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51392
大小:65.5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7
《探求剧目教学新路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求剧目教学新路子剧目教学一直是我院戏剧系专业教学的重点。长期以来,由于受学制、教学指导思想、系部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我系花鼓戏剧目教学基本上仍然沿袭着“老戏老教,老教老戏”这样一种剧冃教学模式,老师会什么戏,学生就学什么戏,教学大纲上要完成什么剧目,老师就去完成什么样的剧目教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周而复始。不可否认,在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指导思想的实践中,我们也曾取得过一定的成绩,培养过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巩和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建立了相对规范、稳定的教学体制。但是,在新的丿;/J史条件和环境下,特别是在学生进
2、入高年级后,这种“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十年磨一戏”的口号就逐渐显现出它的局限性与困难性,影响了教师自身文学艺术修养、专业学识水平及艺术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学习剧目的兴趣。长此以往,教师在这种“流水线”式的作业中渐渐失去了对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新鲜感”和原始情感冲动,感受到的只是一种焦躁、疲惫、乏味、简单、重复甚至是麻木的身心机械劳动,在这种氛围中,老师“累”了,学生“困”了,艺术教育失去了它独有的创造性。面对这种可怕的境地,我有些酸楚和不安,便想尝试着走岀这种陈规单一的教学模式
3、,探求一条花鼓戏剧目教学的新路子。于是,我想到了以前我们曾经教学过、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的传统折子戏《二堂审子》。《二堂审子》是大型神话剧《宝莲灯》中的一折。传说三圣母与凡人刘彦昌私订终牛,其兄二郎神杨戢大怒,将其捉拿囚禁在昆仑山之下,不久产下一子,名唤沉香,并命仙女莲花私自带下凡间,交由刘彦昌抚养,希望沉香长大之后,拜师学艺,设法解救母亲。圣母被囚华山,刘彦昌中状元,娶妻王桂英,生子秋儿。一日,沉香、秋儿兄弟二人,在南学与国舅的儿子秦官保发生了争吵,官保讥讽他俩个不是亲兄弟,骂沉香是妖魔所牛,兄弟二人一时气恼将官保打死
4、。回得家来告知父母,刘彦昌夫妇见事态严重,秦府势大,必不肯罢休,二子中必有一人要去偿命,便在二堂审问孩子,不料无论怎么审问,二人都说是自己将人打死。王夫人尽管有偏袒亲生秋儿之心,但最终却深明大义,不忘旧恩,忍痛将秋儿送去抵命。此剧是一部优秀传统剧冃,全国各剧种都有不同的演出版本,特别是前辈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先牛的演出,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因此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如何突破传统演出的框框,走出一条自己的新路子?如何突出重点、突出什么样的重点?如何把握人物内心矛盾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何在舞台调度和戏
5、曲程式动作上与当代人们的审美耍求相融洽?如何在音斥上表现出更加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最后如何通过学牛的表演来充分体现这些意图等等?是这个戏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难度颇大的挑战。一、关于《二堂审子》剧本的改编的思考:中国传统戏曲剧本中对人物的刻画往往是性格鲜明的,它们总是突出强调人物身上某个具有鲜明特征、甚至有时是带有符号标志的人物个性,如曹操的奸诈、李逵的鲁莽、红娘的俏泼、包公的无畏等等,而对人物个性形成的社会基础、自我完成的思想基础及过程则少有渲染和描述,这与中国传统戏曲观众的审美心理定势是有关的。一般来说,中国观众进剧场
6、看戏是要求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感知”情感满足,也就是说,在舞台上,他们更加关注、欣赏的是演员自身的表现形式,如唱、做、念、打等,有时甚至可以脱离剧情去欣赏、议论演员的扮像、嗓子、身材、伴奏等,而对“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复杂心理与思想一般是不会去深究和思考的,这也形成了中、西戏剧观众一个比较明显的审美区别。而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传统审美的心理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小说、西方戏剧、电影、电视屮对人物性格“多层性”的的细致、深透的描写与刻画,使人们对人和人性的认识有了一个更广博、深层的认识,人们不再满足于一种“非
7、好即坏”、“非优即劣”的脸谱式的人物表现,在欣赏人物鲜明外在个性的同时,他们则似乎更加希望窥探到人物隐匿的、区别于人物表面的内心深处,去猎取人物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心理内涵,从而达到口我心理的最大满足。基于人们的这种审美心态的变化,在这次《二堂审子》剧本的改编过程中,我着力对剧中人物的内心思想和行为基础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与补充,从人性的角度去展开对人物矛盾冲突的组织与挖掘。《二堂审子》剧中改动最大的是王桂英这个人物形象,传统剧本中对她的性格特征的描写是比较简单和粗略的,剧本从头至尾,她就象是一个平庸而略带尖刻的市井妇人,
8、而不是象她自己所表述的“相府之女”,她过分的、露骨的偏袒秋儿,以及对刘彦昌针锋相对、不依不饶的态度都表现出了这样一个思想浅薄、行为市俗的一般中下层妇人形象,在完成“送子取义”这一最高行动上,她不过是刘彦昌思想意志的一个附属品,也就是被逼无奈、最后不得不服从刘彦昌的主观意志而被动地送去自己的亲生儿子,在态度的转变中缺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