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审题训练

中考作文审题训练

ID:11391785

大小:6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1

上传者:U-4187
中考作文审题训练_第1页
中考作文审题训练_第2页
中考作文审题训练_第3页
中考作文审题训练_第4页
中考作文审题训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作文审题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中考作文审题训练(一)做到三审审题是考场作文的序幕,是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重要的一环。审题就是仔细审读题目,了解写作要求,弄清写作禁忌,捕捉相关信息。审题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审读题目审读作文题目是为了定体裁,明范围,找重点。面对作文题目,应该这样去审读:1.看文题的类型--是命题、半命题,还是自由拟题;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2.看文题的内容--是叙事,还是写人;是议论,还是抒情;是写学校,还是写家庭......3.看文题的关键词--或是时间,或是空间,或是对象,或是重点,或是主题......4.看文题的表达--是平实,还是生动;是直露,还是含蓄;是简单,还是复杂。二、审读"要求"中考作文题目下面往往有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也是作文时必须注意的条条框框。它们主要包括--1.提示与解说。如2006年江苏无锡卷,文题为"门其实开着",下面有这样的提示:"'门'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门;也可以是想象中的门,如心灵的门、父母亲感情的门、文学殿堂的门......"这段提示,为审定题目、写好全文指明了方向。2.交代与警示。一般包括:书写要求、字数限定、文体类别、写作禁忌等等。这些要求,必须遵从,不能我行我素。如2006年江苏常州卷一一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题下要求为: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5行);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55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一一共五条"要求",不得违反,若掉以轻心,都会因违规而扣分。三、审读"导语"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特别是话题作文题,文题之前多有一段导语,这些导语,或激发想象,或启迪思维,或优美精粹,或含蓄深刻,能撩拨学生的写作激情。可别小觑这些导语,它们也是作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生理应对此引起重视。1.看"导语"是否暗示了选材范围。如江苏南通2006年卷中的"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甚至于一滴雨水、一缕春风、一行文字、一幅画面等,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它其实为"怦然心动的感觉"这一话题指明了选材范围。2.看"导语"是否点示了立意角度。如浙江金华2006年卷--"跨入青春的门槛,追求远大的理想,走进美丽的家园,享受爱心的阳光,触摸科学与时尚......生活是多么精彩!"导语实则点明了"精彩"的内涵--美丽、奋发、健康等,为考生指明了立意的方向。3.看"导语"是否透露了构思方法。如2006年山东淄博卷中的"寄托哀思""洋溢欢乐",湖北随州卷中关于"幸福"的解说,都透露出了构思的信息,值得考生注意。[实战演练]1、周围的人和事,不同的人由于认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心情不同,有的人不能理解,有时候不能理解;但有的人能理解,有时候能理解。请以"我能理解"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10   [提示]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看问题的角度,一是看问题的态度。应该仔细揣摩题干中的提示,为什么有的人能理解,有的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时候能够理解,有时候不能理解?想一想其中的原因,进而从"角度"和"态度"入手,使文章写出新意和深意。  