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312478
大小:7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03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略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略谈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直译 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的翻译方法。直译应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文法和原文一致。主要有如下七个方面的要求: 1、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合成词。 例一:天下之事有难易乎?(《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难和易的分别吗? 例二:商君佐之 ——商君辅佐他 2、换——替换。有些词,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中不用或不常用;或者古今都常用,。而词义已经转移。这时,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
2、 3、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朝代名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门、窗、笑、中”等,都按照原文保留不译。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4、删——删略。古文里有些虚词,如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及一些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等,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词来解释,或者现代汉语中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不译。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作战,(是靠)勇气的。 5、补——补充。古书里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更好的表达原文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
3、某些词句。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6、调——调整。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作相应调整。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甚矣,汝之不惠!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 7、适当扩充凝缩。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译时需要扩充或凝缩。 例一: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例二: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
4、吞八荒之心。 ——(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意译 按照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可采用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 (三)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争做到“信”、“达”、“雅”。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妄加,做到“不走样”。 “达”: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无语病。 “雅”:译文用词造句较为考究,体现原文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四)复习点拨 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它的意思。“语言环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语言材料所表达的具体环境。看内
5、部语境就是看与句子相关的上下文,把单个的句子放到文章中,前后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即“句不离篇”。“外部语境”是指语言发生的场合,作者在该句中注入的附加因素,如作者的情感,作家的艺术处理等。例:“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报君惠。”另外,要特别注意文言语段及语段后的任何一个注释,有注释必然有用处。将句子放到具体的内外语境中,才有可能正确理解,而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 二、文言辞格的翻译方法 文言辞格非常丰富,使用范围也较为广泛,准确适当地翻译各种修辞格是文言文复习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一)比喻的翻译 1、明喻,翻译时仍译为明喻。文言文中的明喻一般与现代汉语使用习惯相
6、同,所以直译即可。 例:(1)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冯婉贞》) (2)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暗喻,用了比喻词的,仍译为暗喻。如果不用比喻词的,则翻译为明喻。 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 (3)夫秦有虎狼之心。(《鸿门宴》) 3、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为本体。 例:(1)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与妻书》) (2)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3)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 (二)借代的翻译 古今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
7、大,如用直译,会让人感到不可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直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 例:(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怀古》) (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三)夸张的翻译 1、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仍译为夸张,但前面要加上“像要”、“快要”等词语。 例:(1)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3)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2、数量方面的夸张,可以把数量词换成表示“多”、“高”、“大”之类的副词、形容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