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444092
大小:62.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24
《认识社会与重视集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章欢识社会与重视集体◊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的本质、人的需求、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认识集体主义的本质和作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摆正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树立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履行自己对社会和集体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自觉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反对个人主义,努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个人与社会、集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及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3.正确认识和理解集体主义的本质及其所发挥的作用。4.认识个人主义的本质及
2、危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集体观。◊教学难点:1.马克思主义科学全面的“人性”理论和其它片面的“人性”学说的区别。2.人的需要理论。3.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4.客观地衡量置身于社会与集体中的个人。5.弘扬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授课方式:课堂授课、自学讨论。◊课时安排:课内2学时,课外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可以分成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两类。物质关系即生产关系决定人的本质。1.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就在于人
3、的社会性。(1)在我国,关于人性问题主要有以下6种学说: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王充和韩愈的性三品说(上品善、下品恶、中品可善可恶),张载的性二元论说(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2)西方对人性的理解人性既是人的感性,又是人的理性,并主要是人的客观理性。(3)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人性是人类的共性,是人所具有的各种属性的统称。人的属性多种多样,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类。人的口然属性。人的口然属性是人以本能的需要为基础的与某些动物相类似的屈性,包括食欲、性欲和生欲。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
4、与周围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独有的属性。劳动、语言、思维、理性等是其重要表现。(4)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大类。物质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思想关系,包括政治、法律、道徳、宗教等的关系。两类关系相互影响、渗透、作用。一般说來,物质关系即生产关系决定人的本质,进而决定社会的面貌。坚持三个观点:一是全面的观点;二是辨证的观点;三是坚持重点论。1.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即人的欲望,是人对白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
5、将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2)人的需要具有的特征:客观性。人的需要的客观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但这是一种反映需要者的意志的客观性。丰富性。人因其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从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需要来,一方面,人的物质需要实现越來越有保证,其结构也就必然发生趋向丰富化、优化的变化;另一方面,人的精神需要也变得更加强烈、丰富和高雅。阶段性。人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不同,其需要也不同。递增性。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固定的水平线上。人的需要推动人类去从事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又会创造新的需要,
6、而这新的需要又会推动人再去从事新的实践活动,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制约调控性。人的需要不能超越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它必然要受到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生产条件、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的制约。(3)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类。个人需要。个人需要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具体的特殊需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交往需要、劳动需要和成就需要;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人的集体需要,包括集团、政党、阶级、民族、国家、人类等个体存在以外的各种人的需要;包插共存需要、储备需要、信息需要、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4)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7、一方面,个人需要不纯粹是个人的,它受制于社会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和人类的整体水平,个人需要的形成和满足总是在社会屮实现的。另一方面,社会需要也不是脱离个人需要所能独立存在的,它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而且往往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利益的反映。因此,当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应当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5)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一一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的分析而进行的;社会认知还必须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
8、与归纳。社会认知的特征:认知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刺激的态度不同,可能认知也可能不予认知,这固然与社会刺激物本身的强度有关系。但所谓强度,主要不是社会客体本身的物理强度,而是其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认知反应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