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匹配摄动系统协方差矩阵的定界估计

非匹配摄动系统协方差矩阵的定界估计

ID:32901344

大小:10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7

非匹配摄动系统协方差矩阵的定界估计_第1页
非匹配摄动系统协方差矩阵的定界估计_第2页
非匹配摄动系统协方差矩阵的定界估计_第3页
非匹配摄动系统协方差矩阵的定界估计_第4页
非匹配摄动系统协方差矩阵的定界估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非匹配摄动系统协方差矩阵的定界估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非匹配摄动系统协方差矩阵的定界估计引 言  在现代火控系统设计时,为了提高对机动目标的毁伤概率及跟踪性能,期望在某一有限的空间动态区域中,弹丸具有等概率分布的特性,或者动目标在该空间区域中出现的概率最大。由此引入了区域目标函数作为其性能指标[1]。如射击门、未来/现在空域窗及电视跟踪视场等等,这些性能指标均是系统稳态状态/输出协方差矩阵的函数。协方差配置控制理论的基本方法是[2]:对于给定的协方差矩阵,设计控制器,使闭环系统的方差特性匹配给定的协方差矩阵,系统因此达到所期望的性能。另一方面,具有行进间射击能力的车载火控系统其模型阶数

2、往往极高,若不作模型简化处理则难以用于工程设计之中。模型简化的准则是[7]寻求指定阶数的低阶简化模型,使之与满阶模型具有基本相同的稳态/动态特性。环形区域极点/协方差等价实现的基本思想是构造指定阶数的降阶模型,使其极点分布所在的环形区域完全覆盖满阶模型的主导极点群,且其稳态状态协方差等于满阶模型的输出协方差。显然,随机系统方差特性的研究,在系统性能指标的确定、控制设计及模型简化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模型的结构摄动是不可避免的,它使得系统稳态状态/输出协方差矩阵随之变化。若由于系统的结构摄动而无法确定其协方差矩阵

3、,则不仅系统的区域目标函数难以界定,而且协方差配置/实现等设计方法就失去了前提条件。文献[3,4]在A阵的不确定性满足匹配及约束条件下,研究了系统协方差矩阵的上下界估计问题,但需求解高阶矩阵方程[3]文献[5]则进一步考虑了噪声矩阵的不确定性,推广了文献[3,4]的结果。本文在系统矩阵和噪声矩阵的不确定性无需匹配约束的条件下,继续研究离散随机系统协方差矩阵的定界问题,结果表明系统协方差的上下界可通过求解两个代数Riccati方程而获得,并说明了该方法在火控系统模型简化中的应用。与文献[3,4,5]相比,本文有关不确定性的刻划更具一般

4、性,且无需求解高阶矩阵方程〔3〕。1 问题的描述  考虑如下含结构摄动的离散随机系统  (1.1)  其中x(k)∈Rnx,w(k)∈Rnu,A,D为适维定常矩阵,w(k)是强度为I的零均值高斯白噪声序列;r(δ)、h(δ)为不确定参数向量,体现了实际系统中的参数摄动;σ是未知量或慢时变量,ΔA(.)、ΔD(.)分别依赖r和h,且分别在RfrRfh上连续,r(.)和h(.)均为Lebesgue可测的,其值域分别属于紧集Πr和Πh:  (1.1)  (1.2)  现对摄动矩阵的乘积作秩一分解。设ΔA(r(σ))的元素,这里的Δaij≥

5、0为确定性量,rij(σ)为不确定性量,设,则  (1.3)秩1之和的表达式为  (1.4)  其中rank(A*i)=1,i=1,2…,fa,fa:≥fr,可推知A*i=dieTi,i=1,2…fa  (1.5)  这里di、ei∈Rnx,均为单一元素的非零向量,其非零元素可取。令  (1.6)显然有Ta=TTa≥0及Wa=WTa≥0。类似地,有  (1.7)rank(D*i)=1  及  D*i=figTi  (1.8)  (1.9)同样有Td=TTd≥0,Wd=WTd≥0成立。令  (1.10)这里λm(.)表示(.)的最大特

6、征值。引理1.1 对于摄动矩阵ΔA(r(σ))∈Πr及ΔD(h(σ))∈Πh,有ΔA(r(σ))ΔAT(r(σ))≤ηaI  (1.11)ΔD(h(σ))ΔDT(h(σ))≤ηdI  (1.12)证明(略)。当A+ΔA(r(σ))渐近稳定时,系统(1.1)的稳态状态协方差矩阵   (1.13) 存在且为如下离散Lyapunov方程的唯一正定解[2]P=(A+ΔA(r(σ)))P(A+ΔA(r(σ)))T+(D+ΔD(h(σ)))(D+ΔD(h(σ)))T  (1.14)  上式表明,系统(1.1)的稳态协方差矩阵P受结构摄动(ΔA(

7、r(σ)),ΔD(h(σ))的影响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于系统(1.1),确定其上界P与下界R,使基于协方差配置/实现的设计方法成为可能。2 协方差矩阵的上下界估计引理2.1 对于给定的正定矩阵Q<I,有[A+ΔA(r(σ))]Q[A+ΔA(r(σ))]T≤AQAT+AQ(I-Q)-1QAT+ηaI(2.1) 证明 令    (2.2)由引理1.1可知 ΔA(r(σ))ΔAT(r(σ))≤ηaI,则    (2.3)由(2.3)式即得(2.1)式。引理2.2 对于系统(1.1)用常数a>0,有[D+ΔD(h(σ))

8、][D+ΔD(h(σ))]T≤(a+1)(a-1DDT+ηaI)  (2.4)证明 令   (2.5)根据引理1.1,可得  0≤S(h(σ))ST(h(σ))   =a-1DDT-DΔDT(h(σ))-ΔD(h(σ))DT+aΔ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