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递推关系的求解及其应用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递推关系的求解及其应用贵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毕业论文题目递推关系的求解及其应用作者姓名学号年级2010级所属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数本(1)班指导教师签名职称讲师开题日期2013年7月10日主要目标1、递推关系相关定义;2、递推关系所涉及的范围;3、递推关系的解决方法。主要要求1、如何建立递推关系;2、已给的递推关系有何性质;3、以及如何求解及应用递推关系。主要内容研究的基本内容:递推关系的内容及意思,在组合,数例,矩阵中他们解法有什么不同研究的基本思路:1、递推关系的定义2、递推关系的求解过程3、
2、递推关系用于哪些方面研究的基本步骤:1、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笔记2、仔细阅读研究文献资料3、在老师指导下,确定整个论文思路,列出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4、翻译英文资料5、开题报告通过后,撰写毕业论文6、上交论文初稿7、反复修改论文,修改英文翻译,撰写文献综述8、论文定稿9、填写各种表格,包括:文献综述、任务书,指导过程登记表等贵州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论文题目递推关系的求解及其应用作者姓名杭勤霞学号1006020540017年级2010级所属学院数计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数本(1)班指导教师姓名雍进军职称讲师预计字数5000.00字题目
3、性质应用研究日期2013年7月10日选题的原由:研究意义:在纷繁变幻的世界,所有事物都随时间的流逝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许多现象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往往呈现出前因和后果的关系。即是说,某种现象的变化结果与紧靠它前面变化的一个或一些结果紧密关联。而递推关系的思想正体现了这一规律。递推关系不仅在众多数学分支如组合、概率、几何、矩阵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如何求解递推关系的问题我们在组合数学里已经学习特征法、生成函数法、迭代和归纳法这几种较好的方法。除此之外也在其它诸如信息学等科学领域中显示出独特魅力。因此学好递推关系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数学素养,更对今后进
4、行学术问题的推广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围绕着递推关系的广泛应用及其体现出的递推思想展开论述。首先让我们明确什么是递推关系。研究动态:至今,许多著名问题用递推法来解显得精巧简捷。如著名的杨辉三角(又称Pascal三角)就是根据组合公式画出来的。很显然组合公式、杨辉三角都属于递推关系的范围。此外很多组合计数问题可建立递推关系来解决,往往显得更加的简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递推关系几乎在所有的数学分支中都有重要作用,在一切向“更快、更高、更强”看齐的当今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更因简洁高效而显示出其独具的魅力。在递推关系发挥重要作用的今天,
5、深入研究其性质、特点便成为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主要内容:研究的基本内容:递推关系的内容及意思,在组合,数例,矩阵中他们解法有什么不同。研究的基本思路:1.递推关系的定义2.递推关系的求解过程3.递推关系用于哪些方面研究的基本步骤:1.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笔记;2.仔细阅读研究文献资料;3.在老师指导下,确定整个论文的思路,列出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4.翻译英文资料;5.开题报告通过后,撰写毕业论文;6.上交论文初稿;7.反复修改论文,修改英文翻译,撰写文献综述;8.论文定稿;9.填写各种表格,包括:文献综述、任务书,指导过程登记表等。研究方法:1.通过到
6、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网上资源,查阅与本论文题目相关的书本,期刊,报纸等各种资料,将有用的信息作好记录。3.上网查阅收集资料,可以到网上收集与本论文题目相类似的论文,或者到各个网站查阅有关资料,也可以到贵州数字读书馆网站与中国知网上查找文章,参考相关内容。4.参考所有收集的资料,在老师指导下,与同组同学研究讨论,用推理论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来完成整篇论文的撰写。完成期限和采取的主要措施:2013年07月—2013年07月:上网查询并收相关的信息与资料,并完成开题报告。2013年08月—2013年09月: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细分、整理。2013年09月—20
7、13年10月:对文献资料进行详细阅读。2013年10月—2013年11月:撰写初稿,保证按时完成。2013年11月—2013年12月:进一步完善论文,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2014年1月—2014年3月:形成最终论文,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整理答辩材料,申请答辩。特征法、生成函数法、迭代和归纳法并且综合运用大学阶段学习的概率、几何、矩阵课程的有关知识,通过专家调研和文献调研,文献资料,结合互联网上查到的相关资料和个人、组织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相关的文章,并向相关专业教师特别是指导老师请。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1]曹汝成.组合数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
8、社,2000:190-221.[2]屈婉玲,耿素云,张立昂.离散数学[M].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