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思路

基于中国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思路

ID:34833986

大小:6.60 MB

页数:63页

时间:2019-03-12

上传者:U-24835
基于中国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思路_第1页
基于中国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思路_第2页
基于中国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思路_第3页
基于中国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思路_第4页
基于中国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思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中国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思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浙江大学建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思路姓名:孙昌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指导教师:李伟国20090222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摘要摘要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区域联动和产业布局调整的不断加深及大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欠发达地区在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新时期得到了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窗口。本文通过分析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以空间规划作为切入点,将城乡统筹概念落实到空间规划层面,通过城乡统筹的空间规划及行动集成构建一个城乡统筹的空间规划思路框架。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空问规划;战略规划II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Absract:Withintensifyingthe1inkageofintestineregionaleconomy,adjustingandupgradingindustriallayoutaswellasimprovingmacro—regionaltrafficconditions,Chinahascomeintoanewperiodof“international—regional”development.Hereon。theurbanismandindustrialisationofeasternless—‘developedregionsarefacingsomefatefulchallenges.Afteranalysesofgeneralproblemsandrestrictivefactorsofurbanandruralspacedevelopmentincounty—level,thispaperforwardsthatspatialplanningshouldbethecut—。inpointofeasternless—developedregions.Throughintegrationofspaceplanningandproceeding,theconceptofurban—ruralspatialplanningcanbecarriedoutincounty—level,andfurthermore,akitofcompositivedevelopmenttacticsandproceedingplanningcouldbebuiIt.KeyWords:Less—developedregion,urban—ruralspatialplanning,StrategicplanningIIl 浙江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逝鎏盘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逝望盘堂.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逝姿盘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致谢论文终于完稿,此时却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油然而生的是双肩责任的重大。求学20余载,虽然期间经历诸多的坎坷,但却始终在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不断前进,为自己定下的“人生三级跳”的目标也在一步一步实现。几近“三十而立”,终于可以对自己说“你自立了”.在浙江大学的两年半的时间是我人生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浙大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高的平台,让我感受到一个一流学府的文化氛围。回首在浙大的求学生涯,两年前初踏校园的脚印早已斑驳,而母校隐藏着的深邃我仍不说知。时光茬蒋,两年多来,母校的慷慨馈赠,让我在作人和学业上都受益终生,对此,我庆幸自己是一名浙大人,也由衷表示感谢!首先,也是最应该感谢的,是李伟国老师对我教诲和帮助。跟随李老师之前,自己曾是心浮气躁,不能踏踏实实做事情的毛头小子.在跟随李老师做研究的时候,李老师对我循循善诱,教我如何严肃、认真的做学问,如何严于克己,使我真正跨入学术研究的门槛。在论文的写作期间,李老师在百忙中始终给予我悉心的指导,从论文框架到具体内容及文字的表述、观点的表达乃至措辞造句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和建议,使我的论文不断完善。李老师对问题敏锐的洞察力、广博的学术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师从李伟国老师是我莫大的荣幸。感谢韦亚平、王纪武、王伟武、李王鸣老师对本文框架和思路上的指点。老师们的博学和教诲犹如茫茫学海上的灯塔,指明我奋斗的航向,让我学会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此深表谢意。感谢室友苟中华、权公恕、张良良、柳上晓、张康建,与你们的融洽相处室我日常学习生活的坚实基础;感谢师兄吴一洲,师姐秦杨、陈常娥、丁姗茵,同学彭琼、薛谨、陈伟峰、王瑞林、杨泽霖,王帆、薛友谊、陈玉龙、赵宁、周宁宁、叶琴英、吴颖捷,和你们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和同门之谊将永远铭记我心中.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及爱人张春英,是你们无私的爱给予我无穷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在异地求学途中充满前行的信心和力量!孙昌盛2009年于求是园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第一章绪论(1)国际产业转移为中国发展提供机遇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以全球化进程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推进为主要趋势和特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和市场的一体化,在此过程中,主要有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首先在19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自己则致力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后是在1970年代,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把一部分大量消耗能源和矿产资源以及污染环境较为严重的重化工业部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1980年代起,全球掀起了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潮。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能耗、环境影响大的产业的同时,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1。这三次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目前正处于一种并行不悖的态势。自1993年以来,中国以优质低廉的资源要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吸引着国际投资者,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1990年代,国际投资还主要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普通的加工制造业为主。但近10多年来,随着国内先发地区的资本积累增长,后发区域的经济赶超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张,不但全球重工业(主要是汽车、化工、储油)大量向中国转移,而且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开始大量向中国转移,众多跨国公司不但把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品以及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基地逐步向我国转移,而且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或研发基地。随着国内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更高层次发展,中国区域经济的巨大纵深和发展梯度也使得在这一承接过程越来越呈现出全方位的发展。换言之,不同发展条件的区域都可以从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得到机遇,这与改革开发伊始有着根本的区别。具体到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如果说上个世纪后期因为种种原因而错失了跨越式发展的良机,那么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则可以避免国内先发地区的调整阵痛1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原来的原材料工业向加y_-r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贸易服务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1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而可以“轻装上阵”。(2)国内产业转移为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不断向一定的地理单元自然聚集。同时,在区域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国内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为代表三大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过去的20多年的时间里,这些经济区域充分利用了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一方面通过国际产业资本与国内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在区域空间上形成了“全球化一本地化”的产业分工网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劳动力、土地空间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国内外市场积累起了“本地产业资本”,提升了地方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进而参与了更大范围的跨国空间分工。在此过程中,国内经济区域的联动和产业布局调整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先发地区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开始走向更高层面的产业升级,出现了资本输出和产业转移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人口和土地资源约束条件,也需要通过大经济区域之间的对流联动,合理配置生产力的空间布局,缓解人口、社会经济与土地空间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这种转移的趋势越来越强烈。(3)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为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统筹提供了机遇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体制、观念等多方面的原因,“三农”问题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尤其是我国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农村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中,统筹城乡发展位居“五个统筹”的首位,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它第一次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传统模式,把农业发展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繁荣进步放到整个社会进步中统筹规划,把农2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总体格局中统筹安排,把农村和城镇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统筹协调,寻求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结构的转变,最终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以农村人I=1为主和城镇与农村并存的特点。