2、向往  [提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向往,既然是向往,就应该展开自己的想像,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憧憬,自己想要到达的境界写出来;同时,向往不是空虚的幻想,它浪漫又现实,既产生魅力,又产生动力,所以在写作时,也要注意将两者结合起来。  3、在路上。要求:亲身见闻。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提示]请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写"亲身见闻",而每天在路上的见闻,也许你会觉得平凡而又千篇一律,那就需要考验我们观察生活的眼光了,可以试着换一下观察的角度,那么,你会发现,"在路上"会有很多新鲜而有意义的人和事呢。  4、唱响今天  [提示]①唱响今天,是强者在面对艰难挫折与不幸时所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乐观向上珍视生命每分每秒的豁达、开朗的进取之心。  ②唱响今天,是直面生活,把握机遇的基石,要将生命的最强音,唱响在今天。  ③伟人之所以成功,在于经历磨难时,没有怨天尤人,而牢牢把握今天、奋斗今天、唱响今天,创造辉煌。  5、点亮感恩的心  [提示]①感恩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  ②感恩使你多些宽厚、多些友善、多些快乐,使你有积极的人生观,感恩会善待自己,也快乐自己。  ③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挫折与不幸。  6、发现精彩  [提示]①什么是"精彩"?学业有成是精彩,竞赛夺冠是精彩;取得长足进步是精彩,克服困难也是精彩;巨大的收益是精彩,微小的提高也是精彩。  ②现实生活中精彩无处不在,关键在你如何去观察生活,如何去发现精彩。发现别人的精彩时,虚心学习,不断进取;发现自己的精彩时,充满信心,继续前进。  7、欣赏  [提示]"欣赏"就是喜欢美好的事物、享受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既可以是自然界的怡人景致,又可以是人世间的优秀品质。"欣赏"的对象既可以是他人他物,又可以是"自我"。如可以写"欣赏美丽的四季",也可以写"欣赏建设者的洋山精神",可以写"欣赏蜜蜂的乐于奉献",也可以写"欣赏自己的某一特长"。  8、精彩____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这种几乎是全体考生都能写的题目,尤其要注意"作文分项相加评分表"中的"中心与材料",不能满足仅仅于写肤浅的或俗套的"精彩球赛"、"精彩活动"等,应注重文章的立意和材料的新颖,如"精彩读书行"、"精彩瞬间的背后"、"精彩乡村夜"、"精彩语文"、"精彩京剧"等,都可以参考。  9、当微风吹过  [提示]本文的写作范围较宽泛,关键在于对题中"微风"的理解。"微风"可以是具有比喻意义的,如父母、老师、朋友的爱,可以是幸福的感受;可以是正确地理解某一事物之后的欣悦,可以是有独到发现之后的快乐等等。也可以处理成具有寓言色彩或童话色彩的文章。  不论写实还是比喻,微风吹过是一个特殊的情景,写的是此时此景此情,要的是你的真心体验与感悟。  10、润物无声,真爱无痕10   [提示]古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的爱也是如此,她不计较利害得失,不关心付出与收获是否对等,只知道要他人幸福。真爱真的没有痕迹吗?请用你智慧的眼、丰富的情感去感知这一切。(二)中考作文中审题常出现的三种问题中考作文要获得成功的第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审题,考生只有在极短的时间内思考和分析作文题目,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准确把握文题的要求、主题、选材范围、体裁及人称等,才能稳妥地越过"偏题""跑题"的雷区。扣题写作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也是阅卷者评分的第一标准和第一印象。  在中考作文中,因为偏离题旨而失分的情况屡屡发生。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一、整体偏离。指文章内容全部没有落实题目要求,比如,题目要求以"诚信"为话题写作,有的考生拟题"要做个诚实的人",全文大谈诚实,忽略了"诚信"中"守信"的意思。  二、部分脱轨。即行文中出现离心句、离心段,使得部分内容偏离题旨和文章中心。比如《我关注"神舟"六号飞船升空》一文,记叙"我"全天守候在电视机旁关注飞船的情况,中间写母亲教育"我"不要因此耽误学习,顺势写"我"以前痴迷于电视导致学习退步的经历,结尾又写"我"看飞船而感到自豪一事。文中插入"影响学习"一段就偏离了题旨。  三、表达失当。有些题目对写作内容或文章体裁有限制,不注意就容易出问题。比如题目是"小议骨气",文章如果成段成篇地描写,就不符合该题目要求写议论文的暗示。还有的小作文要求进行场景描写,你如果大段描写人物言行就不妥当。造成偏离题旨的原因,主要是写作时审题不准,错误地理解了题意。比如,以"责任"为话题作文,你若将它等同于"任务",就会写别人"指定"你担任的工作,而不是写自己"应尽"的职责。曲解题意,写作就极容易离题。