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的应用体会

非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的应用体会

ID:32991254

大小:58.4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8

非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的应用体会_第1页
非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的应用体会_第2页
非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的应用体会_第3页
非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的应用体会_第4页
资源描述:

《非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的应用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非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的应用体会廖芸冯俊李娜郑福兰(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云南昆明650000)【摘要】目的探讨非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我科12例需置PICC导管的白血病患儿进行穿刺观察。结果10例穿刺置管成功,2例在B超引导下由于血管解剖异常,穿刺成功,但置管不成功。结论非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能有效提高儿童PICC置管的成功率,减少穿刺时并发症,减轻穿刺损伤,降低患儿疼痛。【关键词】儿童PICC置管非B超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我国,

2、小儿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其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以化疗为主的综合疗法,要长期治疗,交替使用多种药物⑴。然而,大多化疗药物均有很强刺激性,对血管壁的损伤很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能为化疗患儿长期由静脉输入大量刺激性的化疗药物,高浓度的营养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⑵。但是,由于小儿肘部组织较成人松弛,血管管径细小,壁薄,不易显露,H牛性好奇、活泼、好动,限制了一部分患儿PICC的使用。我科2012年12月~2013年8月,应用非B超引导下的

3、改良塞丁格技术为12例白血病患儿进行PICC置管穿刺,10例获得成功,有效提高了穿刺率,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木组患儿12例,男1例,女11例,年龄2.5岁~6岁,平均3.1岁。评估患儿肘部血管细,不显露,弹性尚可,肘下触摸清楚,肘上触摸不清,可供选择的静脉少,不足以用16G套管针进行传统穿刺,符合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指征。1.2物品准备选用美国BARD公司牛产的三向瓣膜PICC导管(3Fr)1套,3・5Fr型号的BARD塞丁格穿刺套件组件1套(3.5Fr带扩张器的插管鞘1根、0.46mm×35cm不锈钢导丝1根

4、、20G套管针1颗、21G穿刺针1颗、手术刀1把),5%利多卡因1支,1mL注射器1支,20ml注射器2付,250ml无菌生理盐水1瓶,皮尺1条,消毒压脉带1-2条,75%酒精,II型爱尔碘皮肤消毒剂,PICC穿刺包一个(科室自备),内含:70×80cm无菌单2块,无菌无粉手套2双,无菌手术衣1件,40×50cm无菌洞巾1块。1.3操作方法1.3.1置管前分阶段与患儿及家属谈话,讲解操作步骤,缓解患儿及家属紧张焦虑情绪,同吋与置管前,术者应增加与患儿相处的吋间,增进沟通,取得其配合,同时签署置管知情同意书。2.1.

5、21.3.2操作步骤患儿取平卧位,体外测量置管长度和臂围,穿刺前皮肤消毒,铺无菌区,操作者穿手术衣戴无菌圆帽及手套,建立无菌区。使用21G套管针或20G穿刺针进行血管穿刺,穿刺成功后将外套管送入血管,退出针芯或固定住穿刺针,将导丝沿套管或针芯内送入血管,注意体外预留10cm以上导丝,为防止导丝滑入体内,沿导丝撤出套管,在穿刺点沿导丝左右约0.3cm皮下注射5%利多卡因0.2〜0.3mL,用手术刀经穿刺点沿导丝平行角度扩皮约0.3-0.5cm,从导丝尾端穿入带扩张器的插管鞘。将插管鞘沿导丝方向送入血管后,右手将扩张器和导丝一同撤出,保留插管

6、鞘在血管中,左手食指和中指按压置管鞘前方静脉或用操作手拇指堵住鞘口,减少血液溢出。此时,由助手打开PICC导管及套件包,预冲和浸泡导管及套件后(可避免穿刺不成功,造成导管浪费),交由操作者从插管鞘鞘口处置入PICC导管至预定长度后,退岀插管鞘,接20ml生理盐水注射器于导管端,抽冋血并推注,确保导管在血管内,撤出导管导丝,沿撕裂插管鞘或沿导管完整撤岀,剪管,连接连接器,正压冲封管,穿刺点用l×lcm无菌小方纱压迫止血,使用8×12cm无菌透明敷料固定导管后,拍摄胸片确定导管位置。2结果本组10例患儿经非B超引导下运

7、用改良塞丁格技术从贵要静脉、正中静脉置入成功,其中8例1次穿刺成功,2例穿刺2次成功(尝试传统方式穿刺1次);2例由于血管解剖异常,在B超引导下穿刺成功,但置管不成功;7例经肘上穿刺置管成功,3例经肘下穿刺置管成功。相较于传统穿刺方法,该方法在穿刺过程中,损伤小,出血量小,患儿疼痛感明显减轻,血管选择性几率增加,2次穿刺均皮下血肿发生,后经X线检查,导管末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位置理想,无静脉炎发生。3体会3.1技术简介1953年欧洲内科医生Seidinger发明了直接经皮穿刺血管,经穿刺针内芯通路向血管内送入导丝、沿导丝引入导管等介入

8、器械的微创伤技术(Seidinger技术),从而使导管技术迈上了快速发展通道[3]。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式塞丁格技术即微插管鞘技术(MST)利用套管针或小号针头静脉穿刺,通过套管或穿刺针送入导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