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437176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5-13
《语文(心得)之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论文之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江泽民总书记也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为其打好基础。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之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创新呢?我们学校的创造教育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现在进行的第四轮创造教育实验--“以激发”创造性
2、“为学科教学特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研究”,使研究更加深入,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新方面探索了一些基本途径: 一、更新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授知
3、的同时,注重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并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即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
4、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型的创新。 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将启发式和讨论式写进全教会的《决定》之中,这是第一次。这里的“讨论式”和“启发式”既是一
5、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课型。因为每一节课,教师都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其中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在这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某种比较固定的课堂教学形式,这便是一种基本的课型。所以课型的创新包含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
6、师评”四个环节。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先脱“贫”致“富”,按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掌握好之后来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 2、找准切入点,创新设计。 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点、训练点、教育点、激发点和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
7、创造教育潜在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杨泽平老师执教古诗《鹿柴》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时,启发学生想象:走进柴扉后见到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就是本节课的切入点)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付诸笔端:“待到人回柴扉开,绿叶红花宽院窄,赤橙黄绿青蓝紫,百花齐放竞开来。”“未尽柴扉先闻香,满园鲜花汇花洋,小树正长嫩绿叶,蜂蝶飞舞捉迷藏。”这是从学生的即兴创作中选取的两首诗,既押韵,又充满了丰富独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我们认为,这些诗作就是学生的创新,这是与教师
8、找准了切入点,创新设计密不可分的。 3、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的组织形式是较死板的。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我们也曾作过尝试。杨泽平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