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19750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诗歌朗读教学如何读出诗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诗歌朗读教学如何读出诗意 在河南省2013年度中学(初中组)语文优质课大赛中,一位老师执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课荣获一等奖。整节课以朗读教学为核心,紧扣“狂”字,让学生体味苏轼的豪情壮志。然而细细品味,却感觉这节课的朗读教学缺少一点诗味。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1、老师导入后板书课题,让学生从板书中找出信息?2、朗读指导。要求学生重点注意三个环节:读通字句,读懂大意,读透感情。3、合作探究,疏通大意。4、让学生找出这首词被称为“豪放词”的理由。5、让学生从这首词中找出既能够概括盛大壮阔的场面、又能够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还能够显示这是一首豪放词的一个字。6、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2、7、让学生找出表现“狂”的字句?8、教师出示写作背景,让学生用出色的朗读表达对苏轼的敬意。9、教师总结,学生站立朗读,以表达对苏轼最崇敬的豪情。 整节课,朗读教学占了约三分之二,而且朗读形式也多样。朗读教学可谓实实在在,可为什么却找不到一点诗意呢?这恐怕还是老师在指导朗读诗歌中出现了偏差。 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永恒主题,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什么程度,放弃了朗读,就等于放弃了诗歌教学。但假如读前没有引导,读中没有品味,读后没有感悟,这样一味、单调的读书,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得不到提升,而且还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4 那么,诗歌教学如何读出诗意呢?结合这首词
3、的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引读――入情入境,自我体验 所谓“引读”,就是在教师导入新课和学生初读课文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穿越千年,体察词人的人生况味。赛课教师仅仅这样导入课文:“上节课我们与郑愁予一起倾听《雨说》,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北宋,与苏轼一起《密州出猎》。”简洁是简洁,然则缺少美感,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认识一个人,他在22岁时在河南开封应试,就以光彩夺目的才华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所赏识。欧阳修在读了他的文章后,竟然大呼“快哉!快哉!可喜
4、!可喜!”是哪位英才在如此年龄就能得到欧阳修的啧啧称道呢?此人就是苏轼,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去领略苏东坡先生独特的个性风采吧!这样的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体验,使课堂成为与课内外交流的平台。 本节课,赛课教师要求学生从“读通字句,读懂大意,读透感情”三个环节去把握朗读后,便提问学生个别读。在学生对词的大意还没弄明白的情况下,就提出这样的要求,难度可想而知。其实,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在学生自读后进行范读,让学生对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 二、品读――赏析体味、揣摩玩味4 所谓“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
5、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诗歌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诗歌中的美点妙要,品出诗歌力透纸背的意蕴。 本节课,赛课教师也确实引领学生进行品析。如让学生抓住“狂”进行赏析,但当有的学生持不同意见时,老师并未让学生深入思考,而只是强调“狂”这个字既能够概括盛大壮阔的场面、又能够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还能够显示这是一首豪放词。此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合作交流,深入品读,找出作者“狂”的具体表现。经过剖析,学生是可以找到答案的:1、装备“狂”,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2、随从阵容“狂”,如“千骑卷平冈”。3、观猎场面“狂”,如“为报
6、倾城随太守”。4、志向“狂”,如“亲射虎,看孙郎。”学生理解了“狂”的具体表现后,教师再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自然会孙权射虎般的自信与自豪。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需要抓住这首词的词眼“狂”字,就可以品味作者的语言精妙,理解词人的豪情壮志。而对于这首词为何被称为“豪放派”词作,学生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三、悟读――披情入理、提升素养 所谓“悟读”,则是教师引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披情入理,深入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去朗读。学生欣赏了美,领悟了美,语文素养自然会提升。 本节课,赛课教师在介绍完写作背景后,仅仅要求学生让学生用出色的朗读表达对苏轼的敬意。试问,出色从何而来?学生的敬意从
7、何而来?4 其实,在品读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词人此时已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龄,却为何还意气风发地在这次出猎中作一回少年英雄呢?让他有这种狂举狂态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学生很容易找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词句。作者以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如果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有一个前提,那是什么?学生自然容易找出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提出朗读要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