其次是扣题写作和围绕中心写作的意识不强,写作时随意性大。特别是话题作文,不要以为只要把写作内容锁定在话题范围之内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符合话题理所应当,扣住你自己拟定的文题写作也很重要。三是没有掌握一定的点题方法。比如,有的同学重视开头点题而忽视结尾扣题,结果在中间部分跑了题。(三)走好审题第一步最近,我发现中考考生中存在着“欲速不达,失分可惜”等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种情况。1、因误解而离题。如“激情在心中点燃”,把“点燃”写成了“燃烧”。2、因忽视而偏向。“温暖的时刻”“美丽的瞬间”把重点写成了“温暖”、“美丽”。3、因随意而脱轨。“最好的朋友”应该写一个而写成三个。“成长的烦脑”只写“烦脑”忘记了“成长”。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如下相应对策:(一)咬文嚼字,拨正航向。1、找准文眼,关键之处下功夫。“这就是未来的我”中的“未来”,“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的“那”。2、注意虚词,限制当中求精彩。“又见枝头吐新芽”中的“又”,既要写现在,又要回忆写以前,用对比手法写。“也是爱”中的“也”,说明表面看来不是爱,但实际上是爱的才能用“也”。如“唠叨、责备、批评、冷漠”,如果填“抱抱”这人本来就体现爱的词就不妥了。3、留心比喻,喻体身上创新篇。广东广州07年命题作文“心中有盏红绿灯”,天津07命题作文“心中的彩虹”,08湖南长沙命题作文“心灵的地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的10 “风景线”。偏题有如下具体表现。一、开头偏。如《我沐浴在春风中》中开头,运用了排比句,表面看很优美,但丢掉了“沐浴”这个关键词。写成了“亲情,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你的心;亲情,如同一缕阳光照亮你前进的道路;亲情,如同一泓清泉滋润着你成长;亲情,如同一阵春风轻轻抚摸你。”二、中间偏。如《道歉其实关不难》的中间所拟两个小标题写成“可以挽回朋友之间的友谊。可以拉近与父母间的距离。”整个内容写成了“道歉”的意义和好处,并没有写出如何沐浴在友情中,如沐浴中亲情中。再如《我沐浴在春风中》的三个小标题:“妈妈的爱如春风,老师的爱如春风,同学的爱如同春风。”并没有突出“沐浴”二字。应改成:“沐浴在母爱的春风中,沐浴在母爱的春风中,沐浴友爱的春风中”。三、结尾偏。如《呵护其实关不难》(注;扬州2009年中考作文题“呵护”)的结尾写成了“呵护,其实并不难发现,只要你善于发现就可以。”不应该写成发现呵护,而应该写如何呵护。相应的对策是想方设法,适时扣题。具体说有如下三点对策。1、首节末尾先点题,切忌凤头转大头。一般在第一小的末尾要先点题,千万不要到三分之二处才写与题目有关的事。2、文中选材暗切题,切忌脚踏风火轮。文中的选材要符合题目要求,不要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也有人说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不要像《合作学习给了我幸福》最后写成了旅游活动,丝毫不谈合作的事。3、文末点睛回扣题,切忌豹尾成蛇尾。文章结尾既要回扣题目,又要深化中心,决不能简单重复,不了了之。以上只是给即将走上中考考场的初三学生提个醒,不要在考场上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四)作文怎样出新意   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作文如果要求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起来便得心应手,下笔成章;当自己的心灵受到某种感情的冲击时,便会产生通过文字倾泄心绪的写作冲动,这时写出来的文章就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情不自禁的自觉发挥,有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因此,我们写作时,应该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  第一册语文教材选编的反映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文章,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背影》等。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就是因为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好文章来。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美、捕捉美的慧眼。因此作文起来还是摆脱不了老题材、老形式、老内容的桎梏。  