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一定意义上说,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就是城乡互动的过程,就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过程,其主线应是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目前,农村城镇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吸纳生产要素的能力明显增强;城乡联系日趋紧密,互动效应明显;制约城乡要素流动的瓶颈因素正在逐步消除,共同发展的空间增大。可以说,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正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平厶口。国家从宏观层面上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指引城乡经济发展的方向及目标。同时国际、国内产业的转移为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城乡统筹提供了契机,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为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经济基础。1.1.2研究的意义(1)城乡统筹的发展最后都要落实在空间上,因此,在党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样的时期,提出城乡空间统筹规划,对落实党中央“五个统筹”具有重要意义。(2)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城乡空间发展的内涵,从本质上理解城乡统筹内涵,进而完善和补充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既是将城乡空间作为整体,整合空间资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一体化过程。但是目前,我国对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对于统筹城乡概念及发展的现实意义的认识上,有些学者提出了一些统筹发展的措施,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带动国内理论界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1.2概念界定1.2.1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1)城乡统筹发展的概念界定城乡统筹发展是指从总体上通盘考虑、统一筹划城乡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对资源配置和各种利益关系调解要努力做到统筹兼顾、城乡协调、综合平衡、不可偏废。在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中,既不能只注重城市、忽视乡村,也不能偏重乡村、忽视城市,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共同进步。具体而言,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主要应界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努力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措施;二是要努力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2)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质城乡统筹发展是相对于传统体制下城乡分治,工农分割的二元结构而言的。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我们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和市民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研究制定重大经济社会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对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进行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彻底改变以往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偏向,统筹解决城市和乡村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乡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质是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给城乡居民以平等的身份、地位和发展机会,并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和国民收入分配、方针政策调整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密切城乡关系,实现城乡良性互动。1.2.2东南部欠发达地区4 浙江大学碗士论Z第一章在发展经济学中,最初将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称为落后国家(Backward/Underdeveloped),后来又称发展中国豪(Developing)或欠发达国家(LessDeveloped),简称LOCs。这晦合了此类国家具有走向发达的潜力.与这些概念相对应,我国对落后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称谓往往是互通的,耒作严格区分.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学术界并无一致的定义标准。国内一般是指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低于大区域平均水平的地区(如,陆立军2002,陈文晖2006,庞娟2007)。本文讨论的东南部炙发达地区是指:(1)地处东南部发达开放区域,但由于历史原因。区域发展条件的约束,又属于投资洼地,缺少田l:200s年浙Ⅱ省、福建省炙发达地区空目分布囤洼:戈发达地区的划舟标准按照月时期全国人均c坤.低于全国^均GDP的县(市J删为太发遮地E.数据来弹:《十国统计年鉴2006)).加工制造业发展的基础;(2)处于发达城市地区的直接辐射范围,具有承接区域内产业转移的直接优势;(3)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和大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具有跨越式发展机遇。(图1)l_2.3战略规划“战略”2一词是从战争中引申而来,战略与竞争、对抗相关,但与具体的“作战计划(规划r想区别。“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由于战争的要素瞬息万变,在多数情况下,事先制定的任何周密计划在多变的战场上并不能按部就班展韦亚1):}75一警。理缸理论驸折框集。城市蜘炭晨战咯研究的几十方法论问剐门城市规划学干“卸“5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开,固守既定的计划往往意味着贻误战机,招致失败。因此,在中国古兵法的原则中,早就产生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思想。但这并不是无条件的,统帅的艺术首先在于制定科学的战略,科学战略本身就内含了变更计划的弹性,这种弹性具体游一系列的行动原则来体现。通过这些原则,军事统帅得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达成预定的军事战略目标。因此,有当代战略管理研究者提出:“战略,就是对你所想达成的目标设定限制”。就竞争的激烈程度来看,市场经济中的对抗性与任何一场战争相比都不会逊色,但是,在占有同等信息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对抗性集中体现在“竟价”上:很多人想要的一件商品归谁所有?一一出价高者竞得;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商谁会生存下来?一一售价低者竞存.在空间经济(市场)日益广泛一体化的现代社会,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也越来越具有这些特点。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游走,哪些国家、哪些城市可以获得更多的份额?高素质劳动力在跨区域、跨国界流动,哪些国家、哪些城市更具吸引力?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由于战略就其本质是针对竞争环境中的主体而言的,因此,在不同的城市与区域空间发展层面中就都会存在战略问题。1.3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1.3.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1)城乡融合理论思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1847年,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恩格斯指出实现城乡融合的两个标志是: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他还指出了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这就是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980年代中期,加拿大学者麦基(T.G.Mcgee)通过30多年对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证研究发现,亚洲一些国家的城乡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城乡之间的传统差别和城乡之间的地域界限日渐模糊,城乡之间在地域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一种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趋向城乡融合的地域组织结构,6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他用desak.ta来概括这种特殊区域产生过程的空间模式。麦克馗格拉斯(MikeDougalass)通过对泰国东北部的研究提出采取城乡一体化的方式,建立城乡联系的区域网络系统可以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共同增长.斯卡利特·爱泼斯坦(TsearlettEpstein)与戴维·泽夫(DavidJezeph)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背景入手,提出了包括乡村增长区域、乡村增长中心和城市中心的三维城乡融合模型(2)田园城市理论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认为并不是只有要么城市生活要么农村生活这非此即彼的对立性选择,还存在着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第三种选择。1902年,他在《明天的田园城市》一书里主张农业与工业联姻,农村与城市联姻。提出在工业化条件下实现城乡结合的发展道路。他认为,城市本身具有的吸引人的磁力导致城市人口聚集,应该从城市和农村相结合的角度来管理土地,以便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施密特的“产业一生活田园城市”理论立足于“让人取代工厂”这一新的理念,吸收田园城市理论的内容而形成。施密特认为工厂的设置不应该只是出于经济上的便利和需要,而必须考虑到与住宅区之间的关系。应当建设具有良好环境条件的纯住宅区,并将其与工业生产空间严加区别,进而应重视小城镇和乡村道路建设,并对住宅区的道路加以整备。施密特的“产业一生活田园城市”理论超越了产业革命后的“工业城市”的模式,而转向一种作为人的完整生活环境的“产业一生活田园城市”,强调城市中产业、生活和自然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3)二元结构理论美国的阿瑟·刘易斯是最早分析二元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发展经济学家。1954年,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二元经济”模型与城乡关系研究表明,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正因为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如要扩大生产规模就应按略高于农业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工资源源不断地雇佣到所需的劳动力。随着农业劳动者向城市现代部门转移,农业部门和剩余劳动力逐渐被工业部门完全吸收,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就会增加,直到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与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渐消失,二元经济转变成一元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刘易斯认为,传统部门劳动力无限供给构成了二元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经济的内在特征,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问题,经济发展的重心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结构转换.1957年,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Mydral)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的“地理二元结构”,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概念,把二元结构理论引入了经济发展理论,指出城乡的诸多差异会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导致城市区域发展更快,乡村区域发展更慢,使城乡差异在逐步增大中出现“马太效应”,最终在空间组织结构上呈现为所谓的“中心一外围”结构,要改变这种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政府应该在某些发达地区累积起发展优势时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促进其扩散效应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赫希曼(A.0.Hershilnan)进一步提出了“极化效应”与“涓流效应”.