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077463
大小:8.20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1-06
《杭州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引导与保障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杭州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引导与保障机制(综合研究报告)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粮食问题的解决,农民自己就地办起了乡镇企业,部分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工作,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劳动,拿乡镇企业的工资。就职业而论,他们已经是工人,但户口仍然是农业户口,户籍身份是农民,仍然耕种着集体土地,他们成了“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城市,城市的二、三产业迅速发展,需要大批廉价劳动力,于是部分农民“进厂又进城,离土又离乡”,其工人身分更强化了,但他们的户籍身份仍然是农民,所以仍然称他们
2、为农民工(陆学艺,2003)。农民工群体的出现,更新和壮大了产业工人队伍,强劲地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了农民脱贫增收和致富,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为解决“三农”问题踏出了一条坦途巫继学.“农民工”在中国经济中的十大历史性贡献.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7554.。同时,农民工阶层的出现也引起了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以至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变(陆学艺,2003),尤其是随着农民工进城年份的延长,其非农就业技能不断提高,对城市的认同
3、度不断增强,希望融入城市的愿望也不断增强。然而,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始终是城市的边缘群体(陆学艺,2006)。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工作权利受限制,劳动权益缺保障,政治权益常错位李强.户籍分层与农民工的社会地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使得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极艰苦、居住无定所、生病难就医、子女难入学、养老无保障、夫妻少团聚、子女少亲情。农民工在城市的种种境遇,直接影响工农、城乡关系,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影响社会安定的大局。而随
4、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城市就业容量、居住容量大大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经济基础。如果我们从社会公平的视角、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高度出发,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对于农民增收、繁荣城市、发展工业、促进城市化、扩大内需、推动现代化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吕柯.农民市民化的意义与途径.(博士研究生论文)http://ckrd.cnki.net/grid20/Navigator.aspx?ID=2.。从杭州实际看,杭州外来流动人口达218万,务工人员137万,其中农民工占80%以上,是杭
5、州户籍人口的1/6。近百万农民工工作生活在杭州老城区,约为老城区人口的1/2,而他们主要的生活空间却局限于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随着农民工在杭州工作年限的延长,他们工作、生活、看病、子女读书、养老等问题已日益凸现,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杭州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34一、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特征为了真实地反映农民工融入杭州城市社会的状况,在杭州市总工会的协作下,笔者对600个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505份。其中工业94人、建筑业138人、服务业244人、个体从业者17人、技术服务12人。根据陆学艺先
6、生对农民工4种社会属性的界定陆学艺先生在《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第308页对农民工的界定中指出:农民工的社会属性应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一是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者以非农江作为主要职业;二是制度身份,尽管他们是非农从业者,但他们的户籍身份还是农民;三是劳动关系,农民工属于被雇用者;四是地域,他们来自农村(包括本地和外地,笔者注),是农村人口。,本课题再从505名中剔除了17名个体从业者,因为他们不具备“受雇用”的属性,他们与普通农民工已分属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社会阶层。因此,余下的488名来自农村、在杭州
7、受雇并从事非农产业、目前身份仍为农民的农民工。在488个农民工中,从性别结构上看,男性占73.5%;女性占26.5%;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占69.5%,35岁以上的占30.5%;从学历结构上看,初中及以下学历占56.6%、高中及相当学历占36.4%、大专及以上学历占5.8%;从业行业结构看,工业占19.3%、建筑业占28.4%、服务业占50.0%、技术服务点2.5%;从来杭年限构成上看,2年以下的占22.4%、3-5年的占36.6%,6-10年的占26.5%、11-20年的占7.4%,20年以上的
8、占7.1%。下面就农民工融入杭州城市的主要特征进行分别描述与分析。(一)经济融入度较深,融入能力逐步增强农民工的经济融入度主要是指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收入与消费状况。通过多年的城市工作与生活实践,农民工了解的就业信息不断增多,个人资本、技术技能不断提高,城市适应性不断增强,就业领域不断拓展。据调查,在近10年中有19.9%的农民工就业发生了行业转移,其中77%转移了一次行,23%转移了至少2次行。在近11年中有21.3%的农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