要把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出新意,写出不同凡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锻炼观察的敏锐性。文章不是照搬生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首先要对生活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注意把生活中有趣的、有意义的、感人的人和事不断提炼出来。这就需要耐心、细致、敏锐地观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它的不平凡之处,从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中寻觅真、善、美。有一篇《抢电视》的习作,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喜欢体育节目的爸爸的“拿手好戏”是先发制人,早早吃罢饭便像卧地金刚一样在电视机前“蹲点”。而我呢,以柔克刚,孝顺地捧上香茶,千方百计地劝爸爸多灌几杯,等他“内急方便”10 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调换频道,爸爸中了我的“调虎离山”之计,只得望“机”兴叹,懊悔莫及。妈妈是家里的“老大”,忙完家务后,以“强权”夺得电视“控制权”,自得其乐地看她的“哭剧”,而我在一旁敢怒不敢言。后来家里添了录像机,大家便再也不愁看不到自己喜爱的节目了。但少了家庭的热闹情趣,于是录像机没用几个月便“退居二线”了。每到晚上,家里又重新燃起了抢电视的战火。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抢电视”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镜头,这位同学却把它写得情趣盎然。“爸爸”、“妈妈”和“我”三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不同的兴趣爱好,作者观察得多么细致多么深刻!通过三处细节描写分别突出了“爸爸”的傻气,“我”的灵气和“妈妈”的霸气,表现出这一家子浓浓的亲情。  二是训练思考的深刻性。进行观察时,如果只带着眼睛和耳朵,不带上自己的心,就好比是在生活的门外参观,那你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肤浅的生活表象,难以深入地体味到生活的真谛。因此,对于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某一类物、某一个现象,不仅要用心去观察,还要多加思考,善于联想和想象,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味来。这样就可以开掘材料的内蕴,增加立意的深度,充实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魅力的容量。如有一篇题为《鲇鱼跑了》的习作,记叙的是“我”家买了三条鲇鱼,怕它们溜掉,于是严加防范。结果第二天早上发现压在桶上的篮子、砧板横躺在地上,桶里空无一鱼。这时,父母互相埋怨,而“我”却突发奇论:“我没有责怪小鲇鱼的逃脱。我突然感到: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从日常生活中,作者独具慧眼,领悟到富有启示意义的哲理,文章由此陡然生辉,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便是深入思考的结果。  三是注重情感的真实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这个“情”必须是作者从胸中流淌出来的真实的情感体验,而不是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用情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神气充足,情韵丰满,激荡人心。真情实感来自于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朱自清的《背影》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到“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一段文字,作者细致入微地描述了父亲穿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时的情景,一举一动艰难费力,但融注着风烛残年的慈父对行将远离的儿子挚爱之情,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是作者的感动之泪,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  四是追求表达的新颖性。由于思维定势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在有些同学的笔下也最容易流于平庸。