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

ID:45279552

大小:6.84 MB

页数:50页

时间:2019-11-11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_第1页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_第2页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_第3页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_第4页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的研究一、从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谈起中医养生与脾胃学说—广州中医药大学1.1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之道的理论溯源于两千年西汉时《黄帝内经》,奠基于周秦时期,历经数朝沧桑千载和历代医家、道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和儒家等荟萃于当时数家养生大师,将上工治未病养生之涵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挖掘论证,渐至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中医“治未病”独特的养生理论,至今对我国卫生医疗、防疫、养生保健、抗衰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医学文化领域及全球卫生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1.2.1脾胃学说的起源、发展及成熟“脾胃

2、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脾”,“脾裹血,温五脏。”在《内经》、《难经》对脾脏论述的基础上,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奠定了脾胃学术思想的基本框架。李东垣是脾胃理论的集大成者,代表作《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扶正必先补脾土”,这便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体现。他认为内在的元

3、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元气的产生全在脾胃;如果没有脾胃虚弱的内在因素,则虽有外邪,也不能侵入人体而发病。他在治法上重视升补脾胃清阳,成为了“补土派”的创始人。李东垣李东垣只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明代张景岳则具体化了补火生土的内容,他认为“安五脏即所以治脾胃”,扩大了脾胃病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清代叶天士补充了滋养胃阴的用法,认为李东垣的脾胃论只是重视了脾而忽略了胃,重视了温补而忽视了滋补。脾为脏而属阴,胃为腑而属阳;脾喜燥而忌湿,胃喜润而恶燥。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法、升阳益气法等,只可用于脾脏阳气

4、虚弱、寒湿犯中等证,而不可用于胃,否则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叶氏的滋养胃阴法,为脾胃学说增添了新内容。之后宋金时代张子和以攻邪立法,这样对脾胃病症的治疗法则就渐至完备。通过《内经》、《伤寒论》、《脾胃论》、《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和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的努力,脾胃学说经历了从奠基、发展、到完善的过程,并在临床实践中日臻成熟,此后历代医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使脾胃理论渐臻完善。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1.2.2脾胃是五脏生理活动的中心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脾脏为藏象学说中的重要脏器,是肝

5、、心、肺、肾四脏生理活动的中心。鉴于脾脏在五脏及整个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后世医家在脾胃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继内经“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精气学说”、“仲景伤寒学”、“温病学说”等之后的有关独个脏器的学说—“脾胃学说”。藏象理论中所指的脾脏与解剖所见之脾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医之脾脏包括脾胃在内的相当于西医除肝、胆外整个消化系统器官。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日:“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灵枢·本输篇》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素问·六节藏

6、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通于土气”,故此建立起脾胃藏象体系,也为后世脾胃论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基石。《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禀之本,五味出焉”。脾胃为“仓禀之官”,又是“仓禀之本”,为供养全身营养的根本,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①.后天之本,气血之源人体的各种生命机能无不是以气血为基础。《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而气血主要由水谷化生,“得谷则昌,失谷者亡”,气血根源则依赖于脾胃的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的功能。张景岳有言:“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

7、来,而实生化于脾”;清·张璐《张氏医通》亦说:“气之源头在于脾。”指出脾胃是人体给养仓库,盖气和血依附互化均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脾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素问·调经论》《张氏医通》②.五脏之本《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营出于中焦”,“脾胃⋯营之居也”,指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皆赖气血濡养,气血化生则赖脾胃运化,故脾胃的旺与衰决定着五脏气血的多与少。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所言:“人体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则气至,和

8、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脾胃为“五脏之本”。李中梓与《医宗必读》③.气机之枢《素问·六微旨大论》日:“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指五脏六腑、五体七窍、四肢百骸、经络的生理活动以及气血精津的生成、输布、排泄皆赖气的推动作用。同时气机的条达通畅亦赖脏腑、气血生理活动的协调运行。气机的升降出入为生理活动运行的具体体现,故气机运行的趋势、平衡与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伤寒论直解》提出“阴阳与水火,位居上下,而土居其中,上下交合,必由中土。”五脏与五行相配,脾为己土,属太阴主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