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与公共政策理论和实践_研讨会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9年第1期理 论 探 讨No11,2009(总第146期)THEORETICALINVESTIGATIONGeneral1No1146“科学发展观与公共政策理论和实践”研讨会综述季 元 杰(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D616;D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594(2009)01-0156-03 为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解,推进其实践的具体转变,对中国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开展,促进我国公共政策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提升,深入挖毛泽东时代,中国公共政策的起点是从伟大理想(实现共掘当代中国政策过程具体实践,完善公共政策过程的研究产主义
2、)出发制定公共政策,依靠上层建筑的努力完成这方法,提高科学发展观对公共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指导一使命,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造作用,由全国公共政策研究会和浙江工商大学联合主办,成了左的错误持续了较长的时间。邓小平时代,由于社会浙江行政管理学会协办的“‘科学发展观与公共政策理论缺乏有效的动力机制,由此出发,此时期的公共政策的逻和实践’研讨会”于2008年10月26日,在风景如画的浙辑起点定位在从具体问题出发来解决具体问题。亦即“摸江杭州西子湖畔隆重举行。此次会议聚集了政府部门、高着石头过河”。综观邓小平时代的政策变迁,其严格的内等院校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代表九十余名。与会代表中在
3、逻辑就是“问题”。这种逻辑起点的公共政策,带来了辉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又有学术造诣深厚、研究素煌的改革成就,这是第一位的,不过这种思维对社会的整养很高的中青年专家,既有执政经验丰富的政界官员,又体性分析有欠缺,现在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即是明证。经江有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青年才俊。围绕“科学发展观”、泽民时代的传承至胡锦涛时代,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转变“中国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公共政策的价值理念”、“公为宏观—具体的公共政策观。以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为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理论与本土化”等主题,与会代表核心,大局观和具体问题相结合,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与畅所欲言,情绪饱满地开展了热烈而富有成
4、就的探讨。现提升,这一政策观的出现,是中国公共政策转型的挑战和将大会发言与讨论以及与会论文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契机。以此为契机,势必开创中国公共政策的里程碑。 一、中国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问题 二、中国公共政策的价值理念、价值导向问题当代政策学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作为一种政治运行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是与谋略、按照政治原则与程序进行周转与流变。不过当前学界对法令、措施、办法、规定等密切关联的政治行为。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价值目标缺乏必要的探讨,更鲜有关于主体,尤其是权威而经典的政策主体———执政党和政府,当代公共决策过程中的
5、价值取向的基本共识。非但如此,均试图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阐释政策的价值目标,而由在现实中,相关的公共政策主体,如政府、执政党等均试图于公共政策总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发挥其政治主导作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阐释政策的价值目标,在一定程度用,因此具有很强的政治时效性与流变性。与会学者对中上造成了公共政策价值导向的偏差。基于此,与会学者将国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进行了相关的时、空总结。金太军公共政策视为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发挥其政治主导作用教授(苏州大学)认为,建国以来,中国的公共政策的思维的行为过程,具有很强的政治时效性与流变性。以此为基范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传承与演变,即从建国初期毛泽东础,展开了对公共政策
6、基本价值理念的探讨。时代抽象型思维范式到邓小平时代具体型思维范式直至胡象明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认为,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时代具象型思维范式的转变。依据此思维范式的一种全新的政策理念,该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标志着中国公收稿日期:2008-11-08作者简介:季元杰(1979-),男,山东高密人,讲师,从事中外政治制度研究。156共政策物本理念的终结与人本理念的开始。人本政策的和社会失灵的困境。基于此,王春福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出现使公共政策更加关注改善民生,有助于调整我国的经借鉴西方世界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政策网络理论的济社会政策,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均衡发展,产生惠及分析范式探讨公共利益实现
7、的途径。他认为政府机制、市全民的公共政策,使政策由注重效率向效率与公平统一转场机制和社会机制都不可能单独作为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变。与此问题相联系,庄国波(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认制,政策网络赖于三者的互动,不过开放程度有限也使公为,人本政策理念与物本政策理念不是截然对立的。科学共利益的实现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仰赖于社会资源配置发展观的提出,并不意味着物本理念的终结,人本理论在均等化的社会助推和以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