因此我们要敢于打破旧模式的束缚,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写出新意来。具体地说,就是作文时要善于选择新的角度,探索新的结构,运用新的手法,提炼新的观点,塑造新的形象,想人之所未想,用人之所未用,写人之所未写。同时敞开心扉,抒写性灵,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课本中就有值得借鉴的。如《我儿子一家》中身为母亲的作者从五岁儿子的角度写一家人的生活,有一种独特视角创造的错位美。《金黄的大斗笠》运用影视中的特写镜头和蒙太奇手法构成了一幅充满欢乐、纯真的风雨童趣图。有一篇《咖喱虫与可可豆》的习作,分“咖喱虫篇”和“可可豆篇”,写的是同一内容,作者分别从两个人物自述的角度来结构故事,展开情节,很有创造性,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表达的创新,更多的是体现在语言上。如“冰雪化了,化成了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桌上,已有满满一袋的缤纷”,给人以强烈的视角感和色彩美;“他把胸脯拍得‘嘣嘣’响,就像黑猩猩一样”,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无奈无奈!阿哈再次无利润承包清洁区”,实指被罚扫清洁区,让人忍俊不禁;“我承认,都是天真惹的祸”,化用电视剧名等等。这些语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是作者个性、才华的具体体现,也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长期以来,同学们作文时都有搜肠刮肚之苦,提襟见肘之窘。勉强成文,或是言之无物的“客里空”,或是胡编乱造的“想当然”10 ,没有具体内容,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害怕作文的心态。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样坚持下去,我们就会增强写作信心,变“害怕”为“喜欢”,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只要我们敏锐观察生活,真情体验生活,别具一格发现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展示真我风采、讴歌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来。   中考作文不同于同学们平时的习作。一般来说,中考作文要想拿到高分,文章必须要有“亮点”,而且能在半分钟内吸引判卷老师的眼球,否则难逃“一般般”的命运,得个“一般般”的分数。那么,同学们应该如何扮靓自己的作文,从而取得高分呢?  (1)干净的文面  文面就像一个人的脸面,干干净净、端端正正,会给人一个初步的好印象。如果是一份字迹模糊难辨、书写乱糟糟的文面,可能一下子就把你的文章打进了“冷宫”。同学们该如何写出一份赏心悦目的答卷呢?如下建议:  首先,用蓝色、蓝黑色的水性笔(或油笔)书写。当然,颜色不可太浅,笔画也不可太粗。考卷上的字和稿纸都是黑色的,因此用这样颜色的字比较鲜明;  其次,丢弃改错字用的修正液、透明胶之类的文具。考卷上不允许使用这些文具,它们有做记号的嫌疑;而且使用过后,也影响卷面的美观。同学们写错字后,可以用一根或两根斜线划掉即可。  第三,要书写工整清楚。如果你写一手好字,固然可贺;如果你的字写得一般,那么只要写得工整、清楚就可以。切忌在作文中,把标点一顿到底;或者把一个错字涂成一个“团团”,把一连的几个别字涂成一“块块”。涂抹的区域就像人脸上的斑点一样,影响卷面的美观。  (2)醒目的标题  题目即文章的眼睛,眼睛美丽、有神,才能引人驻足欣赏,引起人进一步阅读文章的情趣。一般地说,好文章的标题应具备简明、概括、新颖的特点,言简意赅,点明文章的主旨或概括主要内容等。切忌题目太长、语言生硬、文法不通。仝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几种使文章题目新颖、引人的方法:  1、巧用标点,如《你还会浮躁吗?》《吃在中国?在吃中国!》等;  2、一反常理,如《哥哥也要坐船头》《100分,我恨你》;  3、词语的超常搭配,如《美丽的谎言》《惩罚“微笑”》;  4、巧用色彩,突显形象,如《穿红褂的小姑娘》《我心灵的绿洲》;  5、巧用修辞,充分调动读者的生活感受,如《我冲出了“保险箱”》《沐浴在粽子的清香中》等  同学们只要留心,肯动脑筋、下工夫,或借鉴,或创新,给自己的文章拟出一个新颖别致、一目传神、让人眼前一亮的标题,是不难做到的。  (3)亮丽的开头  常言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文章应该有个好的开头,既展示了作者的才情,又激发了读者的兴趣,还可以自然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江苏2007年中考满分作文《你还会浮躁吗?》,开头写道:江南细雨夜,手捧一壶香茶,听窗外雨声滴滴答答;阅手中万卷诗集,品古今文人墨客,各领风骚。一切都悠悠然地安静下来。你还会浮躁吗?