉及政治、文化、哲学及教育思想问题,少有故事情节,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会觉得枯燥。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对孔子的“圣人”、“伟大的教育家”提出质疑,力求还孔子一个更具体生动的形象,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来正确认识孔子和把握本文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感性理性互动式”。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准备(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4、3.本文的语言对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应该构不成太大的障碍。《论语》的语言比较简短。本文中有些常见虚词如“而”、“之”、“以”等用法已为学生所掌握,一些实词的意义也可根据上下文推测和课文注解来理解。文中特别需要指导掌握的是两个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因此,本文适宜学生在课堂上自行翻译。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领悟词、语、句的含义。4.教参的编写者虽然建议本文的教学重点宜放在学生的熟读背诵上,但在本教案的安排中,学生为了尽可能自如地进行辩论
5、,势必会将文中主要内容或语句记住;并且经过辩论之后,学生也会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有机了解,此后指导背诵,易如反掌,同时反复诵读,对增强语感极为有利。5.本文拟用2课时教读,安排如下:第1课时:介绍作者及《论语》,指导学生自译全文,布置辩论题目并指导预习准备。第2课时:组织辩论活动并总结;指导背诵全文。预习安排◎(第一课时前)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并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冉(rǎn)有 颛臾(zhuān yú) 社稷(jì)焉用彼相(xiàng) 虎兕(sì)出于柙
6、(xiá) 龟玉毁于椟(dú)中固而近于费(bì) 萧墙(xiāo)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思考:文中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事出何因?孔子对此持何态度?他的弟子们呢?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教师问:这几则关于“论学”的言论表明了言论者怎样的身份?(这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学过的《“论学”六则》中的其中
7、四则,节选自于《论语》,为孔子言论,表明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论学”方面的成就。)2.在简介孔子及《论语》后,教师指出:根据注解提示,《论语》内容既然首先提及“政治”一词,为何后人不给孔子冠以“伟大的政治家”称号?孔子的“论学”影响深远,“论政”又如何呢?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来分析孔子的成败之处(此处为学生质疑孔子埋下伏笔)。二、初解全文。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学生试读课文,教师正音。2.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全文。注意:(1)本文语言简短,难度不大,要求基本上能自行翻译,必要时允许四
8、人小组轻声讨论。(2)有疑问的词语做好记号,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解惑。(3)真正困难的可以随时举手要求老师解疑。(4)提示:注意文中的两种句式,即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注意文中“是”的不同用法,“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是”是提宾助词,“是社稷之臣也”中的“是”是指示代词。3.学生分段朗读译文,教师指正。4.指导理清课文的大致层次。教师问:课文共分三段,主要谈了那几个问题?请概括说明。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孔子指责季氏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