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525540
大小:71.1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25
《52《鹏之徙于南冥导》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单元《庄子•鹏之徙于南冥》【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2.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学习难点】1v寓言体的特点。2、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自主学习】(-)作者及作品(回忆所学知识)1•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
2、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门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癒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
3、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按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鲍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3、背景介绍: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
4、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f《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眩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
5、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预习课文,疏通文意1•熟读文本。读准字音,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疏通文本大意,做到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理清层次】1•梳理结构并交流。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
6、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一追求绝对的自由一逍遥的境界)。2、第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鲍、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3、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对鲍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4、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引领探究】1、分析、理解第二段:这一段可分几层?说明了什么道理?(竹・第一层,归
7、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蠅虻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
8、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