小作者细腻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悠然、宁静的氛围,既展示了文采,又自然点题,更唤起读者对雨夜的品读,这一美好生活时刻的体验,产生阅读的情趣,可谓精彩!  (4)清晰的结构  “文无定法”,在平时的作文学习训练中,同学们尝试过多种文章构思方式———镜头组接式,小标题式,小排段式,问答式,联想式,记者采访式,班会辩论式等。临近中考,同学们要做的是梳理平时自己的习作,选出自己最擅长的两三种形式,重点训练,力争事半功倍,更上一层楼。10   值得注意的是:考场作文的结构,宜简明不宜繁杂,有曲折不可啰嗦。如果是记叙文或散文,有一条突出的线索是非常必要的。如,《你还会浮躁吗?》,小作者用了三个小排段:“你还会浮躁吗?在那大自然的怀抱中。……”“你还会浮躁吗?在那抑或清婉抑或豪迈的诗词里。……”“你还会浮躁吗?在那历史的年轮里。……”把“你还会浮躁吗?”作为每段的领起句,主线突出,引领读者步步进入文章的美妙情境中,可谓构思清晰、精巧。再如,2007年山东满分作文《跟美丽捉迷藏》开头写道:“路过青春,步入花季,总是感觉身边暗淡乏味,心绪低落,鲜少因为发现美丽而感动、欣喜。美,是否在与我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正在静静地等待我去把她找寻?”正文使用了小标题式的结构:(一)美,在转身处;(二)美,在凝眸处;(三)美,在你身边。紧扣话题,以“寻觅”为线索,通过摄取生活的几个特定的镜头,用剪贴的形式结构成文,可谓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5)自然的结尾  好文章除了有好的开头,还应该有个好的结尾。结尾贵在自然、有力,又余味无穷;既深化主旨(或点明主旨),又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切忌生拉硬扯,随意拔高。如《你还会浮躁吗?》,结尾写道:为什么不在雨夜中捧一壶清茶?那里,你体会到的不止是纯净。如此结尾既照应了开头第一段,也令人回味。“不止是纯净”还有什么呢?由读者自己去想好了。茶之妙处,在于“可以清心也”。当品茶之时,读诗、读史,读自然万籁,浮躁自会归于平静。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文章之美,更在于此。  再如,《跟美丽捉迷藏》的结尾写道:“我要高声呼唤———美,我找到你了。”自然、简明、形象、有力,既呼应了开头的“寻找”,使结构完整,又让读者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兴奋之情,并且和他一起激动,可谓精彩,值得借鉴。  (6)鲜明的主题  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要一目了然。切忌“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读完全文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言。这里介绍几种突出文章主题的方法:  1、让标题点明主题。如江苏去年满分作文《吃在中国?在吃中国!》,标题很有震撼力,言语中透出智慧———前后仅是调换一个字,就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文章正文的例子也非常典型:吃果子狸吃出“非典”———吃掉生命;某些地区吃得浪费惊人———吃掉美德;放学路上看见买青蛙的———吃掉生态平衡。小作者敏锐的眼光、深邃的思想、忧虑的情怀了然突出。  2、在开头点明主题。如山东2007年满分作文《美就在身边》,题目就是主旨;开头一段“一滴露水就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粒细沙包含着一个多彩的世界;佛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身边的美无处不在。”清新、优美的语言信手拈来,不仅营造了一种诗意,让人拍案叫绝,而且“身边的美无处不在”又一次点明主旨,加深了印象。  3、结尾点明或深化主题。如《美就在身边》这篇文章,结尾写道:“一粒沙里看到一个世界,一朵花中看到一座天堂,美就在身边,将无限放在手心,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寥寥数语,可见小作者的概括能力和扎实的语文功底。  (7)精彩的语言  记叙的语言,具体形象;议论的语言,严谨周密;说明的语言,平实准确;描写的语言,或佳辞丽句,清新优美;或娓娓动听,含蓄隽永;或刚健有力,痛快淋漓……美丽的语言给人以享受,美好的思想需要美丽的语言来表现。仝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几种扮靓语言的方法:  A引用名言。恰当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古诗文名句,展示自己的积累,扩大文章容量,增强文章的辞采。如:选择永恒,需要“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需要“金戈铁马”的慷慨志向;选择永恒,“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需要“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这样的句子富有诗意。  