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0428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谈《孔乙己》的悲剧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孔乙己》的悲剧性 [摘要]鲁迅《孔乙己》为我们展示了晚清当时的社会风貌,本文从孔乙己自有的身份读书人,即对科举制度的执着,不愿做“劳力者”的“劳心者”以及不能“善独”的孤独者三个方面来探讨造成他的命运悲剧。 [关键词]孔乙己;读书人;悲剧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在所有《呐喊》集中,《孔乙己》被鲁迅视为最喜欢的短篇小说。全文不到三千字,但却涉及了孔乙己的一生,本文从他自身具有的身份――读书人为切入点,探讨由此造成他的命运悲剧。 一、科举制度的执着 职业和外表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体现。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是怎样的?穿着上,“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
2、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长衫”是读书人的标志。孔乙己以此来把自己和短衣帮的人区别开,但“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即使又脏又破,他仍旧固执的坚持穿长衫,有着阿Q精神的自我安慰,来填补他现实的未成功。同时,“穿长衫”也说明他的思想具有封建性。中国的科举制度兴起于隋朝,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孔乙己的理想也是科举取士。语言上,“孔乙己总是满口之乎者也”4,明清科举以八股取士,考试题目主要来自传统的四书五经。掌握传统儒家经典,文言文是唯一方式,但短衣帮们并没有因为他的之乎者矣而对他另眼相看,而是嘲笑,因为这半懂不懂的文言文,人们替他取绰号为孔乙己。
3、但恰恰是对于孔乙己来说具有价值的科举考试,被鲁迅撕毁在了人们面前,通过孔乙己的执着使人们对科举制度进行思考。 二、不愿做“劳力者”的“劳心者”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孟子对于社会分工的划分。孔乙己既不属于“劳心者”,也不属于“劳力者”。体形上,“他身材高大”表明他具备谋生的能力,但他认为自己是个读书人,不愿和短衣帮的人一样,靠出卖体力进行谋生。这和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读书人把读书当成自己的基本生活,大多不愿意参加物质生产。”作为读书人,孔乙己又是一个“劳心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使他一直走在求学的路上,但乱蓬蓬花白胡子的孔乙己却还只是个童生。清代为了取得参
4、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花白胡子孔乙己混了大半辈子却还仅仅是个童生。因此,为了维持生计他凭自己写的一手好字替别人抄书,但这远远不能使他生活安稳。韩书文认为“孔乙己的不幸不在于他走不通科举之路,而是不肯脱下长衫,另谋出路”。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孔乙己生活的时代是清末,市场经济远不如现在发达。孔乙己固守着通过科举来改变生活,具有固执性,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社会生存方式的相对狭窄。如果孔乙己生存在当下,那他可以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转行,试着敢于开辟另一片天地,也许会有不一样的风景。 三、不能“善独”的孤独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文人知识分子的在社会人格上主要秉承这来进行自我修养。善独是指一个人的时候,要做好自己,遵守人的初性。经济上,孔乙己是窘迫的。第一次出场就说他“青白脸色”4,身体状况往往从面部特征表现出来。孔乙己因为长期的半饥半饱,以至于脸色苍白带青。孔乙己也没能坚持他口中所说的“君子固穷”,背地里却连书也偷,但他并不以为耻。在他偷了何家书以后,短衣帮嘲笑他,他还争辩到“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陶行知所说,要人敬者,必先自敬。孔乙己并没有能保持自己品性,做一个老老实实本分的人,所以在每次出现的时候大家就会以此来嘲笑他。在人格上,孔乙己是孤独的。他没有一个朋友,每次都是一个人在众
6、人的笑声中出现。如果说孔乙己平时总是一个人,那后来众人挖着语言陷阱促使他往里跳时,则是他心灵上的的孤独。“你怎么连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内心的最后防线也被人们无情的撕开暴露在大众之下,使他无论身体还是心灵都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 四、为尊严做最后抗争 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就是尊严。孔乙己也为自己尊严做过抗争。第一次是短衣帮面前,在买酒时,是“排”出九文大钱,用“排”字显摆自己是有钱人、是读书人,把自己和短衣帮的人区别开来。但并没有取得效果,因为换来的是短衣帮又故意的高声嚷道。第二次是在小伙计面前。孔乙己问他知道茴香豆的“茴”字如何写,他本想在“我”
7、面前卖弄学识,但“我”给他的回应是不耐烦,心里甚至还鄙视他,“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第三次是在小孩面前。大人世界里他扮演的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因而他把目标转向了小孩,试图分茴香豆给小孩吃来拉近他和小孩的距离。但最后也没有成功,因为在孔乙己一阵“多乎哉?不多矣”的话语声中,小孩在笑声里走散了。4 孔乙己为尊严所做的三次抗争都失败,他至始至终对于人们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留在人们心里的,就只有十九个铜钱的欠账,生命既不宝贵,死亡也不悲哀。因此在文中最后才有“大约的确死了”。“大约”是一种推测,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