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004881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5
《一个充满悬念的作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个充满悬念的作家 谭畅:您好!很难得和您一起坐下来静静地谈谈文学。听说您最近又要推出一部散文集,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熊育群:对,是《田野上的史记》。这是一部关于南方特别是岭南的历史与文化的书,她既是这些年我在南方山水间发现与体验的客观存在,也是我个人心灵被沐浴与抚慰的生命历程的主观呈现。忧伤与欢愉,体悟与思考,寻觅与发现……南方的被误读、被遮蔽常常令我震惊。我总是从现实中来,又不得不进入历史,我感觉自己是在读一部大书!一部南方大地之书。 谭畅:我们知道您最初是个诗人,在《羊城晚报》副刊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编辑和记者,后来调到广
2、东文学院任院长。您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上都取得了成就。您是怎么理解自己从诗歌到散文的转向的?文学 给了您怎样的影响? 熊育群:我觉得,我本质上是个诗人,灵魂是诗人的。我的创作从诗歌开始。第一首诗是在我上大学时的一个春天写的,少年内心的躁动、离家思乡的情绪,自然而然流淌成为一首诗。直到来到广东,我才开始散文创作。我的散文是比较诗化的,而且很唯美。我自己觉得我早期的散文是诗歌的一种展开。散文能把日常的东西带进文字中,内容更为丰富,因此也更吸引人。 文学帮助我思考,让我知道怎样去把握世界。它还是我人生的一个支撑。有时甚至是
3、一种信仰与宗教,一种终极的价值追求,在我现实生活遭遇困顿时,给我以精神的力量。 我是一个不太满足于现状的人,总是期望超越它,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到了我这个年龄,对社会、对世界、对人生的领悟和认识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你对世界的认识发生改变的源头。譬喻我那篇《生命打开的窗口》的散文是写我母亲的。那年,母亲去世,我回老家奔丧,在火车上,车窗玻璃中映现出我的影像,窗外的景观,那些树、那些建筑、一望无际的稻田和耕作的农民,随着呼啸的火车也一一在车窗玻璃上映照,像从我的脑中穿过。那一瞬间,世界重叠而又虚幻。我一片茫然:母亲从此离我
4、而去,这个世界只是我自己的了,它不会因为少了母亲而不存在!但是,这个世界——我母亲的世界——是随我母亲而去了,进入死亡的黑暗之中。我再也没有了自己生命的来路。对于死亡的体悟,我又有了与从前不一样的感觉。我写出了这篇文章,同时也完成了我对世界认识的一次改变。 谭畅:听闻您并不赞同散文界盛行的文化大散文的说法,但有不少人却赞扬您的散文充满了文化气息,“圈内人”关注评价的也大多是您的散文,不少人认为“您的散文是‘大散文’,看您的散文是在看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生命的生存状态”。您认为您的散文创作与所谓的“文化大散文”有何根本区别?能否跟
5、我们具体阐述一下您的散文追求? 熊育群:文化大散文我不清楚准确的界定,就我看到的一些被称作文化大散文作家的作品,觉得他们的写作是取文学的方式传播知识。我这里用了“写作”而没用“创作”。我认为文学是一种创造,创作才是属于创造的。文学是要有作者自己灵魂的,有他的气息与体温,有生命的感受与体验,追求独创性。如果一种写作可以成为模式遭遇复制,就证明了它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因为真正的创作是无法复制的。这样的文化大散文我当然不会赞同。但一个散文作家写文化的历史的题材却是无可厚非的。前提就是它必须是文学作品。这就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我个人的文学
6、追求以前曾经说过,简单来说,有下面几点:一是以有限的个体生命来敏感地、深刻地体验无限的存在,张扬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二是强调在场,就是写自己身体在场的事物,哪怕历史,也不是来于书本,而是来源于现实的存在,哪怕只是一物一景,却是一个时空的物证,是时空连接的出发点,重视身体,身体生理的心理的反应是我得以体验世界、表现世界的依据;三是正因为个体生命的短暂,才具有强烈的时空意识,才打通历史,连接历史,这里的历史不再是文字记载、不再是知识,而是从生命出发的一次更幽深的体验,如同从现实的层面打开一口深井;四是表现方式上重视东方式的“悟”,文字灵动
7、,摒弃套话空话,语言是人的灵魂,像呼吸一样自然,像情绪一样起伏,像站在你面前一样真实;五是文字以最大限度逼近体验,因此,独特、别样是必然要求,个性是自觉追求。 这种散文或可称作体验主义的散文。以自己的体验带来新的感觉和视角,刷新散文的概念,使这一几乎被全民写作淹没的文体得以重生,获得独立的文学体裁意义。 谭畅:当前文坛,一方面是网络文学、博客文学的勃兴,新人辈出,日新月异;另一方面是对其质量的质疑。我想冒昧问一下您对当前中国散文界乃至文学界在世界上有种怎样的定位?您看好哪些作家? 熊育群:文坛好玩,玩上瘾了还会走火入魔。现在有了
8、网络这样的东西,不用纸笔、书信就可直接面对荧屏写作、交流,这是科技世界改写人类生活的一大景观。文学的生存形态变了,相信它还会变。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老师曾经在课堂上给我们畅想共产主义的社会,物质极大地丰富,人们按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