B10 词语借用(大词小用)。如有个同学写父亲为搞科研而用脑过度,出现了秃顶,他写道:……头发禁不住长期的“营养不足”,都纷纷脱离“工作岗位”,“下海”了。最令人伤心的是连最后几个“独傲霜雪”的“忠诚者”也在这几次行动中下了台。小作者的借用语鲜活、俏皮、幽默,远比直接描写父亲如何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强得多。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借用语要加引号,使用要恰当,避免“耍贫嘴”,惹人反感。  C巧用修辞。修辞可使文章语言有色彩,充分调动读者的种种感受,甚至调动想象和联想,在心中唤起某种影像,是同学们最常用的方法。如,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山门的钥匙。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你走向“乘长风破万里浪”如毛泽东般“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比喻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生动;排比的使用,不仅可以渲染文章的气氛,增强语言的气势,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还能让人体会小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这样的句子,自然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比喻的关键是要准确、新颖,能反映事物的特点;几种修辞一起运用,会受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五)挖掘作文题目中的潜台词  每一道作文题都有一些明确提出的要求,比如文体、字数等,还有一些要求没有明确提出,是隐藏在题目背后的潜台词,审题时必须深入挖掘这些潜台词的含义,才能打开思路,准确把握题意。  那么,怎样挖掘作文题目中的潜台词呢?  一、要注意推敲题目中副词所包含的潜台词  题目中的一些副词往往起限定、提示作用,对作文的内容作了潜要求。  比如“这也是课堂”中的“也”的言外之意就是这本不是课堂,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另外一种课堂。如果学生写成一般语文课数学课就不符合题意了。  再如“有时,我也想——”(江西)这个题目中的“有时”的潜台词就是“偶尔”,不是经常如此,“也”表明不是自己的初衷,有跟随别人之意。如果写成我一贯的想法,如理想之类就和原题的要求背道而驰了。  06年无锡“门其实开着”和08年山东“()其实很快乐”这两个题目中的“其实”的潜台词便是“表面并不……”。作文的立意必须站到“表面”外,撕去罩在事物本质之上的面纱。“门其实开着”“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其实很快乐”,“其实”——强调“顿悟”或“深思之后”的“豁然开朗”,或顿悟才发现的快乐,或深深思考才发现的快乐,或经历一番体验才发现的快乐……要写出发现的过程而不能写成《这事很快乐》、《成功的快乐》等。  “我依然———”(山东东营)的潜台词应该是“我在经历了什么之后,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  广州中考作文题是"又见枝头吐新芽”,中的“又”字,表示“再次”“第二次”。  命题作文“最好的奖赏”,就“奖赏”而言,既可以是物质的、实在的、可视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的、情感的。有题目中“最”的限制,构思时就要尽力避开物质的、有形的“奖赏”,而选精神或情感上的“奖赏”,即使一定要涉及“物质的”,也要注意“实”与“虚”巧妙结合,巧妙地将“物质”深化为“精神”、“情感”,以“虚”为“最好”。如果考生忽视这一点,写自己帮父母劳动而得到父母“美食”的,写自己打工赚了钱父母又“奖赏”钱,写自己苦练技术,在演唱、钢琴等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获得“最好的奖赏”,题目中10 “最好”的潜台词:在帮助父母劳动时,增强了毅力,锻炼了能力;在打工时,接触了社会,增长了见识,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在获得一等奖的同时,培养了勤奋严谨的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精神食粮,这些才是“最好”的奖赏。    中考作文审题,对于“最”“也”“还”“更”“其实”等一类副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更用心关注才是。须知,副词不“副”,在命题作文中,对中心词往往起着限制、修饰作用,规定着中心词的方向、范围、程度等,其功能的巨大,实在忽视不得。  