根据他的理论,在城乡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极化效应大于涓滴效应而使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占据优势,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最终涓滴效应会大于极化效应,即城市的发展将会带动农村的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米尔顿·桑尔顿也指出,城市与农村处于两个不同的经济循环层次,城市高级循环与农村低级循环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关系。此外,还有的学者提出“区域城市”的设想,追求整体化的、清晰的区域交通网络;与轴理论交叉点相结合的城镇集聚;多中心城镇功能以及相对集中的空地系统。还有的人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中心城市达到更高程度的经济与生态协调,从而使中心城市成为三、二、一产业空间上梯度布局,形成大、中、小城市群体在空间形态上呈区域化的特征,即区域城市(regionalcities)。以上等等均反映西方的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和理论。综上所述,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消灭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到现代城市学家们的“城乡有机结合”、“使居民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城市益处”、建立“区域城市”等理论观点,都清楚地说明了世界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城乡一体化。它的发展进程是由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到大城市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最后迈向城乡一体化。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它们多是在发达国家城乡关系问题并不明显的条件下创立的,且把城市与乡村分离开来研究,这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指导的针对性明显不足。同时,西方城市发展观和增长正统论一直占据研究主流,导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致城市学者和社会学者的诸多研究,都是站在城市的角度研究城乡规划、发展、布局问题和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进步问题,没有将城乡关系纳入明确的分析框架,没有跳出城市并站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研究城乡关系。1.3.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后,学者们基于我国实际,对城乡统筹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对于统筹城乡发展,许多学者进行了专门研究,代表性的观点有:城乡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这种观点以韩俊(2003)焦伟侠(2004)、石忆邵(2004),为代表,他们认为,我国的全面小康建设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目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作为重中之重,由城乡分治最终走向城乡一体,统筹城乡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全局性意义。城乡统筹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刘奇、王飞(2003)认为,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和分散经营的小农大国决定了我国必须确立工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统筹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韩俊(2003)、焦伟侠(2004),等,他们认为,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导致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关系仍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如果现阶段不统筹考虑城乡协调发展,则会对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制约。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陈锡文(2003)认为,当前我国诸多因素一致要求通过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韩长赋(2003)将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主要归结为农民增收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他认为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9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一章1.4主要内容与逻辑框架1.4.1主要内容本研究以以空间规划作为切入点,将城乡统筹概念落实到空间规划层面,通过城乡统筹的空间规划及行动集成构建一个城乡统筹的空间规划思路框架。具体的章节表述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说明研究背景和概念界定,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本文研究范围,明确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经济发展的特征,通过对县域城乡空间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约束的深入剖析,锁定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使下一步战略发展措施的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实施性。第三部分基于对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经济发展的特征的分析,提出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的内在逻辑要求,同时通过对经济空间发展模式的分析和空间资源的区划调整,提出适合其发展的空间规划战略及实施的时序优化。第四部分通过对福建霞浦县的实证研究,将以上所提出的战略规划思路运用于具体实践。第五部分是主要结论与创新点。1.4.2逻辑框架10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二章第二章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城乡空间经济发展特征2.1县域城乡空间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东南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山区等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或者是偏离早期的区域交通走廊,导致地区内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本地城乡空间经济结构被锁定在落后的。循环积累因果”3格局中。具体表现在:2.1.1县域内城镇体系发育不足在较高的农业人12密度下,县域内的城镇密度也相应较高。但这些城镇普遍规模较小,缺少工业经济发展,难以集聚起农业人口的非农转化。从县域来看,往往只有县城和个别挂靠在区域性交通干线上的城镇能起到一定的中心集聚作用。而且,县域城镇之间主要以纵向的行政联系为主,横向之间的功能分工和经济联系很弱,空间经济整体上处于较图都市经济0殖民地’初缀产品·—-制成品少都市影响托围。≮暑疆方资率主义体系·—◆都市同贸猫低的发展水平。同时,由于乡图2-1核心边缘结构及贸易形式镇之间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使得它们在产业选择上表现出趋同性,或者是单纯的“靠31957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G1898-1987)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geographicalduaIecono--my)理论,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来说明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如何消除的问题.“循环积累因果理论”认为,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过程是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累积的结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存在,人均收入.工资和利润水平等要素收益的区域差异会吸引资本、劳动、技术、资源等要素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产生“回流效应”,从而使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而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因人1:2过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原因引起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加剧,外部经济效益下降等导致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倒向落后地区流动,即产生“扩散效应”,从而促进和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回流效应的结果使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经济落后地区越来越落后.而且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流效应总是先于和大于扩展效应,如果一个区域的发展速度一旦超过了平均发展速度,这一地区就获得了连续积累的竞争优势,市场的力量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经济差异.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而落后地区则不断积累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因此,由于循环积累因果的作用使经济在空间上出现了。地理二元经济”结构:印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 新江大学颈±论文第=章山吃山、靠水吃水”.2.1.2核心一边缘差厄加大,结构体_系不完整“核心一边缘”空问结构明显,核心地区由于区位、交通优势及外琛投资倾向,在发展的过程中.周边受其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要素表现出强烈的向心特征,踌过小区域的集聚中心直接进入核心城市,剥夺了其他城镇发展的机会,导致其他城镇处于“积弱”状态.加上各城镇之问的分工不明、功能趋同,空间经济结构体系不完整,恶性竞争要是加强了这种“积弱”的状况,核心一边缘差距进一步加大,有效的城乡空问结构无法真正形成,这是典型的极桩式经济空问结构模式.2.13本地优势资豫未能支撑起县城中心城市的发展这些地区的潜在优势主要包括:(1)山林或海洋资舞丰富,具有特种绿色养殖业的发展条件;(2)生态环境良好,风景赉豫丰富,具有生态旅游的条件;(3)具有发展加工制造业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但由于内外部环境条田2-2现代农业示意田件的限制,一方面尽管农业发展较快,但井未能带动本地化的加工工业式起以及适宜的人口城镇化集聚;另一方面优良的山海景观也未能促成旅游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旅游资裸的系统开发尚未形成。以上两方面结合起来,不但使得本地劳动力异地城市化特征显著。而且使得本地资本积累趋于流失.例如,地处福州和温州之问的霞浦县,2007年外出总人口将近96万人,占总人口的18.26%.同时.由于城市(县城)建设滞后、城市品质不高,一些本地优势农业和养殖业积累起来的家庭资本也趋于流失,最明显的就是子女到外地大城市接受基础教育,以及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二章在外地购买住房。2.1.4基础设施薄弱,抓住发展机遇的能力差东南部欠发达地区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与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导致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不良,产业开发困难。如欠发达地区部分通乡公路没有油化、硬化,绝大部分村级公路路况较差。由于交通不便,运距较远,基础设施滞后,因而在吸引人力资本、资金和技术等要素集聚的能力上显得薄弱。因此,抓住产业梯度转移、需求拉动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机遇的能力较弱,直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2.2进一步发展形势的SWOT分析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用来确定主体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主体的战略与主体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2.2.1竞争优势(strength)(1)从区域位置上看,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直接处于发达地区的辐射范围,空间距离较短,基础设施相对较好,承接国际及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成本较低。