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讲义

教育新理念讲义

ID:33429221

大小:130.5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9-02-25

教育新理念讲义_第1页
教育新理念讲义_第2页
教育新理念讲义_第3页
教育新理念讲义_第4页
教育新理念讲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新理念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育新理念》讲义海南省洋浦中学第一章课堂教学的革命第1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一、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    创造、创新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而不是种系意义上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不创新是就他个人而言的,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从个体思维发展的角度说,一名小学生发现了他个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与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未曾发现的东西,是等价的,虽然在社会价值上他们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并不期望中小学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我们却希望或者是要求学校、

2、教师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能,而且非常必要。因为如果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就会逐渐地受到抑制甚至丧失。这样的学生,要想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就困难多了,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创新更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现实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能不能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立位置,关键在于能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不断变化。这种适应绝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适应。创造性并不神秘。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禀赋,是人生下来能够

3、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 二、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我们国家与西方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英美的家长看到小孩从学校回来问他的是:“你今天提了几个问题?”我们的家长问:“你今天考了几分啊?”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玻尔曾说:“没有愚蠢的问题”。2500年前提了个问题“

4、世界是怎么组成的”,它标志着自然科学的开始。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勇敢的提问题,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是一定没有创造的。三、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问题意识、另辟蹊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下一代教育的民族,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花多大的代价都舍得。问题是我们要孩子掌握的都是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掌握的,而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进入学校以后,这种知识教学的倾向,这种“去问题”教育的倾向更是有增无减。如每个孩子走进学校的时候都充满奇思异想,都怀有无限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当老师第一天问学生问题时,50个学生会举起

5、100只小手,可教师通常的反应是:“同学们,举手要有正确的姿势。”几番要求之后,孩子的积极性大大降低。问题意识、另辟蹊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不需要培养。孩子刚刚勉强学会走路,就试图摆脱成人的束缚,离开成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习惯了的大马路,去到那泥塘、石子、杂草丛生的不是路的路上去。说它不是路,那是从成人的眼光说的,说它是路,那是从孩子的眼光说的。孩子们本来并没有关于路的概念,那是因为家长的反复教导和强迫,孩子才放弃了,每次不是一样的路,走上了大家公认的马路。一旦走上了公认的马路,就再也不去探寻泥塘、石子、杂草丛生之地的乐趣和新奇了。四、我们到底追求什么?   小孩子们因为无知而上

6、学,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问问题浅薄或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如果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提问问题都是高质量的,倒是不正常的了。可是我们却把这种正常现象视为不正常,而要把不正常现象变成正常现象。孩子们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则免不了要受到批评和嘲笑,面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所以在学校里看到的情形是,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则逐渐稀疏,到了初中举手的则是寥若晨星了。高中学生还有举手的吗?没有了。他们已经没有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的欲望了。有谁愿意不断地被批评被嘲笑呢?不问答、不提问问题不

7、会有任何麻烦,而回答得不好却有不愉快的结果,这是其一;其二,教师的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仅仅是一个手段,渐渐地人们学会了消极听课、等待教师自问自答。随着这种态度的发展,问题意识也在日渐淡化。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就是“去问题教育”。而美国人却不这样理解教育。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最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