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08081
大小:55.3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4
《在成长中追求幸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师成长与教师幸福之“在成长中追求幸福”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每一个人都渴望获得幸福,我想这是大家都容易接受和认同的一个观点。恩格斯就曾经说:“每一个人的意识或感觉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原则,它们是颠扑不破的原则,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须加以证明的……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幸福对人意味着什么呢?在亚里斯多德那里,幸福对于人具有终极性的目的,自足性的品性,动力性的功用。目的的终极性如何理解呢?你现在问一下自己,你需要什么?可能我们会说,我们需要爱情,我们需要房子,我们需要汽车,我们需要金钱……然后再问,你需要这些东西,目的是什么?找来找去,我们找到的最终的目的和归宿就是我想要幸福,有了这些东西
2、我可能更幸福。所以,其他的东西都是手段,只有幸福才是目的,这就是终极性。幸福的自足性就是说有了幸福之后,实际上我们就不需要其他的东西了,幸福可以使人自我满足、充实和宁静,而没有幸福,我们就总会感到缺失和不满足。幸福的动力性意味着为了幸福,我们可以付出心血和劳动,追求幸福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朝着某个方向去努力。教师生活的目标是什么?我想,也应该是幸福。这是一个道德的目标。这里试从成长的角度讨论教师幸福生活的可能和实现。一、在成长中追求幸福曾经到一所学校和老师们讨论教师的幸福,有一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学校怎么给教师带来幸福?”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拓展和延伸,比如“社会怎么给教师带来幸福?”…
3、…相信大多数老师都会存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社会和学校有责任有义务为教师的幸福生活创造条件,比如建设宽松包容的社会制度和校园文化,提供满足体面生活的工资福利待遇,创造和搭建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的舞台和机会,人与人之间能袒露心扉、真心面对等等。但幸福终究是个人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体验。因此,无论社会也好,学校也罢,所有的努力都只能是创造更容易感受和体验幸福的环境,幸福终究需要教师自己感受、体验和创造,也就是说,幸福需要通过自己才能实现——“一切全靠我们自己”。想一想,热恋中男女主人公的信誓旦旦“我能给你带来幸福生活”也只是一种美丽的谎言。幸福的根子在自己身上,幸福需要能力。这种能力就我们看来
4、,大致包括认识和理解幸福的能力,感受和体验幸福的能力,创造和实现幸福的能力。就教师而言,一方面,需要帮助学生获得认识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使命和责任;另一方面,教师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幸福能力,以此实现和享受幸福。我们认为,这两者都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它们具有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曾经有一位老师说我讨论教师的幸福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请他说一说自己面对的学生实际情况。这位老师说了自己遇到一件事。这是一位教政治课的老师,又一次,正当他旁征博引、神采飞扬地陶醉在课堂教学中的时候,他突然听到了一个学生的声音“我看你懂得还卵多呢”。老
5、师的教学被打断,而且和“卵”字连在一起。他感到自己被侮辱,课堂上就不欢而散,下来以后,后来和这个学生的关系越来越僵,彼此越看越不顺眼。“你说,整天教着这样的学生,还能有什么幸福?”这位老师这样问我。真的不能幸福吗?我问他:“‘卵’字在你们那里有没有特殊的意思?”他说:“我们那里的口头禅常常用到这个字。”我说:“口头禅里的东西,很多时候是无实际意义的。你先选择把‘卵’字去掉,你看学生要说什么。”这位老师老老实实:“学生说‘你懂的东西多’。”“是啊,学生这里的‘卵多’可能的意思是‘真多’、‘好多’。如果确实是侮辱,你生气情有可原,可是明明人家在称赞你,赞美你?你想,学生被你批评和责骂怎么能不感到委
6、屈和厌恨?这节课以后,彼此间越看越不顺眼也就在所难免了。”这位老师有一种追悔的神情:“陈老师,我当时怎么就没有想到呢?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觉得有两个原则需要我们注意:首先是如果没有了解和理解学生,就不要对学生采取行动,‘慢慢教,理解啊’。其次当老师的,总还是应该从善意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学生的言行。如果我来处理,我可能不会急于行动,而是先用眼睛注视这个学生一会,一方面是促进他反思自己的表达是否合适,另一方面是为自己理解学生的真实用意,并思考后一步行动赢得时间。如果学生能够自己起来修正自己的表达方式,当然很好;如果学生自己没有意识到,我就可能这样引导学生‘某学生,你刚才的话
7、是在表扬老师,还是在骂老师?’‘你在表扬老师。我怎么听着这么不舒服啊?你想一想,你要怎么说才不会让老师误会?’然后你就可以真诚地感谢学生对你的鼓励和赞美了。你教的是政治课,还可以就此讨论如何使用文明的语言,文雅的语言。甚至可以利用你曾经准备发火的故事讨论,怎么制怒,如何更好地理解别人,让自身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力量。”这里,各位读者可以想一想,如果你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后一种方法,这次教学“遭遇”将给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