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审题作文审题训练

难审题作文审题训练

ID:32521380

大小:26.2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10

上传者:U-10915
难审题作文审题训练_第1页
难审题作文审题训练_第2页
难审题作文审题训练_第3页
难审题作文审题训练_第4页
难审题作文审题训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难审题作文审题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难审题作文审题训练(教师版)     一、先朗读《考场应试作文多得分要诀》  先审题,弄清概念不存疑;  定体裁,是记是议分得开;  选记叙,有人有事镜头聚;  选议论,大小观点一层层。      二、理解审题的意义  高考作文题有适当的限制性。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就是在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矛盾中寻求一个平衡。三是让人“猜不着”,有反猜题、押题的功能。  所以,学会审题,选择好恰当的内容,写作不走题尤为关键。  有的题目一看就理解,有的题目一定要咀嚼含义,以保证自己不走题。  三、难审题几种状况  1、题目比较抽象难懂  行走在消逝中(2007浙江)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2007山东)  回到原点( 2011广东卷)  请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2008浙江卷)  2、题目含有不太熟悉的比喻、象征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2007高考江西卷作文)  提篮春光看看妈妈(2007安徽)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2009北京)一叶落知天下秋?( 2005浙江)  3、题目出现不太熟悉的生活  品味时尚( 2009江苏卷)  角色转换之间( 2010浙江卷)  弯道超越 ( 2009安徽卷)4、题目含有多重并列或辩证关系  人与路(江苏卷)  传承与创新 ( 2011湖北卷)  不轻易说不( 2008广东卷)  有什么不可以?(陈庆德拟)  5、独字题目  早( 2010湖南卷)  门(既往高考题)  墙(既往高考题)      四、难审题作文审题策略讨论:应对难审的题目我们该怎么去啃骨头?  1、仔细咀嚼关键词,体味其中的含义,让抽象的具体化   2、整体把握题目,理解重点所在  3、有些词难理解的,可以换个意思类同的词语帮助理解;有些题目晦涩,可以换个通俗的题目,帮助自己入题  4、有比喻象征的,理清比喻、象征的指向  5、遇到不太熟悉的生活,可以从看过的、听过的启发自己,再仔细体味,切入自己的感受     6、遇到词语间有关系的,或者遇到题目暗含关系的,要细致辨别关系,在自己的文章里要把关系亮透  7、遇到独词题目,可以在词语前或者词语后,添加成分,帮助自己构思  8、可以选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一个角度或者多个角度构思自己的文章  9、围绕题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初步构思布局  10、首选一事到底的写法,其次选散文的写法,最后选议论文写法      五、抽象题审题示范与练习  (一)抽象题审题示范:行走在消逝中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1)如何理解关键词“行走”与“消逝”?  “行走” ,既可以指生命的姿态,也可以指精神的成长,既指向个体,也指向人类社会。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在人生行走中,你有哪些深切的体验呢?整个人类文明也是在不断的行走中,你又有哪些独到的发现呢?从命题材料所引述的“玛雅文化”和“丝绸之路”,提示我们感受文明气息的演进与历史文化的变迁。  “消逝” ,就是消失、变迁。  从提供的材料整体来看,这个命题至少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生命的姿态:要积极行动起来,不要坐而论道,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行走”,生命才有意义,才能体现出人的价值;二是要认识自己的处境,不论环境多么险恶,都要永葆自己的进取之心,都要永远向前。生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行走在消逝中与行走在新生中一样的悲壮。而行走在消逝中,更需要生命的勇气、生命的智慧和生命的信念。   “消逝”中怎样行走?行走又怎能在消逝中?实则蕴含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在人生短暂而曲折的历程中,有一些东西必然要随之消逝,但消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从消逝处行走,不能从消逝处汲取有用的养分,从而去创造奇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整个人生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消逝,不断行走的过程。一些东西会渐渐远去,一些东西会渐渐靠近,这是一个充满辩证的关系。  (2)确定写作方向一  这个题的特征是什么?(带有文化性和哲理性。)  可以写哪些材料?  (一次旅游经历;家乡的变迁;自己的成长过程;怀念的生活;环境的改变等等。)  (3)确定写作方向二  这个题和哪个题有点相近,哪个题的作文可以用来嫁接?  (经历家乡的变迁)(消失与新生)(成长的感悟)  材料怎么切合中心?  (先定位本文的“行走”与“消逝”;每个块状都要挂靠中心)  (4)开头和结尾  开头:家乡在变。