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501278
大小:45.6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07
《都江堰水利枢纽古今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都江堰水利枢纽古今谈彭述明李应发(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四川大学)摘要: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创建于公元前256年。其渠首是一座大型无坝、一组水工建筑物合理地布局在3000余米的岷江河床中的水利枢纽工程。诸设施各自发挥应有的功能并互相有机配合,共同实现着分水、溢洪、分沙,将足够的水量引入灌渠,灌溉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它是古代水利工程,也是当今正使用着的水利工程,并且社会经济效益远超往古。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蕴含着丰富而卓绝的科学思想。二千多年来,在历代人们精心保护和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改进
2、下,“经久不衰”。为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和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保护与使用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堰,科学管理工程设施,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强岷江上游的生态建设,让都江堰水利永远造福于人类。关键词:都江堰、枢纽工程、水利、古今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县城,清代灌口镇)城西1.5km处的岷江河床中。枢纽工程以下的干渠、支渠、斗渠,脉走支分于成都平原和部分川中丘陵地,形成巨大的灌区,创造着巨大的水利经济效益。都江堰水利工程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迄今已有2258年的历史,它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当今正为中国现
3、代化建设发挥着巨大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二千多年前古代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利用,而且发挥着远超往古的功能,在世界上“唯此一处”。人们高度赞誉这一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永恒的工程”。它所蕴藏的卓绝而丰富的科学思想,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都江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科学文化遗产。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这个灿烂的中华文明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81枢纽工程设施布局与功能都江堰枢纽工程诸设施,分布在上自岷江上游干流在出山口与支流白沙河汇合处,下至内江宝瓶口止的3
4、020m河床中。枢纽工程(也称“渠首工程”、“渠首枢纽工程”)的现况是: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坝、宝瓶口、外江节制闸、工业引水档水闸;辅助工程,百丈堤、二王庙顺水堤、人字堤等设施。鱼嘴,主体工程最重要的设施。它决定着取够灌渠用水,并含沙量较少。当今鱼嘴是卵石水泥建筑物;它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西)是岷江正流,内江(东)是成都平原灌渠的咽喉,故又称灌江。内江取水口处宽150m,外江宽130m。鱼嘴距上游白沙河口2050m,其间有靠东岸的“百丈堤”,是人工沙石工程,全长1950m,其功用是将洪水与所含泥沙逼向外
5、江,并起到护岸、防止河槽摆动的作用。百丈堤的设置、鱼嘴的位置,起到了“分四六,平源旱”的作用,确保内江取足用水而又避免灌区发生洪涝灾害。飞沙堰,主体工程又一重要水工建筑物。鱼嘴向南延伸为分水堤(又称金刚堤),是沙石垒筑的河心大堤,其堤两边有浆砌大卵石护堤工程,分隔着内、外江,下至710m处为一缺口,宽240m,口处堰高2m。内江水涨、洪水带着泥沙由此湃流向外江(岷江正流),效果极佳,故称飞沙堰溢洪道,古称侍郎堰。飞沙堰与离堆之间还有一道人字堤和64m宽的人字堤溢洪道(杨柳堰),仍然起着湃出内江洪水泥沙的作用。宝瓶口,
6、主体工程中一关键设施。距飞沙堰下口120m处是一山崖缺口。此缺口位于古灌县城墙西门——玉垒关下,是玉垒山麓被凿开的一个缺口。其底宽14.3m,顶宽28.9m,高19m。此处山崖上刻有水则。飞沙堰处的内江宽70m,此处狭窄,宝瓶口外河宽40~50m,故形成“瓶颈”,是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引水的咽喉。内江从鱼嘴分水,在金刚堤与东岸玉垒山坚硬赤砾岩逼流下迅速流经飞沙堰至宝瓶口,急流受缺口所阻,形成一大洄水沱(伏龙潭),壅水超过水则(水位标尺)14划,洪水即从飞沙堰溢出,湃去外江。水位14划时,流量为385m3/s,足够灌区春
7、耕用水。宝瓶口与飞沙堰,形成一个自然节制闸,确保灌区不受洪涝灾害。飞沙堰上口斜对着内江左岸的玉垒山脚下的虎头岩,由此而上至二王庙山门脚下是一段岸长400m的弯道,今有用混凝土和浆砌大卵石筑成的“二王庙顺水堤”,高9.1米,顶宽4.6~3.2m,起着护岸和导正水流的作用。8外江节制闸,内、外江引入流量分配节制闸。此为渠首处一显眼现代水工建筑物。都江堰渠首是大型无坝引水工程。一年四季,岷江水量在变化,为引水灌溉,或堵截江流掏挖内、外江河床沉沙,古人用竹笼杩槎调节。鱼嘴前,向东岸,向西岸,使用大竹笼盛卵石,用三根木桩支撑杩
8、槎,一个个排开去,封住内江口、外江口。清明节后春灌,砍去内江杩槎,江水流入灌区,成都平原耕田插秧;冬季岁修时,封住内江口,掏挖飞沙堰对面凤棲窝处沉积的沙石(下埋卧铁,年年挖至此)。竹笼杩槎,就地取材,虽易办,也易损,常被岷江洪水冲毁;以往,洪水过后,立即修复竹笼杩槎。1974年4月,在鱼嘴尖端下78m处建成外江节制闸,长104.4m,8孔,电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