二要注意题目的比喻义、引申义,挖掘其潜台词  除了广州的“又见枝头吐新芽”外,还有上海的“我眼中的色彩”,山东省潍坊市的“画一扇窗给自己”,湖南省益阳市的“春风拂面”,浙江省的“留在我心底的风景”,江苏省扬州市的“回家”,湖北省恩施市的“水终有澄清的一天”江苏南通市中考作文题“一道风景线”河北:《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广东:《脚步》;吉林,《永远的歌声》;长沙:《明天的太阳是新的》;……对于这些带有比喻色彩的文题,绝不能只顾词语本身的意思。对于比喻、双关文题,我们要善于联想与想象,挖掘出词语的比喻义与引申义,明确其潜台词,就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如,“飞翔”,初看,选材面窄,只能写大雁南飞,鹰击长空……但只要展开联想,就可以发掘出“飞翔”的引申义或比喻义,用心情飞翔,用思维飞翔,用想象飞翔。再如,“我也是富翁”,“也”已暗示“富翁”并不是实指,而是有它的潜台词,由此,我们就可以联想到“亲情”“友情”“关爱”上,我们比谁都富有;在“健康”“青春”“活力”上,我们同样富有,同样,在“知识”“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我们也富有。联想开去,选材、立意的天地就广阔了。  三要注意题目中对文体要求的潜台词  很多作文的要求是“文体不限”,其实所给的作文题对文体已经作了潜在的要求。比如陕西省“难忘那张——脸”中“难忘”一词就对文体作了暗示,适合写成记叙文。2008年河北唐山中考作文题“那一刻,我们__”四川省南充市的命题作文“这一天,让我铭记”,以及重庆“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中“那一刻”“那一幕”“这一天”都暗示要写成记叙文。  总之,只要细心审题,就一定能发现藏在题目背后的潜台词。深入挖掘,准确立意,写出成功的作文。  2011年各区一模二模作文题1、雨花建邺六合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后面的要求写作。一只十分勤奋的蚂蚁,有一天误入了一根折断的牛角中。蚂蚁很小。弯弯的牛角,在它看来就像是一条极其阔的隧道。谁料,脚下的路却越走越窄,最后到了牛角尖竟无路可走。为此,蚂蚁不得不停下来认真思考。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它决心掉过头来,重新开始。这一回,它由牛角尖向牛角口进发,结果它惊喜地发现,道路越走越宽广,而且步出牛角。天蓝盈盈的,极其高远;地绿茵茵的,宛如绿浪滚滚的大海。一时间,它觉得海阔天空。要求:根据材料寓意,以“不钻牛角尖”为题,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栖霞二模10 一个工作繁忙的中年男子,平时总能抽出时间去进行自己喜欢的音乐创作,而且做出了一些成绩。有人问他问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他微笑着回答:“只要是真的喜欢,总会有时间的。工作繁忙,那不是理由!平时,人家吃饭要一个小时,我只用十分钟。人家晚上九点睡觉,我十一点才睡,我挤出时间进行音乐创作,仅此而已。”“那不是理由!”这句话引起了你哪些回忆?引发了哪些思考?请以“不是理由”为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注:先填题)3、高淳一模请以“说声对不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4、高淳二模以“用推荐自己”,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完成文题。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在文中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地名。5、鼓楼江宁二模有人说“脚印即人生”,也有人说“人生即脚印”。这些人生的脚印里既有亲情师恩的关爱,又有挥之不去的成长烦恼;既有取得成功的喜悦,又有充满挫折的艰辛……串串脚印记录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请以“留下脚印一串串”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6、江宁一模请以“让走进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7、玄武二模请以“此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8、溧水一模请以“一路上有你”为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章中不得透露考生个人、学校的真实信息。(50分)9、沿江二模与一朵野花相遇,使人惊识生命的美好;与一本好书相遇,使人收获心灵的丰盈;与一位旧友相遇,使人重温友情的醇厚……请以“美丽的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