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546505
大小:68.3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11
《全册备课单元备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S版第十二册全册备课一、教材简析 从编者编排的角度看:前三个单元共13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6篇,略读课文7篇。纵观整册,有心的老师早已发现,本册书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略读课文多过精读课文。这是一大改变。 在教材呈现方式上的继承和发展。如第二组《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妤的《除夕》片段,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在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中,学生已初步接触了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文章和不同作家写的同题文章,但是那时的对比是一篇篇课文,而到了六年级下册的对比阅读,是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的,一课的容量更大,对比的角
2、度更多、更细。从形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 从学习的内容看:前三个单元的13篇课文,其中《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桃花心木》是台湾林清玄的作品,赵丽宏《顶碗少年》,丰子恺《手指》,老舍《北京的春节》;名人云集,佳作连篇。第三组深深的怀念则是经典之作,实在是值得一读再读。单说文言文。五下和六上教材中已安排文言文,而第一单元的《文言文两则》巩固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为初中学习篇幅更长的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这是是在学习内容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从方法习得的角度看:第一组: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
3、章蕴含的道理;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尝试在习作中运用;第二组: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会运用介绍性的语言,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介绍;在表达上学会详略得当;第三组: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细看,三组都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关注文本语言特色,写作特色,表达上的特色。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能以较快速度默读,并在读后有所收获。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课型特点,精读课文,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揭示规律,然后把学到的方法和规律迁移到略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目标定
4、位 本学期里,阅读教学总的目标是: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因此,在本册的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 1、要指导感情朗读、加强有效默读。(朗读、默读能力的提高) 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因为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在课后练习的第一题中提出。本册的默读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并且,在默读后还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把握主
5、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提升概括能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很难,老师们都深有体会。但这一目标又是不得不完成,学生不得不具备的能力,所以老师们必须得落实。教学本册教材,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指导学生利用文前导语、题眼、课后问题、抓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等方法把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这一教学目标,与浙教版(老教材)其实都是一样的。 3、要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
6、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要思考分析,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方法) 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我们来看: ★①人生感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②民风民俗——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③深深地怀念——表达的顺序 ★④外国名篇名著——学习浏览和概括 ★⑤科学精神——了解论说文 ★⑥难忘小学生活——学习策划 ★⑦古诗词北宋——积累文化 ★⑧综合复习——方法引导 本学期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安排在第一组。第二个是“文章的详写和略写”,安排在第二组。还有一个是“文章的
7、叙述顺序”,安排在第三组。 5、要重视语言积累,鼓励灵活运用(积累运用) 关于积累运用,除了课文中提出的背诵抄写等形式以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教学生将语言材料进行归类整理,方便运用。三、教学建议 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时提出如下建议: (一)品味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
8、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