(2)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门槛来说,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具有相对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及发展的大区域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门槛相对较低。2.2.2竞争劣势(weakness)(1)既有产业路径的发展潜力不大由于外部环境条件的限制,欠发达地区大多强调和奉行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长时期被“锁定”在低层次、低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上,对外主要输出原料和初级加工产品。现代产业主要以技术知识密集、集约化程度高、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附加值高为特征,产业结构性升级对欠发达地区来说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将仍占有很大比例。例如,2005年福建霞浦县的三产结构为32:25:43,永泰县三产结构为45:24:31,龙溪县三产结构为42:25:32;2005年浙江省三门县三产结构为21:39:40,松阳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二章县三产结构为29:31:40,开化县三产结构为22:43:36。如果没有本地加工工业化的发展提升,那么沿既有产业路径进一步增长的潜力有限,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将无从谈起。(2)现状城区建设品质较差,吸引力不足①从老城区来看,过去的个体及私人建房造成旧区拥挤和高密度,建筑质量较差,主要商业活动局限于各类集贸市场,公共卫生情况较差,严重影响局部城市环境质量。②在新建成区方面,尽管十多年来新城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城区建筑的布局与形态随意性较大,景观品位和档次不高,缺少精品建筑及整体的形象设计。总之,城区建设浑然一体的地方性原生文化底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缺乏亮点而无法形成自身的风貌特色,城市整体上可识别性不强,无法形成宜居的城市空问形态,对城镇化人口吸引力不足将会造成下一阶段房地产市场的萎缩。2.2.3机会(opportunity)目前东南部欠发达地区面临一系列战略性的发展机遇:(1)国家和省区的相关宏观政策为加快东南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例如先发城市化地区不断收紧的土地利用控制政策,已迫使越来越多的国际大资本向外部寻求新的投资地;(2)国内先发经济区域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也促使部分工业资本不断向外部转移,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具有承接区域内产业转移的直接优势;(3)大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加速了以上两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而为东南部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2.2.4威胁(threat)在抓出机遇、用好机遇方面,目前东南部欠发达地区还存在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主要包括:(1)战略机遇中的不确定性①外源项目的建设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城市产业基础支撑具有较高的要求,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一般很高,当地能否支撑配套这些外源项目的建设具有不确定性;14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二章②外源项目中某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涉及的范围广,有的甚至是跨区域性质的,具体的选址和实施过程是一个各相关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这就使对重大项目将要发挥作用的预期充满了不确定性;③重大项目本身一般具有体系完整的产业链和物流服务链,能否带动本地关联产业发展也是不确定的。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及国家政策也增加了战略机遇中的不确定性,例如福建沿海欠发达地区就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台海关系的影响。(2)大交通条件改进下的环境危机工业化发展不足使得欠发达地区目前保持着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随着大交通环境的改进,以及发达地区的土地成本攀升,欠发达地区具有不断承接先发地区的工业资本转移的趋势,但这些资本往往是低层次、污染型的加工工业。如福建霞浦县2006年新引进的产业主要来自温州,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不锈钢生产和PU革生产,目前环境污染已经显现。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三章第三章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的空间战略规划3.1空间相互作用的效应空间活动中要素的关联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功能上的联系,反映在要素之间功能上具有的互补、协调、配合等关系;二是反映在空间组织关系上,要素在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确定了它们的空间组织与关联形式及其空间组合形态。根据空间关联的形式、内容及其效应的差异性,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效应可从空间集聚效应、邻近效应及传输效应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3.1.1集聚效应(agglomerativeeffeeO集聚效应是指,各项空间活动或空间要素由于密度合理、聚而不乱,形成了高效有序的社会经济网络系统,产生了单项活动或单个要素无法获得的空间效应.区位经济理论曾经详尽地分析过,为什么通过集聚作用克服“空间摩擦”可以使单元、群体获得实质性的收益。有三种解说概括地分析了聚集效应形成的经济学原因:(1)由于规模经济产生的空间集中优势。这个空间集中优势,不是由单项活动或某一厂商的规模带来的,而是由诸项活动中的集中和彼此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整体规模带来的。这种意义上的聚集经济,其最大特点在于统计特性,即大数定理的应用。(2)生产力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的互补现象。如果两种产品一起生产要比分开生产更便宜,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有关要素就会被吸引到生产这些产品的地区来,并进行类似于自组织的优化组合。(3)空间聚集可以产生创新因素。空间汇集带来了大量要素间(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接触和交流,于是就容易产生新设想,新产品和新方法。因此,作为空间聚集的城市地区往往被视为社会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经济发展的方式更加证明了这一点。3.1.2邻近效应(neighboreffect)这种效应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空间的物质实体要素由于近邻关系而对经济增长、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效果。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都十16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三章分重视研究这种空间效应。这种影响若给邻近地区生活和生产带来实效和收益,即产生了邻近正效应。一般而言,空间邻近的物质实体要素之间配合关系愈好,相互产生的正效应就愈高。如果这种空间邻近对相邻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总体上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是相邻负效应.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区域、城市就是多种界面效应的产物。在多种界面效应作用下,各种“流”在特定地域空间内重新组合,使区域、城市地域呈现出空间结构、功能的多样化。一般而言,这种邻近作用的效应可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即互利邻近效应,互害邻近效应以及不均衡邻近效应(即一方总体受利,而另一方总体受害)。从区域空间层次上考察,比较典型的邻近效应主要发生在不同层次的边界地区城市边缘区和都市连绵区等异质空间系统内部,这些都是一些具有独特的空间经济活动特性的地域实体,空间结构的邻近效应十分显著。都市连绵区是现代区域空问结构高度聚合化的现象,它具有枢纽和孵化器两个方面的空间邻近效应。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强烈地影响着区域空间格局,例如,在这种空间影响势力范围较大的都市连绵区内部,由于城乡邻近效应的作用,客观产生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态(国外有学者称之为“灰色区域”或“Desakota”)。3.1.3传输效应(transmissioneffectl空间传输是空间结构关系作用的基本途径与方式,它泛指物质、能量由于外力作用而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构成实体之间相互传递、传导的区位变化过程。在现实的空间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劳动力、资金、技术、生产单元和居所等诸要素在各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之间、中心城市之间以及各类地区之间的转移,而信息的传输正在占据愈来愈大的份额和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在空间活动中,一种合理的、有规则的空间传输必将产生经济增殖。起到缩小区际差异、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与形态等有效作用。在空间系统紧密的空间构成实体之间,往往通过空间传输使自身得到发展壮大,也可能在一定地域范围产生新的次一级空间构成实体,达到改善空间结构状况和提高空间经济效益的目的,这就是一种空间增殖优化现象。因此可以认为,空间传输不仅是导致区域空间分化的基本因素之一,又可能是实现区域空间整合的基本途径。3.2空间相互作用对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的内在逻辑要求空间相互作用效应的发生需要具备三个的条件,即互31“陛、中介机会和可运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三章输性。在具体的空间规划中将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三个前提条件内在于空间规划的过程,共同构成城乡经济空间统筹发展的基础,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3.2.1集聚效应的内在要求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统筹空间规划必须满足集聚效应的要求:(1)是充分整合资源,将分散的、各自独立的要素进行空间集聚,使中心城市与各城镇之间、城乡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系统性涌现效应,有效整合欠发达地区空间经济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2)是加强劳动的地域分工,针对各乡镇及农村的资源秉赋及比较优势,确定各自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促进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功能互补、功能联动,避免区域内的恶性竟争,采取错位发展方式,整体上使空间相互作用产生互补效应。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在相当的程度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是建立在“区位可达性”以及“本地优势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基础之上的。根据城乡空间资源条件以及发展现状,在经济空间发展模式选择上以集聚发展模式为主,并通过农村居民点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方式对经济空间资源进行整合,采取“应对区域需求的城乡功能”与“本地城乡经济功能”在空间上形成专门化的分区发展势态,不同的功能在空间上分类高度聚合,并相互支撑。在空间聚合的手段上,通过交通发展和相关设施的系统升级来形成具有系统特征的空间发展与功能整合。3.2.2邻近效应的内在要求空间的邻近效应虽然会给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带来邻近正效应,同时也会带了邻近负效应。