我常常把家乡幻化成一个巨人,行走在太虚之中,时光的隧道,推演着她的改变,我又常常将自己幻化为这位太虚之人,行走在家乡的消逝与新生之中。那一片片,一幕幕……  结尾:家乡在行走,家乡在改变,她常常让我有某种欣慰,又常常让我有某种感伤,那些新生了的,那些消逝了的……  总结审题思维步骤:  确定关键词,并理解含义  把握整体写作中心  清楚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形成块状和开头结尾的基本构思  (二)抽象题自我审题练习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2007山东)  回到原点( 2011广东卷)  请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2008浙江卷)  审题提示:  1、关键词?如何理解?  2、整体写作中心?  3、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4、块状和开头结尾?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2007山东)  (1、风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剥脱消失)  (2、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没有淡化消失)  (3、刻骨铭心的一段往事;多件事不能单项重复)   (4、倒叙手法)  “回到原点”( 2011广东卷)  (1、原点,就是始点,可以指人性,可以指事情)  (2、是个动态过程;可以是赞扬,也可以是否定)  (3、某个经过一番折腾,又回到事物的当初)  (4、先要界定原点的含义和本文的定位)  请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2008浙江卷)  (1、“触摸”和“感受”意思类同,都是经历与感受)  (2、生活感受)  (3、带有农村生活或者城市生活特征的人和事情)  (4、开头总结概括领起下文,结尾呼应开头,点题)  六、比喻象征题审题示范和练习  (一)比喻象征题审题示范: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2007高考江西卷作文)  有比喻象征的,理清比喻、象征的指向:  1、关键词喻体“一泓清泉”有怎样的特点?  2、题目的整体寄寓着怎样的含义?  3、整体写作中心?  4、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5、块状和开头结尾?  (1、清澈、清凉、静寂、光洁、舒心)  (2、美妙而舒心)  (3、语文带给我的美妙感受)  (4、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悟)  (5、朗读的快乐,美文的赏析,作文的激情)  总结审题思维步骤:  理解关键词喻体的质性  理解题目整体寄寓的含义  把握整体写作中心  清楚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形成块状和开头结尾的基本构思     范文: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语文,她如我心中的一泓清泉,清澈见底幽雅宁静,却又不时泛起一层层涟漪,惹得我心潮澎湃。  (开头,简洁明了,直奔主题。陈庆德评)      语文,是心灵的天堂。      语文,文字的组合,透万情千种。(陈庆德加)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用一句话,描写出满足于归隐后自耕自食的悠然情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仿佛眼前见到盎然春意,“日月这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了其里”体现出曹操博大胸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出诗人满怀的相思愁绪。语文,用一神来之笔,画出世间万物,画出诗人心中缕缕思绪,在一泓清泉中若点若圈,使我心雨飘飞。      语文,文字的组合,现千景百境。(陈庆德加)“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西楚霸王项羽,他哀歌一曲,泣下数行,上演了虎账别姬的千古悲剧,在汉军的穷追猛赶的滚滚声浪中自饮乌江,只因未把握时机,纵虎为患,使他自毁前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遭贬,壮志未酬,心有不甘而吟;陈涉虽地位低下,苦难深重,却呼出“王侯将相宁种乎?”;屈原因遭奸人陷害,使其忧愁悲思而抒《离骚》……      语文,清澈明净,一泓精神秋水。 (陈庆德加)语文,用美妙圆润的歌声鸣出世间不平之音,唱出世人壮志满怀,使一泓清泉泛泛作响,使我思绪翻飞。“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道出了人生泛静的选择;“安得广厦千万间,在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超越自身的苦难,为天下百姓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写出一个政治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一代伟人对历史的绝唱,语文,用横溢的才情吟诵着壮志情怀,在心中的一泓清泉中用诗化之墨泼洒出跳动的文字。      语文,记载着邈远的历史,激荡着人们深邃的遐思。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装满了诗怀画意,侠骨柔情,却在心中永不停歇地流淌。     (本文属于抒情散文,抒发对语文的感受,比“一泓清泉”的美秀。引用得比较多,也贴切。这些我们同学完全也能够做到。本文可以得高分,但不能得满分。陈庆德评。)      (二)比喻象征题审题自我练习   提篮春光看看妈妈(2007安徽)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2009北京)  一叶落知天下秋( 2005浙江)  审题提示:  1、理解关键词喻体的质性  2、理解题目整体寄寓的含义  3、把握整体写作中心  4、清楚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5、形成块状和开头结尾的基本构思  提篮春光看看妈妈(2007安徽)  (“提篮春光”是限制语,“看妈妈”是关键词;“春光”是比喻,“妈妈”可实可虚,虚指就是比喻。   “春光”指美好的事物,是无形的而又可感的、令人愉悦的东西。可以是自己取得阶段性成就后,比如拿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找到工作争得了第一个月的薪水,或者通过打工获得了自己上学的费用,或者自己带着对象回家过年等等。   “看妈妈”,是文章的重点内容,其实“看妈妈”里面也暗含着某种特定的情境,就是儿子或者女儿和妈妈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天天呆一起,或者隔三差五地能经常见面的,难合情境。如果全文就是由母亲的事迹和母爱构成,那么文章的中心就偏移了,那就无异于题目换成了“我和妈妈”,本文“看”的过程应当是中心,妈妈的事迹应当穿插在“看”前和“看”中,在这之间使用片段来回穿插。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2009北京)  审题提示:  1、理解关键词喻体的质性  2、理解题目整体寄寓的含义  3、把握整体写作中心  4、清楚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5、形成块状和开头结尾的基本构思  (1、隐形的翅膀比喻自己的某种技能、品质、心理、信念)  (2、我的某种特质,让我跨越时空,展现美好的境界)  (3、以翅膀的寓意自我展示)  (4、坚强: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 也不闪泪光。希望: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梦想和信心: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勇敢:我终于翱翔 用心凝望不害怕 哪里会有风 就飞多远吧)  (5、开头交代自己的翅膀,再选择三块展示,注意三块之间的内部联系)  一叶落知天下秋?( 2005浙江)  审题提示:  1、理解关键词喻体的质性  2、理解题目整体寄寓的含义  3、把握整体写作中心  4、清楚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5、形成块状和开头结尾的基本构思  (1、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2、但题目是问句,答案有两种,有的是,有的未必是;这就强调思维的辩证性,选一种答案的,就走题。)  (3、讨论这个话题,辨证地认识)  (4、只能写议论文,合理地认识世界,需要亲视、亲为,不可轻信、盲从)  (5、开门见山,辨证论述,联系实际)   七、出现不太熟悉的生活审题示范与练习  (一)出现不太熟悉的生活审题示范  品味时尚( 2009江苏卷)  遇到不太熟悉的生活,可以从看过的、听过的启发自己,再仔细体味,切入自己的感受:  1、咀嚼关键词,了解生活现象指向,可以从自己看过、听过的积极介入  2、题目的整体有怎样的含义?  3、整体写作中心?  4、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5、块状和开头结尾?  (1、品味,就是感受和评说;时尚,就是时髦,一部分人走在前列的生活状态)  (2、时尚生活带给我们的感受和思考)  (3、对时尚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4、时尚的生活加感受和评述)  (5、选择不同方向的时尚)  (二)出现不太熟悉的生活审题自我练习  角色转换之间( 2010浙江卷)弯道超越 ( 2009安徽卷)  角色转换之间( 2010浙江卷)1、咀嚼关键词,了解生活现象指向,可以从自己看过、听过的积极介入  2、题目的整体有怎样的含义?  3、整体写作中心?  4、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5、块状和开头结尾?  (1、“角色转换”从一种角色转换为另一种角色)  (2、角色转换需要有心、知、能、力的预备)  (3、重点在转换之间的事,而非转换本身)  (4、由做学生到做老师;做学生到做打工者;做工到当老板等等)  (5、围绕“之间”选择心理、身体、知识、技能的准备与表现)  弯道超越 ( 2009安徽卷)  1、咀嚼关键词,了解生活现象指向,可以从自己看过、听过的积极介入  2、题目的整体有怎样的含义?  3、整体写作中心?  4、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5、块状和开头结尾?  (1、“弯道超越”本来是赛车手运用的一项技能;“弯道”可以比喻特殊的时间地方或经历)  (2、要学会在关键的地方超越自己的对手)  (3、面对强劲的对手或者竞争,只有找准关键,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4、学校学习、社会生活、比赛竞争)  (5、先要定位“弯道”的含义)  八、含多重并列或辩证关系审题示范与练习  (一)含多重并列或辩证关系审题示范  人与路(江苏卷)  遇到词语间有关系的,或者遇到题目暗含关系的,要细致辨别关系,在自己的文章里要把关系亮透:  1、咀嚼关键词,理解内部关系和指向  2、题目的整体有怎样的含义?  3、整体写作中心?  4、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5、块状和开头结尾?  (1、路,含比喻;人与路形成特定的关系)  (2、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路;不同的路造就不同的人生)  (3、揭示人与路的辨证关系)  (4、典型的人,与典型的人生)  (5、可以是一个人的故事,也可以是多个人的故事放在一起对比)  (二)含多重并列或辩证关系审题自我练习  传承与创新 ( 2011湖北卷)  不轻易说不( 2008广东卷)  有什么不可以?