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财政财政税收论文范文-试析宪政作用下公共财政改革的特性word版下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财政财政税收论文范文:试析宪政作用下公共财政改革的特性word版下载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宪政作用下公共财政改革的特性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财政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公共财政的框架模式在我国的逐步确立与完善,同时也随着改革开放逐步进入“深水区”,如何更全面更深入地推进改革开放在我国的全面发展,是关系每一个财政工作人员所必须要面对和深思的课题。笔者作为基层财政工作人员,欲从宪政作用的角度对公共财政改革的特性作一简要描述与分析,以期使大家对公共财政的改革能有更加深入的深思和理解
2、。关键词:宪政;公共财政;特性1001-828X(2011)10-0005-01一、宪政作用下公共财政的产生中国财政改革自1978年起经历了30年的跌宕起伏,在庆祝中国财税改革30年的大会上,高培勇教授通过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将财政改革的历史沿革大致归纳为以下四个既彼此独立又互为关联的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放权让利”激发改革的积极性(1978-1994年),主要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而引起的财政体制相应的转变,最大特点就是“放权”、“让利”,进而激发地方活力,调动企业、个人和地方的积极性。第二阶段:财税体制改革踏上了制度创新之路(1
3、994-1998年),主要是以“分税制”的改革为主要特征,进一步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特别是中央的调控能力,从而形成了财政收入步入持续快速增长轨道,“两个比重”持续下滑的局面得以根本扭转,进而初步搭建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税体制基本框架。第三阶段: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1998-2003年),主要是着眼于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及其机制为主旨的“税费改革”及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先,并由此将财政改革引上了财税体制整体框架的重新构造之路,即最终确立了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模式作为今后财政改革的方向。第四阶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4、2003年至今),主要是对公共财政进一步完善方面进行改革,并致力于将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布局中来框架,“民生财政”的理念也口益凸显。纵观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30年,概括之,实际上就是“两改一建”三件重要大事,即改革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改革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和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事实上也存在着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就是由“非公共性”的财税运转格局及其体制机制不断向“公共性”的财税运转格局及其体制机制靠拢和逼近。无论是“取自家之财办自家之事”还是“取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中国的公共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对
5、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二、个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从宪政作用来讲,财政始于个人财产,在法律作用上表现为国家财政权与个人财政权。国家财政权与个人财产权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个人财产权是国家财政权产生的基础与前提,国家财政权是个人财产权的发展与升华。武汉大学的熊伟教授认为,个人财产权即私有财产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的权利之一。而个人财产权作为整个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必要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国家财政权的雏形,也就是说没有个人财产权的存在也就不会有国家财政权的出现。这一点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也可以得出同样
6、的结论。另外,国家财政权与个人财产权两者又是有着明确的界限,体现在两者的对立性即国家财政权的界限应止于公民的个人财产权。个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对于根源在于经济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两者都是基于公民的个人财产而延伸开来的。18世纪中叶的英国首相老威廉•皮特曾有有句名言,那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深刻揭示了私人财产权的神圣性能够直接对抗国家的强大。在宪政视野下,公共财政理由的实质实际上是个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的互动。孟子曾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可见,财产权的稳定直接关系着社会中每个人的私有财产的
7、拥有与稳定,也直接关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没有了对未来产权的明晰确定,没有了个人财产权的确立稳定,也就不会有国家财产权的稳定,必定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如何真正树立尊重个人财产权的态度,如何从保障个人财产权为起点来重塑国家财政权与个人财产权两者的新型关系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视野。三、宪政作用下公共财政的特征1•公共财政的“公共性”首先,公共财政作为一种公共物品而言,是“公共”的财政,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人民的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这是其基本的首要特征。其次,公共财政要求政府的每一笔收支都必须建立在公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之上,必
8、须建立在公众的公共需求的前提之下,也必须由代表全体人民来决定。也正如高培勇教授所说,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要严格地按照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的口径去加以界定,而不能局限于或立足于满足哪一个阶级、哪一个集团、哪一种所有制性质的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