社会、经济要素的流动具有强烈的中心集聚特性,经常会跳过小区域集聚中心而流向大区域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剥夺了东南部欠发达地区集聚中心的发展机会,这是造成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中确定一种可以加强本地中心集聚能力的模式,同时在经济发展轴线上发展次一级的集聚中心,形成较完整的区域经济中心等级体系,改变大区域生产要素流动格局,加强对本地区社会、经济要素的吸引,减少本地区潜在发展能力的流失,打破区域经济发展中“累积因果循环升效应,形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三章3.2.3传输效应的内在要求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离需要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构成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的瓶颈制约,是造成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欠发展地区城乡统筹的空间规划中:(1)加强本地区对外交通设施的建设,吸引外部产业及重大项目的进入,使外部生产要素可以低成本的融入本地化生产过程中,这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支撑条件;(2)加强区域内部交通设施的建设,促进区域内经济功能区的有效联动,形成空间经济的有机结构,以更好的发挥县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网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3.3经济空间发展模式选择空间经济发展的理论和经验都表明,区域工业化、城镇化的点、线、面发展模式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在城市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地区,以增长极模式为基础,即重点发展“点”,以区域中心的规模经济增长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增长;(2)在城市化已初具规模,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则应按照“点一轴”模式来发展,即重点发展“线”;(3)只有在城市化发展已较为成熟,并具有相当经济基础的地区才应构建网络化发展模式.点一轴理论是区域开发的有效模式之一,它通过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在区域规划和城镇规划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优点如下:(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效应。点一轴开发模式是把第二、三产业布局于区域内若干个点上,能产生空间集聚效果。随着“点”的生长,点域范围不断扩大,人口、生产要素沿着交通干线、能源线、河海岸线布局,经济集聚由点向线扩展,这种模式合乎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效果。(2)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核心,点一轴开发模式非常重视城镇,尤其是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把各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注重培育地区经济增长中心。此外,这种开发模式除了大力开发地区增长极之外,还注重“点”与“线”在开发上的统一,注重点、线、面的结合,有利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形成区域城镇体系。(3)有利于区域经济活动形成为有机整体。点一轴系统把城镇、工业布局、交通、能源、通讯线路等实行统一规划,互相配套,协调发展,紧密结合为有机19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三章整体,能避免在空间上相互脱节。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确定发展轴和发展轴线,可使全国有明确的地域开发方向,有利于提高基本建设的投资效果。东南部欠发达地区目前总体上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采取“点一轴”发展模式是合适的。(1)由于欠发达地区缺乏有效的运输体系及城镇低层次分工,增长极所产生的经济带动作用是有限的,无法获取最大的空间协同效应,单一采取增长极发展模式是造成欠发达地区城乡空间二元结构锁定的主要原因;(2)由于今天的城镇化发展背景与十多年前已有根本性的不同,加之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城镇人口的多点分散集中已难以支撑产业升级和人口的爆发性集聚。因此,欠发达地区应以中心城区为县域最主要的城镇化发展极,同时在增长极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做大、做强产业发展轴线,进而辐射周边的乡镇和农村。3.4空间资源整合战略经济空间资源整合主要是指通过一定的策略将阻碍区域经济发挥整体效应的非经济性活动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内在化,将各种要素进行系统性整合,发挥空间集聚作用,主要包括行政区划调整和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3.4.1行政区划调整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约束及农业人口分散的因素,辖区空间比较大、人口规模相对小的乡镇数量设置过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和经济联系本质上并非取决于行政区划,而是遵循自由、平等、竞争的市场原则,但行政区划涉及到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布,因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和要素资源的整合,这在欠发达地区尤为如此。因此,需要通过行政区划调整,促使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吻合,整合县域资源禀赋相似的空间经济资源,发挥整体效应,减少行政区划对经济的负面影响。3.4.2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欠发达地区自然村过多,乡镇居民点过于分散,加之劳动力的大量输出,村庄实际居住人口非常少,有的甚至成为“空心村”。例如,霞浦县崇儒乡人1:224668人,2007年外出人口将近12000人,占总人口的48.65%。居民点的分散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1)现代城镇化需要人口的高度集聚,而人口过于分散使得城镇的生产与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三章消费活动分散,乡镇建成区的第三产业发育不足,难以形成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公建设施、市政设施建设也难以规模化集中配建;(2)居民点及人口过于分散对自然生态环境将会造成很大的破坏,同时由于土地产权破碎,无法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通过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及移民下山为未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促进农业地区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减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3.5城乡统筹的空间行动规划战略从城乡经济的空间形态来看,尽管目前欠发达地区县域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随着大区域交通条件的改进,在外部重大项目投资真正来临之前,就地工业化、城镇化的动力将越来越得到显现。在此,国内其他区域的产业转移将对集中城镇化空间发展具有相当的推动力量。针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空间发展状况,同时遵循空间相互作用对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的内在逻辑要求,城乡统筹的空间规划行动集成如下:3.5.1非均衡培植县域城镇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全面铺开发展,要避免“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大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使交通沿线的城镇具备吸纳工业资本的基础支撑,依托快速道路将其培育成为县域内各层级的中心城镇,在县城的带动下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3.5.2积极培育县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发展轴线的实质是通过县域主要交通线将有限选择的城镇及与农村之间的经济活动联结,形成县域经济发展带,其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县域经济带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心,沿轴线需有重点的发展关联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产业经济,形成经济发展的具有带动作用的经济带。通过建设较高等级的交通基础设施,使经济带中各城镇的产业经济优势形成互补、联动效应。3.5.3促进城镇工业化与新农村集聚建设互动发展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三章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战略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村自身的落后面貌,实现农民与土地的最优配置,也有利于扩大内需,为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同时可以转移、分散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劳动力本地城镇化,并把本地优势资源转变为更多具有本地增值的产品。为此,通过积极发展城镇加工工业,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城镇工业发展,带动新农村的上’。、一镇区‘●一上~∥4~飞∥上—◆,导畦;々昌今;中心城区{每只萼:÷一个夕◇面~人个夕面人t图3—1城乡统筹路径示意图集聚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土地空间条件。3.5.4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成为欠发达地区经济飞跃式发展的主要屏障。因此,需要加大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大区域交通到区域内部交通进行系统性构建。3.5.5创造宜居的新城市空间形态,吸纳本地城镇化资本近年来农村的劳务输出已使众多本地村镇居民积累了城市化转型的充分资本,如果没有宜居的本地城市空间供给,那么这部分资本将很容易流向周边的大中城市,造成本地城镇建设投资不足,为经济起飞积累原始资本的能力将会进一步被削弱。因此,在行动规划中必须改善城区的整体形象与风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现代城市精神的新城市空间,吸引更多的县域人12到城区定居,为实现人口的本地城市化创造条件。 浙江大学硕±论文第四章第四章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4.1霞浦县域城乡空间经济发晨特征葭浦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闽东地区中部沿海,福州与温州中点,长三角经济区与珠江经济区之问,与台湾一水之隔,素有“闽浙要冲”之称.土地总面积1489.5平方公里,近海海域29596平方公里,辖区人口50多万.4.1.1城乡Z-元结构镄定1978实行改革开放后,闻东南沿海地区凭借枕山面海、以及华侨、港澳台胞众多的条件,藉地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国家政策支持,有力地引导了市场要圈4—1霞j|孽区位圈素的相对集聚.这种发展,尤以厦漳泉地区为最。但阉东地区由于区域交通条件不足,工业基础差,未能与阁东南地区一样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用足.用活、用好开放政策.进而,1980年代的霞浦未能通过城镇工业化来完成“原始积累”。尽管霞浦的三沙镇早在1985年就被省政府列为重点开发的“三小点”之一‘,霞浦也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开放县,但在国家沿海全面开放,台海关系不明朗、以及区域变通条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的情况下,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与珠三角、长三角、甚至闽东南地区的县市相比,显得较为平缓。虽然霞浦的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港口条件优良,但城乡经济却一直锁定在“二元结构”之中:一方面区域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投资未能得到及时引入;另一方面,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传统小农业仍是主导产业;而这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虽然轰嬲麓骗嚣篾勰豁:i鬻i嚣澄:i蔫罄黛美毒袈鬻鬻;慧步走自衰弱.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四章霞浦的沿海养殖规模不断增加,具有较大水产品优势资源,但前两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就使得这些本地优势资源一直未能转换为本地加工工业的发育成长,城乡经济的联动效应得不到发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4.1.2“城乡经济一体化”蓄势待发2000年以来,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开始得到逐步投入改善,特别是连通长三角、珠三角的福宁高速公路已于2003年建成通车,温福铁路也目前也已基本建成。同时,由于我国北方沿海海域因过量养殖逐步受到控制,也刺激了霞浦沿海养殖业的规模和效益在近年来不断增长。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霞浦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就业机会的增加,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霞浦县城的常住人口呈加速增长的态势,房地产业也相应发展较快,但霞浦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003年达到2.27:1的峰值后有所回落,但近六年来基本稳定在2:1左右,远超过1990年的1.76:1。从经济发展在县域空间中的分布情况来看,霞浦县乡镇工业经济主要集中在三个城镇区,分别为主城区,三沙镇和牙城镇,其余乡镇都近乎没有工业。