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3085
大小:10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6
《“导、读、讲、练”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导、读、讲、练”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物理教学中,我认为应用“导、读、讲、练”是处理好教师导、学生学的有效途径。 一、导――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导入新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像一把钥匙,只要运用得好,就能巧妙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2、把学生吸引到参与学习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如在教学中讲解“质量”时,我设计问题:一吨铁与一吨棉花相比,哪个质量较大,哪个质量较小,还是一样大?许多同学都会不加思考地说:“一吨铁的质量较大。”这时我说:“同学们,你们如果想知道正确答案,就随我一起来学习探导质量这个问题,到时自然就会明白。”究竟什么是质量呢?学生迅速进入兴奋状态,做好参与学习的精神准备。 二、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思维3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习惯。在阅读中,应先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如在讲授“凸透镜成像
3、的规律”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何找出凸透镜的焦点,测出一倍焦距、二倍焦距?(2)此实验需要哪些物理器材?(3)怎样摆放这些物理器材,有哪些具体要求?(4)找出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与物距的关系。(5)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或虚像?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并根据问题有序地思考,主动去探求获取新知识,这个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具体表现。学生如能较顺利地回答上述四个问题,他们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对这堂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而对最后一个问题,学生感到难以解决,这时他们就渴望得到教师的点拨。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目的、有重点地听好
4、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三、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少讲、精讲,做到问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去观察和思考。如在讲授“密度与社会生活”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一个实心铅球的质量是4kg,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是0.57dm3,这个铅球是用铅制造的吗?可以先求出它的密度,再与纯铅的密度进行比较。此铅球的密度为:由于铅的密度是11.3×103kg/m3,可知这个铅球不是纯铅制成的。此外,举例说明银饰品深受人们喜爱,但银饰品不一定都用纯银制成,有些银饰品其成分除银之外,还可能有铜、镍等,通过测量密度就可以对其
5、是否纯银做出初步判断。同时还穿插阿基米德在2000年前帮国王鉴定皇冠真假的故事,这既是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又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3 四、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并逐渐形成技巧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发挥练习的四方面作用。(1)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尽量安排一些基础知识训练,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都能掌握基本方法,形成基本技能。(2)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练习,促进学生在知识上做到融会贯通,改善认识结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3)组织学生进行发展性练习,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如讲授完“测量平均速度”时
6、,我列举出一道练习题:一艘轮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水航行时的速度为60km/h,从乙到甲逆水航行时的速度为40km/h,求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许多学生就错误地把这个问题理解成两个速度之和除以二,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要想解决这道练习题就必须要求学生先充分理解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然后让学生弄清:如果设甲至乙码头的路程为s,则往返一次的总路程为2s,而轮船从甲到乙的时间,轮船从乙到甲的时间,这时学生就知道总时间为:最后他们就能顺利解得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通过针对性练习,可以及时纠正错误,避免形成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 责任编辑魏文琦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