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及其内在变动机制

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及其内在变动机制

ID:34956833

大小:1.70 M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15

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及其内在变动机制_第1页
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及其内在变动机制_第2页
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及其内在变动机制_第3页
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及其内在变动机制_第4页
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及其内在变动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及其内在变动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6卷第6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6No.62012年12月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OFFORESTRY&TECHNOLOGY(SocialSciences)Dec.2012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及其内在变动机制涂阳军(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82)[摘要]新近不断上演的许多社会冲突事件,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人性内涵,尤其是哪些与中国传统儒道互补文化紧密相关的典型的人格特征。儒道互补人格的形式、内容及其特征受限于儒道互补文化的整体特征,形成了一个二而为一的有机体系。人物心理传记法及心理测量法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人

2、的人格特征显现出了道中有儒、儒中有道的儒道互补的格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安石和嵇康的比较心理传记学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儒道互补人格的变动机制与社会环境、个人独特的性格及内在理想三者间的互动有关。[关键词]儒道互补;人格;儒道互补人格;文化人格[中图分类号]G9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272(2012)06-0056-05[5]时至今日,尽管经济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方式等多个方面。中国文化历来就具有儒道互补的[6]的成就。但如果现代化建设事业仅限于从国外引进特征,这无论是就中国哲学的精神),还是就中国[7]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最终收

3、获的往往只能是失败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抑或是就中国人人性心理行为特[8]沮丧。殷海光先生在其《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征而论,亦都是如此。在谈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对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文化运动及政治体制改革结构时,李泽厚先生认为:由儒家思想文化“积淀”探索的历程进行了历时态的分析,最终还是将落脚而成的由血缘、心理、人道、人格形成了一个以实点放在了有关中国人人性的改变上。毫无疑问,现践(用)理性为特征的思想模式的有机整体,……[1]代化最主要的还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它形塑了中机构、组织原则、经济制度以及管理方法,要真正国人“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

4、服从理性[9]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决不能容忍为传统人所广泛具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如果儒家文有的那些特征,而是需要这些国家的人民“从心理、化“积淀”而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结构,那么中国传统儒道互补的文化特征“积淀”[2]步前进,相互配合”。近些年发生的一系列社会重在人性心理行为层面,也当然会形成一种独特的人大事件(如石首事件等)往往都映射出了有关中国格形态。这一独特的人格形态,是一个民族大多数人人格现代化的问题,这一社会现实问题,也使得人性格结构的基本核心,也即是该民族的社会性格,该问题再次成为各学科研究者迫切需要关注的议题。

5、它是在该民族共有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经验的影响下[10]就人格心理学而论,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形态、发展起来的。其一经形成,便会影响到该民族成人格原型、人格结构、人格模式、人格变动机制,员共同的理解方式和价值观,并使该民族的成员对并深入探究其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契合程度,既是相关的价值情境作出一致的情感反应,并最终成为[11]对上述问题的现实回应,同时也是人格心理学研究本民族的基本人格型(BasispersonalityType)。[3]中国化的迫切要求和未来研究方向。我们估且将此在中国传统儒道互补文化影响下形成在影响中国人民族性格形成的许多因素中,文的独特的人格形态称之为儒道互补人格。化具有重要

6、的作用。可以说,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就尽管儒道互补人格可能表现出如经验观察所得[4]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个体在接受某特定文化的的“儒主道辅”、“儒外内道”、“儒内外道”、“时熏陶时,通过对该特定文化的内化及社会化后所形儒时道”、“时道时儒”的概貌,或者表现为“年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成为具有该文化轻时为儒、中年为道、老年为释”的时间变化形态。特征的文化人格。文化人格是指个体在该特定文化但这种经验观察的结果,似乎有将儒道互补人格的下的生存样态,表现在气质性格、价值观念、思维内容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之嫌,因为这样的概括均[收稿日期]2012-10-20[作者简介]涂阳军(1980-),男,湖

7、南华容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人格、学习兴趣与动机、心理健康教育。56[14]无法从宏观上,深层次地把握儒道互补人格内容的一起的。《周易大传·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实质。鉴于此,本研究力图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承继道者,展开对儒道互补人格存在形式的论述,并通过此一被认为是善。而由道所生的,则是本然的东西。本论述和阐释,结合传记心理比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