因此,这一时期的城镇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性产业经济连通对城镇发展产生的带动作用;二是由于本地海洋经济的发展,使得地方消费能力得到增长,进而对城镇三产和房地产业起到了促进作用。即,城镇化动力是“以自上而下”和局部的“自下而上”的结合,但这两种推动力在目前还未能有效结合起来。突出体现在,霞浦水产品的产量大约占闽东的一半,但目前还基本处于卖原料状态,三沙作为水产重镇连专营贸易的大型冷库都没有,而内陆山区的优势农产品则更是如此。但陆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区域经济的联动趋势已使得本地“城乡经济一体化”蓄势待发,所需要的只有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以及适宜的政策引导和战略性行动的实施。4.1.3县域城乡空间经济存在的问题4.1.3.1“双极一单中心”特征明显 渐Ⅱ大学硕±论文第口章作为县域的行政.文化和经济中心,霞浦城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二产.三产的发展均高于其他乡镇.而临近城区、拥有港口的三沙镇也已具有一定的工业化发展,经济实力次之.2006年,霞浦城区加上三沙镇,工农业总产值占了霞浦县总量的42.89%.其中工业总产值占了总量的66.84%。人口集聚占了总人口44%.整体上的县域城镇体系呈现出。双板一单中心”特征.41.3.2“山-海差距、海-海差距”明显近些年来,虽然霞浦县经田4—2沿海、海岛、内陆经济分布比较图济得到了不断增长,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因素,霞浦仍然是个以第一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县.沿海的乡镇由于渔业、捕捞业的发达,经济发展明显要强于内陆的乡镇.同时,由于交通的制约,导致海岛乡镇的经济发展明显弱于沿海乡镇,沿海经济强于海岛经济,海岛经济又强于内陆经济的理象明显.2007年,垒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0886万元,其中,渔业产值占了总量的71%,直接导致内陆的乡镇经济薄弱。其次,在分乡镇比较中,无论是工农业总产值上还是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内陆的柏扬乡、水门乡和崇儒乡均排列倒教;海岛乡镇的北壁乡和长春镇也排名靠后(田4—2)。41.33异地城市化现象明显,劳动力本地重组与外部输出并行根据现场的调研访谈与问卷回收,2007年霞浦县外出总人口将近96万人(不计海岛乡),占了总人口的1826%。异地城市化现象显著。其中主要劳力输出来源于西北的山区乡镇和东南部的海岛乡镇。经济发展落 浙江丈学硕士论文第四章后、交通不便利和淡水资源缺乏是两个地区劳力输出的主要厚目.而外tBA口主要流向周边乡镇以及江淅沪等临近的发达沿海.采4—1霞浦城区及备乡镇工农韭产值表4—2霞浦县历年三次产业构成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四章表4-3:各乡镇外出人口一览表(2007)总人12(人)外出人口(人)城区1356532500长春镇5762915000牙城镇340648000溪南镇438146300沙江镇454405000下浒镇3711O5731三沙镇43346盐田畲族乡3031112000水门畲族乡230027500崇儒畲族乡2466812000柏洋乡3096910000北壁乡1986712000海岛乡12130资料来源:现场调研资料整理4.1.4进一步发展的约束条件4.1.4.1工业基础薄弱,第一产业比重偏高,沿既有路径进一步增长的潜力不大根据历年的三次产业比重可知,近年来,由于霞浦县的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则发展较快。第三产业由1990年的29.4%提高到2006年的43.2%。且在2002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年增长达到1.36个百分点。但第二产业仍旧薄弱,近年来虽然以年均1.14%的速度增长,但在2006年,二产仅占了地区生产总值的25.2%,落后于第一产业的31.7%。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不发达是霞浦县历来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也是城乡产业差异不明显的根本原因。结合以上分析表明,霞浦的第三产业增长主要建立在沿海养殖经济和外出务工收入的回流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工业化的发展起飞,那么沿既有路径的进一步增长潜力有限。4.1.4.2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传统农业难以升级转型从经济发展在县域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2006年霞浦县乡镇工业总产值最高的三个镇(城区)分别为主城区,三沙镇和牙城镇.人均工业总产值超过9000元的乡镇只有三沙镇和主城区。其余乡镇中,除海岛乡人均工业总产值达到6201元外,均处在3000元左右的水平。而所有乡镇中,工业总产值远远超过农业总产值的乡镇只有主城区和三沙镇。其余城镇中,除水门乡和崇儒乡两者相差无几 浙江大学硕±论i第四章外。工业总产值均低于农业总产值。可见,在乡镇经济发展中,农业仍是主要的产业收入来_踩.但乡镇农业人口密度并不低,在传统农业主导且没有加工工业联动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且都是青壮年,因此,18.82%劳动人i:1流出比重是非常高的.这使得一些山区的村庄只剩下一些老人。乡镇经济发展木平落后,本地农村劳动力流失以及土地权属的破碎,使得传统农业难以自我升级和转型。41.43大交通条件改进下的环境危机正是因为工业化发展不足,使得霞浦目前保持着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随着大交通条件的改进,依托邻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发达经济区域的区位优势,霞浦具有不断承接工业化先发城市的产业转移趋势。但由于本地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人力资源有限,基础设圉4—3霞浦县城现状照片施配套不全,短期内必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引进一些污染严重,对环境破坏力大的产业。因此,如果在下一阶段对乡镇发展缺少强有力的规划控制,重复先发地区过去的就地分散工业化.城镇化路径,则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将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如,目前牙城镇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和盐田乡的PU革生产基地已显示出这 浙江大学硕士论立第四t种现象。4.1A4城乡建设的空问形态紊乱,空闻魅力不足就老城区来看,过去的个体建房造成了霞浦城镇旧区的拥挤和高密度,不过老城区的传统街巷肌理和空间尺度还是具有相当的整体性.如果加以环境整治和适度的外部立面改造,则可以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问.老城区保存有传统沿河商市形态,但风貌杂乱.主要商业活动局限于各类集贸市场,且占道经营现象严重,道路不畅,导致沿路.沿河交通混杂,生活垃圾多,严重影响局部城市环境质量.在城市的新建成区方面,近十多年来,尽管霞浦的城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城镇建筑的布局与形态仍随意性较大.各类建成区的景观品位和档次不高,缺少精品建筑及整体的形象设计.在乡镇聚居点上,随着近年来的开发建设,一些传统村落和历史风貌镇区也趋于消失殆尽.城乡景观与空问开发的活力有余.而魅力不足.田4—4:霞浦县城空问形4.2经济空间资j幕整合战略4.2.1片区划分与行政区划调整建议行政区划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和经济联系主要是横向的,本质上并非取_央于行政区划,而是遵循自由,平等、竞争的市场原则,但行政区划涉及到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布.并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和要素资源的整合.因此,针对霞浦县城乡发展的现状,以及“双轴极棱”+啭殊板块”联动的城乡空问经济发展模式,规划建议尽快对现有的行政区划格局进行调整,具体为:29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阴章@擞去海岛乡和北壁乡的行政建制,并入下浒镇,在原乡集镇地可分别设办事处;⑦建议撤销沙江镇,将其区划范围调整为两部分,靠近城区的部分划入城区管辖范围,靠近溪南镇的部分划入溪南镶;此外,建议牙城镇逐步与三沙镇融合,近期仍保留其行政区划,中远期井入三沙镇。4.2.2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思路目前,霞浦的农村居民点由中心村和自然村构成,在空问布局上主要分为四类,分别为山区居民点、近郊居民点.海岛居民点和城中村.对不同类型的居民点应呆取差别化的布局调整策略向沿海发展带转移和集聚:圉4—5经济空阃资豫整合总体思路是逐步将内陆山区和海岛的农村居民①城中村主要分布在桂城街道,应严格限制农村建房的进一步增长,并结合城市建设发展逐步加以动迁或开发回迁.对于动迁量大,实施有较大难度的居民点,应在控制无序增长的同时进行空问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改造为城市社区;@山区居民点重点向中心村集聚和“下山定居”,以促进周边生态保护和用地的节约。主要指分布在崇儒乡、水门乡和柏扬乡的村庄;@近郊居民点主要指分布在乡集镇周边的村庄,这些村庄布局应推行公益化集中安置,使这些村庄逐步与城市和城镇融合;@海岛居民点主要指分布在北壁乡、下浒镇、长春镇和海岛乡等镇内的材庄。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撤并和向大的集镇和镇区集聚. 浙江大学碗±论文第四章4.3城乡统筹的空间行动规划战略43.1县域结构及经济发展带(1)县域结构令天的城镇化发展背晕与十多年前已有根本性的不同,城镇人口的多点分散集中已难以支撑产业升级和人口的爆发性集聚.加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则霞浦应以中心城区为县城主要的反正集聚中心,以中心城区作为县域最主要的城镇化发展极.(2)经济发展带当前的霞浦正赴在经济加速发展初期,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期,沿海产业带初具雏形,加上高速公路的通车,以霞浦城区和三沙镇的赢核心正在向阿三高速公路沿线的中心城区、三沙镇、成为霞浦发展的主动脉。圈4—6县域结构及经济发展带牙城镇和盐田乡形成轴线发展,这条“轴线”必将同时,霞浦县海域面积29592.6平方公里,是陆地总面积的19.9倍,海岸线长404公里,居全省沿海县市之冠。一直旺来,只有海水养殖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大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为沿海城镇加工工业和旅游业提供了无限的商机,由此必然会进一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海岸轴线”。做大、做强这两条产业发展轴线,进而辐射周边的乡镇,统筹城乡发展(3)“特殊板块”的带动 浙江大学硬士论文第四章目前,霞浦县域内各乡镇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乡镇之间协调不足,不仅影响了个体质量的优化,而且进一步影响了整个县域的发展.但。海西”城镇群战略和“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将有可能推动部分乡镇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目前中海油t进驻溪南镇的意向以及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在三涉镇落户。总之,这些外部奂策的重大项目将为霞浦县域城乡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带来有利条件.此外,在山区、海岛这些优势资源方面,霞浦也需应对潜在的外部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战略资源保护和控制,为未来的圉4—7板块联动“特殊板块”经济成长预留发展空间.43.2县城城乡空阿功能整合根据以上的片区划分及发展思路,整个霞浦可大致分为六个功能分区,分别为:霞浦城区(包括水门机场所属的空间)、东冲群岛地区、溪南地区、盐田地区、三沙地区(三沙及牙城).内陆山区(柏洋、崇儒和水门大部地区).(1)霞浦城区:霞浦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城区;轻型、加工型产业基地;工贸型现代物流园区霞浦城区包括松城街道、植港街道、福-TX业园区,并涵盖沙江部分地区以及术门机场的所属空间。松城街道在1990年代左右就己基本开发完毕,辖区内共9.6万人,外来人口将近35万人。经过多年来的调整充实,松城街道的用地主要为居住用地和商贸用地。目前,老城区的生活性商业比较繁华,但是,由于空同建设密度高,道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四章路体系不完善,使得商业的档次不高,商业环境较乱。原有城中民宅拆迁难,费用高。且存在消防难,排污难,绿地少,公厕少等问题。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新兴商业正在逐步向松港新城区转移。根据新老城区联动的原则,松城街道、松港街道要不断完善商贸流通、旅游接待,人居休闲和公共服务等各项功能,引导服务业分类集聚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其作为霞浦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成为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综合城区。福宁工业园区整个规划1万亩用地,依托良好的区位和道路设施条件,目前已逐渐进入建设投产阶段。截至2007年底,已有6家企业进驻,包括4家鞋厂、一个中密度纤维板项目以及一家眼镜厂。福宁工业园在近中期将重点引进发展服装鞋革,不锈钢制品、食品加工等轻加工业,并在中远期逐步走向产业升级。依托高速公路、铁路站场以及机场,结合主要工业集聚区的布局,在城区范围内发展专业物流和集散市场,为水产品,轻型加工工业和特色农产品等产业服务。①通过跨越式建设发展霞浦新行政中心,以及新金融、商贸服务区;摆脱现有老城区中心的向心磁力,拉开城市空间结构;②结合大型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发展集中式商业业态;③建设人力资源、劳务输出、产业投资招商项目的中介市场;④配套发展房地产业,规划建设一批居住、办公兼宜的公寓;⑤依托文体中心的建设,开展演艺、会展、艺术展、群众健身,继续教育等多元文教、娱乐活动;⑥开展为区域城镇化发展和劳动力输出所需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如园艺工、家政、市政维护等。(2)东冲群岛地区:以船务为主导的重型产业综合区,旅游度假休闲综合区,高端旅游服务业成长区东冲群岛地区主要包括长春、下浒、北壁以及海岛。