(陈拟题)  传承与创新 ( 2011湖北卷)  1、咀嚼关键词,理解内部关系和指向  2、题目的整体有怎样的含义?  3、整体写作中心?  4、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5、块状和开头结尾?  (1、传承,是继承的意思;创新,是发展创造的意思;传承与创新具有辨证的关系)  (2、创新需要传承的基础;传承需要创新的发展)  (3、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4、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5、以理清关系为块状)  不轻易说不( 2008广东卷)  1、咀嚼关键词,理解内部关系和指向  2、题目的整体有怎样的含义?  3、整体写作中心?  4、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5、块状和开头结尾?   (1、“不”即否定,不答应;不轻易说,是指有思考、有鉴别、有容忍、有辨证)  (2、正确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和要求,不轻易否认)  (3、不轻易否定别人的意见,或者拒绝别人的要求)  (4、文题比较适合写议论文)  (5、不要在简单的问题上做论证,“比如别人叫你犯罪,你也不轻易说不吗?”)  有什么不可以?(陈拟题)  1、咀嚼关键词,理解内部关系和指向  2、题目的整体有怎样的含义?  3、整体写作中心?  4、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5、块状和开头结尾?  (1、“有什么不可以?”分清是设问还是反问,是反问,就要辨证地去做事)  (2、只要是对的,就要坚持,不必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3、辨证地对待人事,不必受世俗的影响)  (4、所选事情要受到父母、世俗、权威的反对)  (5、三个块状要有代表性,忌讳单项重复)  九、独字题目审题示范与练习      (一)独字题目审题示范  早( 2010湖南卷)  遇到独词题目,可以在词语前或者词语后,添加成分,帮助自己构思:  1、咀嚼关键词,添加成分,帮助自己构思  2、题目的整体有怎样的含义?  3、整体写作中心?  4、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5、块状和开头结尾?  (1、添加为“早早地对婴幼儿进行知识教育多是拔苗助长”等等)  (2、题目的含义未确定,主要看自己怎么选择素材)  (3、全文不能脱离“早”的范围)  (4、跟“早”有关的材料)  (5、开头引领全文,结尾需呼应深化,全文需要围绕一个中心)  (二)独字题目审题自我练习  门(既往高考题)  墙(既往高考题)  门(既往高考题)  晒  1、咀嚼关键词,添加成分,帮助自己构思  2、题目的整体有怎样的含义?   3、整体写作中心?  4、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5、块状和开头结尾?  (1、了解门的意义和作用,还有门的比喻义;敞开心里交流之门;开启诚信之门等等)  (2、题目的含义未确定,主要看自己怎么选择素材)  (3、全文不能脱离“门”的范围)  (4、跟“门”有关的材料)  (5、开头引领全文,结尾需呼应深化,全文需要围绕一个中心)  墙(既往高考题)  1、咀嚼关键词,添加成分,帮助自己构思  2、题目的整体有怎样的含义?  3、整体写作中心?  4、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5、块状和开头结尾?  十、选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一个或多个角度构思自己的文章  1、从“是什么”的角度构思  举例  以“墙”为题从“是什么”的角度构思  缺失诚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之墙  缺失信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之墙  缺失忠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之墙  2、从“为什么”的角度构思      举例  以“墙”为题从为什么的角度构思推倒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之墙,就可以多一点沟通理解  推倒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之墙,就可以多一点信任爱护  推倒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之墙,就可以多一点正气忠义  3、从“怎么做”的角度构思      举例  以“墙”为题从“怎么做”的角度构思  平等待人,才能推倒人与人之间的不恭之墙  真诚待人,才能推倒人与人之间的戒备之墙  热心待人,才能推倒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之墙  4、选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个角度构思      举例  以“墙”为题三个角度构思  人与人之间相处有一道隔膜的墙  有了这道隔膜的墙就不能真诚待人   有了这道隔膜的墙就会充满疑心猜忌  有了这道隔膜的墙就难构建和谐社会  推倒这道隔膜的墙需要真诚、互信、无私  十一、总结与作业  难审题题目  审题总结  1、咀嚼关键词……  2、题目的整体有怎样的含义?  3、整体写作中心?  4、哪些材料可以入题?  5、块状和开头结尾?  感悟和演练  1、请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回看自己写过的作文  2、请自我修改或重新完善自己的二稿作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