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03573
大小:19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26
《如何引导评价反思促进有效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如何引导评价反思促进有效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学习过程,反思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脉络,是深化能力内涵、重建知识网络、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通过评价反思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简明化,以便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评价反思,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益。案例角某老师在教学椭圆的定义(人教A版选修2—1)时,课前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一张纸板,一阶细绳和两枚图钉。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回忆初中学过的圆的定义。下面是该过程的实录:师:同学们,初中我们学习过圆的知识,哪位能告诉我圆的定义是什么来着?某
2、某生: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师:我们怎样画一个圆呢?请同学们画画看。(学生开始画圆,有的用圆规,有的用带来的纸板、细绳和图钉。)师:“圆可以看作是动点P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那么“圆能否看作是动点P到定点O的来回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呢?学生们都回答“行”,现在假设定点O上有两枚图钉,将两枚图钉分开,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要求己动手画画,看看得到的图形是什么?教师再用多媒体演示画法。这样安排教学,使学生在反思和借鉴圆的画法的基础上,亲身体验了椭圆的画法和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思考如下问题。问题1纸板
3、上的两个图钉固定不动,绳子的两端分别系在图钉上,并保持拉紧状态移动铅笔转动一圈,最终纸板上画出的图形是一个压扁了的“圆”,我们称之为椭圆。根据上述作图实验请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了椭圆的定义。)问题2实验中涉及到两个距离,即图钉间的距离和绳长,试适当地改变某一个长度,观察画出的图形有何异同?具体探究如下5个问题:(1)当两个图钉固定,绳长大于图钉间距离,画出的图形是什么?(2)当两个图钉固定,绳长等于图钉间距离,画出的图形是什么?(3)当两个图钉固定,绳长小于图钉间距离时,能画出图形吗?(4)当两个图钉
4、钉在一起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5)在绳长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画出的图形形状有何变化?(学生们动手实验,议论纷纷,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些学生改变绳长,也有些学生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问题3平面内满足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否都是椭圆呢?根据以上实验以及问题2的回答,学生们很快得出了正确结论:“不一定!当时,轨迹是椭圆;当时,轨迹是线段;当时,轨迹不存在,即不存在这样的点;当时,轨迹是椭圆。问题1是在对已有圆的定义的评价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探究思路,由此提炼出了椭圆的定义;问题2和问题3又是在对问题1评价
5、与反思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这种探究性工作,学生对椭圆的概念就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讨论区...主持人:现代教学理论不仅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评价与反思,而且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进行评价与反思。学生评价反思,不仅巩固了解决问题过程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思维过程的认识,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自已对数学概念、定理、方法等各个方面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教学更为有效。我认为“案例角”中的案例是利用评价与反思创设情境的典型例子,为挖掘基校本教研层面上的更大价值,我们就此
6、开展专项讨论。这个过程也属于评价与反思的范畴吧。T1:评价反思确实是有效教学的必要环节。案例中将概念的认识、理解、辨析和掌握建立在对初中所学圆的概念的评价反思的基础之上,使新概念成为了“有源之水”。这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尝试。通过这种教学设计下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从本质上认识了概念的内涵,而且对概念的外延也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T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arlRansomRogers说:“成功的课堂教学总是依赖于真诚的尊重与相互信任,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与反思就等于为高效课堂打开了一扃宽敞之门,为学生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彩
7、色大道。“案例角”中的案例是成功课堂的一个典型例子。教师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先为教学创设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尊重;当学生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时,教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其实,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实际相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大胆提问给予赞扬,然后再启发、诱导,直至拨乱返正。只有建立这样的民主和谐的教学关系,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评价反思提供心理基础。T3:引导学生积极而有价值的评价反思是课堂教学中最具价值的工作。它要求教师对数学教材进行教学法上的再创造,从而为评价反思找到切入点。“案例角
8、”中的案例将学生所熟悉的圆的圆心“一分为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求异反思的情境,之后对由问题1归纳得出的椭圆的定义式进行了评价反思,使得考虑就和的不同大小关系进行比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