地区拥有港湾、沙滩、古堡、渔排、宗教和渔业文化等众多海洋旅游资源,但目前对现存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还未能很好地加以利用起来。尽管有些旅游服务设施已初具规模,但档次不高,影响力和知名度都非常小;加之内部道路网络不够通畅,在养殖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近年来村镇建房比较活跃,部分旅游景观资源已在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四章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在工业发展方面,深水泊位是东冲群岛地区的天然优势条件,目前已有造船和船务服务相关的项目入驻意向。东冲群岛地区应以新功能的目标导向为主:一是依托官井洋的深水岸线条件,积极引进以船务为主导的重型产业;二是旅游开发的。两头定位”,依托东吾洋、外海岸线以及海上岛屿,发展大众“自助式”体验旅游,以及面向高端定位,发展一批商务休闲和度假疗养项目;三是基于水产品资源,发展食品加工业。①大力建设完善旅游观光路线和道路基础设施。即在引进旅游服务资本和项目的同时,通过村镇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创造整体的旅游休闲接待环境;②整合土地空间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根据区域内外部的需求,发展旅游度假房地产业,以及主题游乐项目。开发具有婚庆、纪念、会务等具有高增值服务特色的“滨海体验经济”,并籍以推动高端旅游服务业的成长;⑦在以上产业发展的同时,逐步收缩沿海养殖的规模,通过技术投入不断提高养殖业的单位效益。④加强镇区和集镇规划,尤其需要对建筑进行体量和立面控制;并同时加强农村土地空间整治,促进农村居民点迁并。(3)溪南地区:临港产业基地,区域性港12物流枢纽根据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以溪南临港工业区为核心,沿深水岸线西北延伸到盐田;东南向东冲港作业区以及下浒镇大安扩展,将逐步实现接点连片。此地区的建设发展将取决于外部条件,并需建立在高强度滩涂围垦、水电供应、疏港公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基础之上。根据现有的上层规划和港区发展规划,溪南地区的空间布局重点在于:①北部船舶、钢铁工业区。位于老鼠屿以北,盐田钓歧以南,盐田港支行道以东的滩涂围垦区域,依托周边船舶工业基础,尤其是福安大型船舶修造基地的转移,主要布局发展大型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与此相配套,利用废钢加工发展特种钢铁行业;②中部石化工业区。位于长腰岛岸线以北,南门山以南,天歧岭以西,老鼠屿以东。依托长腰岛深水岸线,发展以“水一水”中转为主的油气储备、中转业务,积极争取商业储备项目和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发展原油加工和石化下游产业。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四章③东南部港口综合区。依托深水岸线,布局发展大宗散货和集装箱港口作业区,重点布局发展煤铁矿石中转以及粮油储运、加工等。(4)盐田地区:临港产业区的配套基地,工业、商贸、居住一体化的综合城镇组团主要包括盐田镇区以及临近镇域。区域内有301省道、福宁高速(有高速互通口)和疏港公路,交通优势明显,但空间发展资源不足。盐田工业集中点东西两区1000亩,东区主要为传统竹木加工为主、一家PU革已投产,西区有6家PU革企业。①依托福宁高速公路盐田互通口,以盐田工业集中点为重点,近中期积极引进外部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不锈钢制品、环保合成革、竹木加工、农林产品加工。②中远期在临港产业的发展基础上,积极对接临港产业区,大力发展环保型、劳动密集型,以及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加工制造业,成为其后方配套产业基地。配合临港产业区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上游零部件加工,下游装配、包装等生产制造环节;③此外,盐田可以发挥临近高速公路道口的流通区位优势,集运周边山地丘陵地区的农副产品,在近中期着手发展农副产品分拣、加工以及流通业;④整理村镇、村庄建设用地和自留地,积极推动旧村居民点的拆迁并点,推进人口向霞浦城区和镇区集中。据此,将盐田地区定位为临港产业区的配套基地,工业、商贸、居住一体化的综合城镇组团。(5)三沙地区(三沙及牙城):海洋水产品加工贸易中心,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主要包括三沙镇和牙城镇.产业现状有汽摩配,服装加工业,水产品粗加工业。目前建设有东山工业项目501亩,台水项目工业园区1万亩。外来人口不多,工业具有明显的本地化特征。①三沙镇以对台口岸建设为契机,以三沙一级渔港、古镇码头和规划台水中心为依托,发展对台贸易。重点发展水产品储运、贸易、水产品精深加工以及科技研发等;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四章②依托三沙(陇头)、牙城工业集中点,进一步提升汽摩配件、五金工具等产业的发展水平,积极吸引温台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不锈钢制品、绿色食品加工等行业;③整理村镇、村庄建设用地和自留地,积极推动旧村居民点的拆迁改造,规划一批适合本地农民自建、联建的居住生活区,完善乡村社区管理。(6)内陆山区:海西重要的绿色农林食品基地,闽东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区主要是福宁高速公路、福温铁路以北的山区,包括柏洋、崇儒和水门大部地区。本着有序转移农业人口和建设新农村的思路,该地区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托山区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工业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通过农林产品的品牌化战略,成为海西东北翼重要的绿色生态食品供应基地和特色旅游休闲区。重点发展三个品牌生态区:①罗汉溪流域生态区。以罗汉溪和溪西库区区域为核心,覆盖柏洋、崇儒、水门、松港北部,以建设水源保护生态区为主导,主要发展立体农业,生态林区、速生林区、经济林区和品牌农业种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业;②杨家溪流域生态区。以杨家溪流域为核心区,主要覆盖牙城西部,以保护杨家溪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水源和旅游生态资源为主导,以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和观光农业为支撑,注重保护流域生态峡谷及其周围的生态林区和湿地;③杯溪流域生态区。以杯溪流域为核心区,覆盖盐田北部、崇儒西部,以保护水源和旅游生态资源为主导,以绿色生态养殖和观光农业为支撑,侧重生态林保护、水资源涵养与水土保持;④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和项目开发,保育天然的森林风貌;合理规划和发展疗养会所及主题游乐项目,适当发展特色农业观光项目;⑤在引导人口异地城镇化的同时,整理村镇、村庄建设用地和自留地,积极推动旧村居民点的拆迁改造,规划一批适合本地农民自建、联建的居住生活区,完善乡村社区管理。4.3.3城乡交通体系规划(1)增加对外快速联系通道,整合存量交通资源根据宁德港及霞浦县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及城区发展要求,参考相关交通规划思路,建议通过快速路的建设,构建霞浦对外综合交通系统(图4—8): 浙Ⅱ大学硬±论立第口章①纵一:宁德港溪南作业区至福宁高速盐田互通口的疏港公路.该项目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建设,目前已进入工程勘察设计准备阶段;@纵二:拓荣至东冲变通旅游与战备公路。途径拓荣、横江.崇儒、霞浦、长春、下浒.北壁,终至东冲,其中,在霞浦城区与省道301线重复约5公里.服务于北部山区以及东冲半岛的经济发展,并将霞浦的山海旅游资簿串连起来。该项目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建设,目前霞浦至东冲段已进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纵三:霞浦互通一火车站一机场一福鼎界县际公路.田4-8城市对外交通霞漓互通沿赤岸大道,经霞浦机场、木门、牙城连接福鼎县际通道.承担铁路站场、机场的客贷流集运,并连通福鼎;④纵四:东冲、溪南作业区高速公路通遵.此高速公路通道为原省规划的盐田互通至澳南作业区高速公路支线延伸至东冲作业区,将与纵二相接,根据临港产业和港口发展的需要适时安排实施。@横一:省道301线霞浦段。东起霞浦互通,经盐田、浸柄、福安,终至寿宁大熟,是霞浦通往闻北、浙西南的重要县际通道,将与拟建的福安至寿宁接浙江金丽龙高速公路沟通,增强霞浦与内陆的联系啦及拓展经济腹地;@横二:台水集散中心至三沙码头的疏港公路。东起古镇,经四澳,台水中心,连通至福宁高速公路三沙互通o;采用二级公路标准,目前已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0横三:沙塘里至溪南县域干线公路.东接纵二,并延伸至霞浦城区的赤岸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四章大道,西经南屏、梅洋、水潮.厚首,溪南,终接至盐田互通疏港公路.服务于东吾洋北岸的开发,同时也是连接临港产业区与霞浦城区的日常通道;@横四:古镇至风门公路.连通三沙港与牙城互通口,并终接与“纵三”的福鼎县界,扩大三涉港以及台水中心的近域辐射范围。裹#-12:对外甚蓐变遭线规划道路方向编号骨架道路同名称纵一漶南作生区至福宁高速盐田互通。虬二拓荣至东冲交通旅游与觇备公路南北纵向纵三霞浦互通一火车站一机场一福鼎界县际公路纵西东冲、漫南作业区高速公路通道横一省道301,爱浦互道一盐田一囊柄一福安一寿宁大熟,横二台水集散中心至三涉码头的琉港公路东西横向横三沙塘里至溪南县城干线公路楼四古镇至风门公革(2)推进县域乡镇公路网络建设,增强县域城乡经济联系着眼于为乡镇区域经济服务,构建县域乡镇公路网络,促进山海体闲旅游业的全城发展.主要线路包括:柏洋一横江线,采用三级公路标准:牙城一南兜线,采用三级公路标准;小溪一高罗线,采用二级公菇标准;牙城一渡口线,采用三教公路标准.(3)整合海岸港口资琢,实现岸线资源的优化利用①深水港岸线范围圈4—9海岸线利用 浙旺大学硕±论文第口章溪南深水岸线:北起盐田乡浒屿,南至溪南西安,及长腰岛岸线,全长25公里左右;规划为工业岸线和港口岸线;东冲深水岸线:西起北壁乡东冲,东至下浒镇大安,岸线全长约13公里左右;规划为工业岸线和港口岸线古镇深水岸线:小古镇烽火门水道北端,北起割山,南至大古镇,岸线长约4公里:规划为港口岸线;港口布局规划及发展规划根据上层规划以及专项规划控制安排。②旅游岸线规划控制福宁湾至东冲半岛的外海岸线为城市生活岸线及旅游岸线.规划东吾洋南侧岸线为旅游岸线。并以下浒为节点,形成东冲岛旅游观光环线,与海岛乡群岛联动发展。4.3.4城市风貌空同营造根据覆浦城市总体建设特征及风貌形象,将霞浦城市风貌区划分为三个风貌区:自然风貌区、传统城市风貌区.现代城市风貌区。(1)自然风貌区主要表现在滨海及山地林区,一切均以展示自然山水为主题,充分利用滨海依山的地理优势,处理好建筑群落与山体、岸线及海面之间的视觉关系,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形成层次丰富,山,海一体的景观系统。同时在该地区域限制一定的开发行为挖山建房,靠山修坟,乱垦乱伐山体树木图4-10城市风貌分区尽量减少劈山修路,不得开山取石,维育山体自然景观,保持生态系统的 浙江大学颚士论女完整.对于山体中的宗教性建筑应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尽量避免小而现,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通过宗教建筑的统筹规划.世然风貌区的文化属性.(2)传统城市风貌区老城区的衡巷空同具有其独特的魁力,构成了层次丰富、内涵厚重的空问形态,反映了霞浦城市一个特定的发展过程.在空阿处理方面.应尊重原有的空闻肌理及空阃尺度,不应随意改变道路系统、道路宽度,街面高度,建筑物的体量大小等.圉4-11城市形泉结构但为改善传统风貌区的品质,可点缀适当的绿地.水池、小品.时新旧建筑之问以及整体环境之闻要协调整合,保留城市生长记忆.合理混合使用,提升其内在活力,形成集居住、商业,休闲功能为一区,对城市旅游业起到推动作用.(3)现代城市风貌区通过城市设计与开发控制,强化山脊线一一城市轮廓一一海平果,形成具有现代城市气息和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风貌.(4)城市形象的整体结构发展形成“三山,一岛、两湾、四廊道”的复合结构(图4—11:三山:龙首山、南峰山和古.争山,三山将霞浦城区半围合其中;一岛:指松山及其东南部生长出来的滩涂地,成为霞蒲新城区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四章标,结合海上游艇项目,在其上设置具有象征意义的灯塔标志物;两湾:福宁湾由松山分割,形成两个湾区,通过堤坝处理,形成两个内湾,面向大海;沿两湾开辟景观大道,成为贯穿整个城区海岸线的重要功能性、交通性、景观性轴带;四廊道:三河滨水景观廊道、新城南北城市景观廊道、福宁高速防护绿地廊道、罗汉溪滨水景观廊道。四条廊道结合山体和高速公路制高点,构成城市形象主要骨架。4.3.5行动时序优化(1)行动时序的集成优化空间集聚具有积累因果的特征,因此“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之间的次序需要谨慎安排部署,系统集成的要求是要充分考虑现实的约束条件,寻找通向“未来蓝图”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积强”的空间发展路径。如果适宜的初始行动面临太大的现实约束,那么一个更好的选择应是等待,而不是在行动上选择某种机会主义式的权宜之策.否则,将很可能会给后继的行动目标造成更多的约束和障碍。逻辑表达式如下:A+B=13/C+D=EB+A≠E/D+C≠E(2)创造城乡经济的内生发展条件①城乡产业空间的发展。一方面要以集中工业区为空间载体,发展规模工业,并以规模工业企业的发展形成产业群;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本地农村人口非农转化的要求,依托选定的城镇,鼓励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解决本地农村人口的非农就业问题,但需要加强空间的发展控制,通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集中布局,引导新农村社区的集中建设发展。⑦持续改善城区的居住和创业环境。制订宽松的人才政策;着眼于“创新服务”、“城市社区服务”、“教育设施”等物质性产业环境的建设;整治及盘活过去建设发展中遗留下来的旧城建筑存量,形成廉租居住空间和低成本创业空间。(3)为未来的城乡空间功能提升创造条件①完善区域交通系统,明确关键骨干交通的选线,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施行持续的规划控制,确保选线用地不被占用。并且对现状已被占用的用地,伺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第四章机进行置换调整。②进一步盘整城区闲置土地,针对未来区域支撑条件的形成,完成对关键节点的土地储备。