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脾胃学说与针灸论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药通报·论著脾胃学说与针灸论治33□袁青靳瑞(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调理脾胃是针灸治疗学的重要治法。本文从脾胃论的源流,脾胃的生理病理与针灸治疗的关系、脾胃论治的主要穴位和手法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针灸脾胃理论及其在针灸临床的应用。关键词针灸脾胃论治治法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方面系统的论著不多,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脏腑,有“脾胃到,针灸以脾胃论治的适应范围颇广,疗效较佳,很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有胃气则值得不断总结、深入研究并
2、加以提高。生,无胃气则死”的说法。与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有1针灸脾胃论治的源流关的卫气,也是由脾胃所化生,因而脾胃功能盛衰,又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过去以历代医书、医家对此论述颇多,如《内经》指调理脾胃治疗疾病的论著,多偏向方药而言,在针灸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脾胃化生的营气、卫气、血液等精微物3作者简介袁青,男,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质,要靠脾经和胃经输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靳瑞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广州中维持脏腑功能的正常,所谓“胃之所出气血
3、者,经遂医药大学靳三针研究中心副主任。靳瑞,男,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制的也,经遂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太阴为之行气于“靳三针疗法”在国际针灸界享有盛誉。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三阴,阳明为之行气于三阳。”然而针灸治疗的穴位,技进步奖3项。出版专著三十多部,论文一百多篇,历任国务正是分布于经脉上面,起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是院第二、三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员、中国针灸学会第二届针灸通过调理脾胃治疗疾病的依据,所谓“十二原出常务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针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
4、原。”灸学会文献研究会副理事长。“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因此《内经》论述针灸治疗之篇幅很多,在全书162章中,除了论述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ournal5中医药通报2004年10月第3卷第5期中医基本理论之外,涉及针灸治疗有88篇,单就提宗筋,宗筋失润,则下肢弛纵无力,不能活动而成到要用胃经合穴足三里治疗的记载就有11篇之多,痿,李氏不拘泥于“阳明虚”而用补虚针法,强调因治疗病种有胃脘痛、食不下、腹胀、呕吐、腹泻、痢病制宜,因时制宜,灵活运用,故在痿症早期,汗多疾、心悸、小便不利、浮肿、
5、胁痛、痿症、痹证、腰不止大泄者,或汗不减不止者,仍主张在“三里,气痛等多种疾病,可见秦汉时期的医学对针灸以脾胃论街以三棱针出血”或“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治的重要程度。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若以使荣卫调和,达到治疗目的。此外,李氏又将“阳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艾灸胃经合穴,可以增强脾胃病治阴,阴病治阳”的理论灵活应用到针灸实践中,功能,提高机体免疫防卸能力,使体质强壮,减少疾他指出六淫客邪外入,皆在人之背上的脏腑俞,脏俞病的方法,作为他的“五脏不足,调于胃”的具体措为有余之病,应在背上脏腑俞穴除之;若病久传变,施,丰富
6、了针灸脾胃论治的内容。宋代王执中指出: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只治在背脏“人仰胃气为主,是人资胃气以生矣”,“血气未动者,腧;若由于下焦阴火旺盛,升逆于上焦心肺,致六阳瘠甚而不害,血气既竭者,虽肥而死矣,则身文赢火邪亢盛,成为上热下寒,则应先刺其五脏血络,以瘦,若未足为人之害者,殊不知人之赢瘦,必其饮食引导阴火下行,使上焦热退,下寒自消,这都属于从不进者也,饮食不进,则无以生荣卫,荣卫无以生,阳引阴法;若因水谷寒热,饮食失节,劳役形质,而则气血因之以衰,终必亡而已。”“脾不磨食不消,是致阴火乘于脾胃,使水谷精气无以上升
7、滋养六腑之阳脾不壮食无自而消矣,既资胃气以生,又资脾以消气,伤及元气者,应取胃合足三里穴,用推而扬之的食,岂可脾胃一日不壮哉,必欲脾胃之壮。”并根据手法以伸元气。如脾胃元气不足,针治就应取腹部的他的经验提出“当灸脾胃俞等可也”。这就扩大了针六腑募穴;如病传五脏,出现九窍不通,应各取其腹灸脾胃论治的经穴。到了金元时期,李东垣在他的部的五腑募穴,这都属于从阴引阳针法。至此,针灸《脾胃论》中,详细阐述了脾胃在生理、病理、辨证、以调理脾胃立法理论渐趋完善,治疗效果也不断提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意义,除了提出方药治疗方法高,尤其是对于各科慢性
8、疾病,经用脾胃经的足三外,对针灸治疗也提出“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里、三阴交等穴调理后多获生机,因而明清以后针灸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三元医家,在通过各自的实践体会后,均推崇东垣针法,真气衰惫,皆由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之所致”的指导刊于各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