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探源韩廷杰

阿赖耶识探源韩廷杰

ID:32578035

大小:63.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2

阿赖耶识探源韩廷杰_第1页
阿赖耶识探源韩廷杰_第2页
阿赖耶识探源韩廷杰_第3页
阿赖耶识探源韩廷杰_第4页
阿赖耶识探源韩廷杰_第5页
资源描述:

《阿赖耶识探源韩廷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阿赖耶识探源 韩廷杰  一、原始佛教的阿赖耶思想 唯识学创始人之一无著造《摄大乘论》,称《阿含经》中已经有阿赖耶识之名,即爱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但于现存汉译《阿含经》找不到这几句话,我们能因此否定它吗?不能。因为梵本佛典往往有不同版本,汉译《阿含经》依据的梵文底本已佚,此类问题已无从考查。汉译《阿含经》是全文翻译,还是节译?亦无从考查。   我们完全相信无著所说是事实。为什么呢?因为无著是公元四、五世纪的古印度人,此时正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激烈斗争时期,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说,大乘佛教徒和小乘佛教徒不同饮一井水,可见双方的对立情绪

2、是非常严重的。小乘佛教攻击大乘佛教“非佛说”。大乘佛教徒为了论证自己是佛说,把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空”和唯识学派之“有”,都探源到《阿含经》,因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都承认《阿含经》是佛说。无著时期梵本《阿含经》仍存,如果无著胆敢造此谣言,小乘佛教徒很快就会戳穿他,我们至今没有发现小乘佛教徒对此问题的反驳。由此断定,无著所说是事实。近读叶均翻译的《清净道论》,第十六章提到阿赖耶之名:“或以阿赖耶、喜阿赖耶、破阿赖耶、破阿赖耶之方便,而说为四。”(叶均汉译本第464页)叶均于第一个阿赖耶之后加注“执著”,并于书后《汉巴名词索引》中注明阿赖耶的巴利文原文

3、是aLaya,这个词的梵文和巴利文是一样的,都是aLaya。这个词本身并无“执著”之意,“执著”的梵文是sanga,巴利文与梵文同。可见叶均采用的是远离本文的意译,就像把观自在翻译成观世音一样。严格来讲,注为“执著”欠妥,应当译为“我执”,因为有情众生的第七识末那识总是妄执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本段引文的第一个阿赖耶是我执,是造成有情众生痛苦的根源,所以第一个阿赖耶相当于四圣谛的第一圣谛“苦谛”。以下的“喜阿赖耶”即“爱我”,相当于四圣谛的第二圣谛“集谛”,即造成痛苦的原因是因为“爱我”而产生的贪欲。再往后的“破阿赖耶”,即破除我执以达涅槃,相当

4、于四圣谛的第三圣谛“灭谛”。再往后的“破阿赖耶之方便”,即破除我执的权巧方便法门,具体来讲就是八正道,相当于四圣谛的第四圣谛“道谛”。本段引文的“而说为四”,正好说明佛教的基本原理“四圣谛”。《清净道论》的作者佛音,所处的时代是公元五世纪,与无著同时或稍后,《清净道论》与无著的《摄大乘论》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基本一致。对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仔细分析,已有阿赖耶识的萌芽。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支,这十二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可以概括为两重因果:由无明、行二支作为过去世的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则成为现在世的果。由爱、取、有三支作为现在世的因,生、

5、老死则成未来世的果。总称为“三世两重因果”。任何一个生命体,在没有获得解脱以前,都要按照这种因果律在三世、六道中生死流转,直至涅槃方休。可见十二因缘是轮回理论。                                    在十二因缘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支“识”和第四支“名色”。名里也有识,和第三支“识”是什么关系,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呢?二者肯定有区别,如果没有区别,就重复了。小乘佛教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大乘有宗即唯识学派认为:第三支的“识”是第八阿赖耶识;第四支“名”所含的“识”是前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长阿含经

6、》卷10《大缘方便经》对识和名色的关系讲得很清楚:“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识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此缘,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我所说者,义在于此。”(《大正藏》卷1,第61页)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胎儿的形成,必须有识入母胎,一般称为入胎识。这入胎识

7、是指什么呢?根据大乘有宗的观点,这入胎识就是十二因缘的第三支“识”,也就是大乘有宗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为什么说入胎识就是第八识呢?大乘有宗认为:一切有情众生,从死到生的阶段称为中有,又称为中阴,在此阶段只有第八识阿赖耶识存在。正如《八识规矩颂》所说:“去后来先作主公”。“去”就是死,“来”就是生。在中有存在的第八阿赖耶识待转生时,即进入另一个躯体,胎儿形成后就具备了名色,“色”是肉体,“名”是精神现象。十二因缘的“缘行有识”,用唯识观点来解释,就是由现行产生种子,存在于阿赖耶识当中。 二、部派佛教中的阿赖耶思想 阿赖耶识还可以追溯到部派佛教犊子部的补

8、特伽罗、上座部的有分识、大众部的细意识。原始佛教不承认起主宰作用的“我”(灵魂),这是佛教区别于外道的一个主要特征。佛教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