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实验教学生成资源 让化学课堂焕发活力

捕捉实验教学生成资源 让化学课堂焕发活力

ID:31021993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捕捉实验教学生成资源 让化学课堂焕发活力_第1页
捕捉实验教学生成资源 让化学课堂焕发活力_第2页
捕捉实验教学生成资源 让化学课堂焕发活力_第3页
捕捉实验教学生成资源 让化学课堂焕发活力_第4页
捕捉实验教学生成资源 让化学课堂焕发活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捕捉实验教学生成资源 让化学课堂焕发活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捕捉实验教学生成资源让化学课堂焕发活力  摘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无处不在,教师应捕捉和利用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充实和优化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使化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文章从实验质疑、课堂提问、评价方法、实验意外、节外生枝等方面生成的教学资源为例来探讨初中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和利用。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生成资源;捕捉;利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0-0036-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一书中提出:“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

2、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强调师生的互动合作,而在此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新方法,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敏锐地去捕捉和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及时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案,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同时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和利用。(以下使用的案例均引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5  一、由实验质疑生成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

3、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结合自己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学会对知识的质疑,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形成性教育资源。通过对实验质疑生成问题的质疑,激发了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案例1:在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中,按照教材“木炭、活性炭的吸附”的实验方案吸附效果不太理想,不易观察到溶液颜色的改变。因此,笔者作以下改进(如图1所示):在干燥管中放入一小团棉花并压紧,再在上方放入适量的粉末状活性炭,固定在铁架台上。从干燥管上方注入滴有红墨水的溶液,下方可立即收集到无色溶液。实验结束后,有一个学生提出红墨水褪色不一定是

4、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也可能是棉花引起的。此时教师先肯定这位学生的观点,同时“顺水推舟”,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排除棉花这一“嫌疑犯”。通过这一生成性问题,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二、由课堂提问生成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关注点和兴奋点的把握和利用。课堂提问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教师如果抓住这些“问题”资源,构建动态的课堂,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  案例2:在学习《空气》这一节时,做完了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后,有同学提出“剩余的约4/5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这个问题原不在教学计划

5、之中,但是,我没有放弃,而是充分地肯定了这位同学的问题意识5,并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临时补充演示实验,把燃着的木条伸入剩余的约4/5的气体中,结果木条熄灭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  三、由评价方法生成的教学资源  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反思和评价,进而对实验方案或装置进行改进。此类实验设计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激发和培养。  案例3:在学习《溶液的形成》时,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不局限于教材中所提供的用品)。多数学生利用温度计测物质溶解前后溶液的温度变化。师生

6、通过合作评价得出用温度计测定温度的不足:不仅读数慢,而且只能由几个学生代表上台读数,其他同学只能作为“旁观者”。此时可引导学生“针对上述问题,你还能设计出其他实验方案”。学生经过思考后很容易根据学过的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检验装置气密性的原理设计出图2和3的装置。  四、由实验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  化学实验是形成动态生成的重要源泉,化学实验也能真实地再现变化过程。实验是变化的,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异常现象,教师若能坦然面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实验异常甚至失败的原因,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5  案例4:学生在做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向

7、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了,一段时间后,细心的学生发现红色消失了,这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我一看到这种现象,马上想到可能是NaOH的浓度偏大了。但我没有直接向学生解释,而是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生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的成因作了如下猜想:①可能是酚酞变质;②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的缘故;③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O2反应,使红色消失;④可能与NaOH溶液的浓度大小有关……学生排除不合理的猜想①和②,然后分别按照猜想③和④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找出原因。  五、由节外生枝生成的教学资源  课堂上出现了节外

8、生枝的情况,只要不是故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