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026897
大小:76.0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6
《高三语文复习经验交流汇报材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三语文复习经验交流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教研室的领导给我们提供一个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借这个机会,我代表47中届高三语文备课组,把我们在高三复习中的一些做法向各位老师、领导做一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一、研究考纲分析考题明确方向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我们语文学科来说,高考《考试说明》就是我们引导学生搞好复习,打赢高考这场硬仗的有力武器;就是我们把握高考语文命题方向、考查内容的金钥匙。研究高考试题,既是对以往高考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也是对未来高考知识点的预测和探讨。从中我们可以总结高考命题的规律和趋势,把握高考知识点覆盖面,从而制定出科学的复习应考
2、方法,这无疑对高三复习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高三一开学,我们就印发了近两年的高考考纲和高考试题,让学生参与其中,师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通过分析和解读,学生不只明白了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更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了高考和语文课本的关系,明白了高考和语文课堂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知道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发现了语文学科复习任务的艰巨,同时,丢掉了“语文学不学无所谓”的错误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师生共同确立了“注重积累,夯实基础,精讲精练,提升能力,梳理探究,重点突破”的复习思路。二、一轮复习夯实基础勤读、多思“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高考是对高中生学习知识的全面考查和验收,要想取得良好复习效果和考试
3、成绩,就需要从基础开始,从点滴做起。于是我们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早读和辅导课时间,重点掌握六册课本中的字音、字形、成语、重要文学常识、名句默写、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基础知识,然后定时检测,检测题第一册由老师组织,之后几册让学生按照要求自己命题,册册过关,落到实处。在学生读、背的同时,强调把“思考”贯穿其中,要求学生不能为掌握而掌握,背天书,背死书,要把读、背和思考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必须把思考贯穿于读、背的全过程。那么,思考什么呢?1.字音、字形要探求如何提高识记效率。比如“名列前茅”的“茅”字,学生总是出错,如果能够探究根源,“茅”是说古代楚国行军时走在前面的军
4、士均持茅草来当旗子。“茅草、茅草”当然得有“草”,这样分析之后,就再也不会丢掉“草”字头了。学生通过这样的思考、探究,就熟悉了形旁分析、以音记形、探索词源、以线串珠等掌握音、形、义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2.文言文要思考如何学以致用。比如看到一个实词的义项就联系学过的其它几个义项,看到一个虚词就回顾这个虚词其它几个意义和用法,思考特殊句式产生的原因,词类活用发生的条件等。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文言文的复习就不再感觉枯燥,学生的兴趣提升了,他们感觉头疼的文言翻译也不再畏惧了。3.对所读的名句也要深入思考。司马迁说“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如果每一个名句都能理解它的内涵,思考
5、它跟历史、跟现实生活的联系,那么,说话、写作的时候,就能够运用自如,恰到好处。4.对于优美文段,要思考它的结构形式、修辞运用,甚至动手去模仿一下,让它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的语言。这样,学生在说话、写作的时候,就能够信手拈来,灵活运用,达到“一石二鸟”的良好效果。5.对所读优秀文章,要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蕴育其中的情感,文章的结构安排,精彩语句的特点,表现手法的运用。这样,学生不只读懂了文章,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更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阅读审美能力。如此天长日久,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见长了。让学生把读书、背诵、思考结合起来,掌握了基础,积累了素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我们的一轮复习
6、进行得扎实有效。三、二轮复习专项过关把握技巧第二轮复习,要进行专项训练,落实到每一个考点。要求学生做到“两熟悉、两掌握”。“两熟悉”即熟悉高考要求,熟悉高考规律;“两掌握”即掌握经典题型,掌握解题方法。鉴于语文学科在高三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制定了“提高课堂效率、精讲精练、逐项过关”的策略。精选练习材料,在题目的选用过程中既考虑知识点,又着眼于高考的能力点。习题尽量从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选用,体现科学性、基本性、针对性、灵活性、创新性、层次性、时代性、综合性的原则。争取通过教师的精选,使学生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让学生练习,遵循一个原则: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决不留在课下,能在今天解决的,决不拖
7、到明天;讲解过的知识点,再及时练习反馈,不留尾巴。精讲突出两性:(1)辐射性,即不是单纯就题讲题,而是从一道题出发,改变设计方式,进行多角度变化,带出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2)指导性,指导学生如何审题,从何处分析,为什么这样分析,指导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建立正确模型,如何排除思维障碍。充分利用一道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找出答题的突破点,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