这些关键的节点主要是重大项目及发达地区转移产业的发展建设用地。⑦对规划中的战略功能用地加以严格控制,尤其是大型的基础设施,在建设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用地必需预留。42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结论与讨论5.1主要结论第五章结论与讨论5.1.1关于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城乡空间经济的问题东南部欠发达地空间经济的特点主要是二元结构锁定,城镇体系发育不足,本地的优势资源没有支撑起县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而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更是加剧了这种状况。对于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也并非都是正面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必须采取集约式发展模式,将有限的城乡资源整合,发挥系统性效应。5.1.2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城乡空间统筹规划通过分析空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对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的内在逻辑分析,针对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城乡空间经济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思路:(1)东南部欠发达地区空间发展采取点轴式发展模式是合适的,由于东南部欠发达地区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及生态的脆弱,因此必须采取集约式发展。(2)选取几个重要发展的集聚点进行培育,同时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整合城乡空间资源,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县域内集聚点的功能分区,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集聚带建设,将集聚点实现空间上的联动,真正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化发展。(3)不断改善中心城市的形象风貌,以新的城市空间形态、美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吸引城市化资本。5.2创新点本次研究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城乡空间统筹规划进行了探索:(1)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统筹进行了思考,传统的城乡统筹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政策制度、户籍制度探讨,城乡最终要落实到空间层面,没有空间层面的规划知道,城乡统筹就会落于纸上谈兵;(2)从空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及机制论证了空间相互作用的本质,为进一步43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结论与讨论的城乡统筹空间规划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3)从更高层面上考虑了全局的利益,城乡统筹的空间规划更多关注的是区域内所有集聚点包括城镇,也包括农村的利益,将农村纳入到区域发展体系。从全局利益出发,才能将城乡统筹的本意落实到实处,立足点是区域。而传统的方式关注的更多的是局部的利益,特别是城镇的发展利益,立足点是城镇。5.3讨论本文所进行的方法论上的探索主要集中于东南部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是否具有普适行还有待探讨。同时对于县域城乡空间的特征的分析及规划模式的探索可能还存在不足,希望在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补充。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1】谢永琴.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吴向鹏.市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演化与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6[6]:18—22.131高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J].经济研究2005[9]:91—102.【4】庞娟.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J].改革2007[6]:123—128.【5】韦亚平.新疆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探讨[J].经济地理2007[7]:553—557.161陆立军.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82—183.171陈小卉,徐逸伦.一元模式: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空间统筹规划一一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6[1]:73—78.181胡跃平,孙鸿洁等.推进地区统筹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探索一武汉市汉南区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分析[J].城市规划2006[12]:29—33.【9】李兵弟.关于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的认识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6]:9-19.【10]田洁,刘晓虹等.都市农业与城市绿色空间的有机契合一一城乡空间统筹的规划探索[J].城市规划2006[10]:32—35,73.【11】田洁,贾进.城乡统筹下的村庄布点规划方法探索一一以济南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7[4]:78—81.【12】王唯山.城乡空间统筹下的厦门农村发展规划-9建设[J].规划师2007[2]:8-11.【13]宋神,刘钊军,刘业日.突出热带岛屿特色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一解读《海南城乡总体规划》[J].城市规划2007[3]:89—92.【14]张伟,徐海贤.县(市)域城乡统筹规划的实施方案探讨[J].城市规划2005[11]:75—79,85.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151仇保兴.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一一在城乡统筹规划高层论坛上的讲话[J].城市规划2005[10]:9-13.【161陈志诚,侯雷,兰贵盛.“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J].规戈4师2006[2]:69—72.【171毛佳棵,姚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上海城镇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规划研究2005[5]:1—4.【181罗永联,万鹏.嘉兴地区城乡统筹与市域规划研究一一以嘉兴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3]:22-28.【19】赵英丽.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6[1]:32-38.【20】高煦照.增长板理论与欠友达地区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7[6]:97-99.[21】李继云,普希宁.西部欠发达地g_--元经济结构转换研究一一以云南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7[12]:105-108.[221马金岭.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及克服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25]:7996—7998.【23】林勇,张宗益,杨先斌.欠发达地区类型界定及其指标体系应用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119—124.【24】张明龙.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思索[J].经济学家2005[4]:102-105.【25】庞娟.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J].改革2007[6]:123-128.126|戴曼,左伟江.经济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及培育的思考一一以吉安市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7[6]:21—23.[271李泽民.基于中国国情的产业转移动力机制探究兼论我国欠发达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对策[J].学术论坛2007[11]:122-127.[281金鑫.关于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5]:109一110.【29】谢志忠,祁芳斌,杨建州.福建省欠发达地区开发建设的基本思路分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112一116.【30】蒋荣,郎佰成.行政区划改革滞后于区域发展的现象研究一一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J].宁波党校学报2007[2]:29—32.[31】李开宇,魏清泉.我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规划师2007[7]:76—79.[321肖陆军.论行政区划改革[J].公共行政2007[8]:卜3.【33]范今朝,欧阳安蛟.浙江省当前行政区划特征与调整改革思路[J].经济地理2006[12]:19—23.【34】邹树彬.行政区划改革:焦点、态势及走向[J].社会科学研究2007[4]:46—51.【35】李春安.我国行政区划调整的经济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5]:21—24.【36l董尚朝,王静.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改革一一一解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融合之路[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3]:73—76.[37l于亚滨,潘玮.都市圈规划实施有效途径的思考一一浅谈行动规划在哈尔滨都市圈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06[8]:78—80.1381陈建华,袁奇峰,易晓峰.战略规划推动下的行动规划一关于广州城市规划及其实践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2]:12—16.【39】朱东风,吴月静.迈向战略、行动与政策的一体化一论复合型总体规划体系的构建[J].城市规划汇刊2003[4]:85—89.【40】吴良镛,武廷海.从战略规划到行动计划一一一中国城市规划体制初论[J].城市规划2003[12]:13—17.47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个人简历孙昌盛,男,1979年9月生。2002年7月毕业于桂林工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9月一一2006年7月桂林工学院城市规划教研室教师。2006年9月入浙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孙昌盛.古代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已录用).[2J孙昌盛,张春英.城中村“文化融合”改造模式探讨[J].华中建筑2008(6):88-90.[3J孙昌盛,韦亚平.东南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思路[J].2008年城市规划年会:327.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附录图录图1-12005年浙江省,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空间分布图图2-1核心边缘结构及贸易形式图2-2现代农业示意图图3-1城乡统筹路径示意图图4-1霞浦位置图图4-2沿海、海岛、内陆经济分布比较图图4-3霞浦县城现状照片图4-4霞浦县城空间形图4-5经济空间资源整合图4-6县域结构及经济发展带图4-7板块联动图4-8城市对外交通图4-9海岸线利图4-10城市风貌分区图4-11城市形象结构表录表4-1霞浦城区及各乡镇工农业产值表4-2霞浦县历年三次产业构成表4-3:各乡镇外出人口一览表(2007)表4-4霞浦县历年户籍人口变动图表4-5霞浦县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表4-6霞浦县历年城镇人口变化图表4-7霞浦县人口年龄结构图(2007)表4-8霞浦县各乡镇人口年龄分布示意图表4-9霞浦县历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图(2000—2005)表4-10户籍人口增长模型预测结果比较表4-11: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规模预测49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附录表4—12:城镇人口的空间规划配置与分布表4-13:对外公路交通线规划 浙江大学碰士论立图1—1:2005年浙江省、福建省欠发达地区空间分布图 新江大学硕±馘图4—1霞浦位置图赤M曲 浙江大学硬士论文附录图4—2沿海、海岛、内陆经济分布比较图 斯扛太学硕士论文拓荣县图4—5经济空间资源整合 辑扛大学两士论文拓荣县图4—6县城结构及经济发展带 浙江大学硬士论立附录口b■图4—7板块联动 浙江大学碗±论立图4—8城市对外交通 浙江大学硬±论文图4—9海岸线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