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043896
大小:77.7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3-03
《浅谈王维近体诗中水意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王维近体诗中水意象王维的近体诗占他所有诗的三分之二,这些诗表现出了诗人的最高水平。这在学术界已是公论。而其中的一些或清新或壮丽的小诗多为诗人最具代表的作品,像《山居秋暝》、《终南山》、《过香积寺》、《汉江临眺》、《使至塞上》等,在这里有潺潺的小泉,也有壮阔的江河,更有滋润万物的雨。跟同是以山水诗闻名的孟浩然相比,他出现水意象的诗不过是总数的百分之二七,还不到三分之一。然而正是这不到三分之一的诗奠定了王维继李杜后又一位大家的地位。这些为数不多的诗句中一半多都“湿意”盎然。可以说,水意象在王维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水意象有着深刻的渊源,在先秦文学里即被赋予了
2、丰富的内涵,诗人要在这上面出彩是件不容易的事。这一点上,王维无疑做得很成功。他的“水”跟前代和同时代的山水诗人有什么不同?从风格上看,摩诘善于将水与光搭档,将诗境刻画的真可谓"水月镜花,不可凑泊”。如“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日光能澹,寒川波自翻”等。谢灵运非常著名的诗句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王维一改谢灵运诗的❷丽,将“白”等清淡之色融入诗中,洗净铅华,多了几分空灵之趣。如此善用"光”自然和他的画家身份分不开,一种颜色的深浅往往和光的
3、投射有关,画家对色彩十分敏感,能分辨出主要是光的影响。从水意象蕴含的取用上看,王维诗中的水意象可大致分为这几类:第一,借水来表现禅思;例如,“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长风万里来,江海荡烦浊”、“乔木万馀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等。前几句他借用流水意象喻指佛法的涤神荡性的功能,最后一句用长长的江河水比喻佛法的博大精深,因为佛理的深奥,所以不可讲,不可说,正所谓佛训之“不立文字”,只好用这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语来表达。第二,借水意象表现对离人、故乡的思念之情,禅宗传灯录有一相当出名的公案:老僧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
4、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老僧的三种境界对应的是三种观物方式,这一类便是语录中第二阶段。例如,“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渔浦南陵郭,人家春谷溪。欲归江淼淼,未到草凄凄”、"檣带城乌去,江连暮雨愁”、“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等。这类诗作在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上文说过,以水喻情的传统如诗经自古有之。这样以水长比喻情谊的深长的例子我们能找到很多。王维是个重情义的诗人,第一句写他与思念的对象相隔千里,“水”成为他们会面的阻力;第
5、二句将“水”拟人化,人愁雨也愁;第三句将“春色”拟人化,似乎离别之情只借春色表现,然而春色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垂柳和绿水代春天诉说对离人的眷恋;这类诗歌在近体诗中偏多,成就远远高于第一类诗。第三,水意象和其他意象一起给读者营造一个自洽自足的世界,它们不表现别的,只表现它们自己。第三阶段“可以说是对自然现象'即物即真'的感悟,对山水自然自主的原始存在做无条件的认可,这个信念同时要我们摒弃语言和心智活动而归回本样的物象”O而王维很多名诗就是在这种观物方式下写成的,那么其中的水意象即水本身,但是这已经不同于自然万物中的水了,例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池深且
6、广,开”、“轻舸迎上客,开”、“飒飒秋雨中,下”、“木末芙蓉花,悠悠湖上来。浅浅石溜泻。山中发红萼。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当轩对樽酒,跳波自相溅,涧户寂无人,垂杨扫复四面芙蓉白鹭惊复纷纷开且落”等。它们集中在他的近体诗中,属于诗人一些最经典的作品。立威廉说:“王维的诗,景物自然兴发与演出,作者不宜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逻辑介入去扰乱眼前景物内在生命生长与变化的姿态。”我们经常发现这些诗里通常看不到主人公,主人公不是诗人自己,也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人,或者一个群体,他表现的山水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而是一种具有无我、普遍性意义的山水,甚至在这些山水诗中消融了时
7、间性表现春夜,表现山林,并不是某个时间上一点的春夜山林。而水意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意象,全赖于众意象的“和鸣”,它们共同发声,方能有一首完整和谐的诗谱出。到达了这个意义层面上的“水”,反过来,又需要直观悟境,在诗学领域中又可称为“诗性直观”,即对外物作即物即真的感应,在此过程中,容不得任何妄想,禅语曰:“诸和尚莫妄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诗人和“水”为代表的自然物已消融为一体,中间已抹去了不必要的介质。而前面两类水意象的寓意取用远远没有达到第三类普遍性,只停留在见山第二阶段,即“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水意象在这里成为了抒发离
8、情、讲喻佛法的工具,那么诗人和自然之间始终是隔的,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