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549262
大小:68.8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1
《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江苏省赣榆县实验中学彭冬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致力于受教育对象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新的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蕴丰富,知识层面复杂,既具体生动、血肉饱盈,又思想深厚、风光蕴藉。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
2、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亟需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自觉摒弃以分数应试为目标的陈腐教育模式,积极开创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初浅的探索。一、 更新观念,创设创新氛围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
3、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
4、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二、课堂教学的创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型的创新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将启发式和讨论式写进全教会的《决定》之中,这是第一次。这里的"讨论式"和"启发式"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课型。因为每一节课,教师都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其中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在这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某种比较固定的课堂教学形式,这便是一种基本的课型。所以课型的创新包含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
6、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先脱"贫"致"富",按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掌握好之后来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有
7、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2、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雨露和沃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萌发创造动机,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圣人"形象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妨碍了学生与教师间平等交流,不
8、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传统的课堂的组织形式是较死板的。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也曾作过尝试。我执教《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 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形成了三种意见:①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②认为曹操应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