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31781
大小:70.26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2-15
《边疆对外传播中认同构建的个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边疆对外传播中认同构建的个案分析2014年,一位名叫库尔班江?赛买提的新疆人,开启了一场名为《我从新疆来》的对外传播之旅。他用《我从新疆来》架起一座新疆(人)与外部沟通的桥梁。他用时一年,走访20多个城市,记录100位新疆人的故事,出版《我从新疆来》。该书不仅发行了中文版,还发行了维吾尔语版,同时翻译英、法、德、俄、日、阿拉伯、土耳其等语版本,面向全球发行。《我从新疆来》一经面世,反响巨大。2014年22月9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会见库尔班江和书中人物代表。2025年6月,美国前总统卡特邀请库尔班江参加庆祝中美建交36周年的慈善晚宴。同年9月受邀在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
2、等多所北美高校巡回演讲。2016年6月,《我从新疆来》同名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库尔班江采用多种形式推广《我从新疆来》,包括50多次专题报道,50余场专题演讲,以及担任节目嘉宾,参加电视选秀,组织网络问答等。由此将《我从新疆来》打造成一个立体、饱满、生动的对外传播案例一一它讲述和记录普通新疆人的故事,将对外传播的内容原点回归到最基本的“人性”层面;它以认同构建为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对话,整合、组织、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实现最大的对外传播效果。…、边疆对外传播与认同构建对外传播,广义上是指一个国家各种对外交流活动的总和;狭义上是指传播者向外国进行有目的的新闻报道行为。①过去,
3、对外传播强调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体”身份,重视意识形态宣传。近年,随着传播技术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传统“宣传”理念逐渐被“传播”理念取代,强调多元主体的能动性,及各种“软实力”的达成。基于此,笔者曾提出“边疆对外传播”概念,它以“让外界了解边疆,向外界说明边疆”为内涵,以“塑造边疆形象,提升边疆实力”为目标②。这一概念倡导“政治化”与“去政治化”有机结合,既强调边疆问题的政治性和敏感性,又尊重传播实践的专业性和规律性。对策上开放双重话语空间,构建多元对话机制③;操作上遵循“地・中■华■外”传播路径。边疆事件爆发,以“边疆地区政府/组织/公众”为信息传播起点,通过“地方媒体
4、■主流外宣媒体・境外华文媒体■外国主流媒体”等的垂直或水平传播,信息在“地方公众■国内公众■境外华人■海外公众”等不同层面形成垂直或水平流动一一整个过程表现为“一种方向性的复杂传播系统”④。对外传播的最终目的在于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⑤,以此达成各种社会成员之间的双向“认同”。然而,“认同”是个复杂的概念一一它“是一种主观建构,即对诸如一致性、存在感、身份感、意义感、归属感的体认和想象”⑥,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划分和现实关照。国家形象传播的认同构建往往涉及“作为政治宣传机制的意识形态意义”和“作为身份认同的文化心理意义”两种。⑦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身份认同,直接“影响着公众理解
5、和阐释'像化'国家形象的那些根深蒂固的知识立场、情感态度、泛化概念,以及图像和形象等”⑧。边疆特定的地理时空、文化风俗、形象认知,要求其必须从认同构建出发,设计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二、《我从新疆来》中的个体认同分析个体认同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即在明晰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对自己所处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进行接纳和认同。从“认同与传播”的关系来看,个体认同是传播对话的重要基础,而传播本身又是建构个体认同的重要途径。个体认同的演进方式无外乎“外推”(即由己及人,用个体的价值标准去“理解”他人)和“内生”两种,但采取“内生”方式,即通过增加人们之间实际的
6、共同点来促进“人类共主体形态”的形成,是“形成、维护和扩大人类普遍价值的根本途径"⑨。这在库尔班江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库尔班江是新疆和田人,穆斯林,维吾尔族,曾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摄像师,后任自由摄影师,独立策展人。作为一个有着鲜明地域文化差异、民族身份差异、宗教信仰差异、个人成长差异,以及职业经历差异的个体,库尔班江在寻找个体认同中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书中,库尔班江用“混世魔王”形容走出新疆之前的自己。家里突然遭遇“经济危机”和“父亲失踪”,让他很早就承担了赚钱还债、养家糊口的责任。他还赌博、“混社会”、聚众打架。但父亲的回归和摄影师孟晓程的出现“拯救”了他。原来,
7、父亲是被内地好心人收留,且不计回报;孟晓程把他带出新疆,并走向纪录片创作之路。刚“走出去”的库尔班江并没真正“走出来”。他经常对人冷嘲热讽、耍脾气,不让拍关于宗教信仰的东西,一度被批评“不懂事、不包容、没有胸怀、不懂得尊重别人、干不了大事儿……”⑩。后来,他对自己又过于严苛,事事都要做到最好,容不得别人说半句新疆或者维吾尔族的不好。但是,随着社会交往加深,他开始抛开地域和民族偏见,重新审视自己。在四川地震灾区,他感激当地老乡帮他解决“吃饭难”问题。一位老太太拿出最好的腊肠给他吃,他抛开穆斯林的风俗,夹起腊肠,趁人不察偷偷扔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