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下册 《学会劝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doc

苏教下册 《学会劝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doc

ID:28853301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14

苏教下册 《学会劝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苏教下册 《学会劝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苏教下册 《学会劝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苏教下册 《学会劝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苏教下册 《学会劝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苏教下册《学会劝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和提示,先练说劝告用语,再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练习劝阻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劝阻的技巧。   2.通过练习让学生懂得,对别人正确的批评意见要乐于接受,对别人及时的提醒和帮助要表示感受。  ☆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劝阻练习掌握的技巧。  ☆ 教学准备    表演用的道具。  ☆ 设计思路    《学会劝阻》是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交际内容,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要碰到去劝阻别人,但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如何去劝阻别人缺乏一定的技巧,因此需

2、要教师积极地加以指导。    插图的内容再现了学生的生活场景,教师可巧妙的利用图片创设一定的交际情景,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象丰富自己的语言,知道怎样劝阻别人。在学生具备了交际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有选择地扮演图画中的角色,让每个学生都动起,积极地参与表演,通过不同层次的演练及不同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在评价中学会劝阻别人,初步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    “口语交际”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而日常生活则是学生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另一有效途径。本结束时,教师以充满激情的

3、话语鼓励学生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 教学过程设计理念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老师描述:一天,二(2)班的江晓宁等几位同学一起出去散步,一路上他们碰到了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做一些危险的事情,你们想一想江晓宁他们看到了会怎么做?  二、指导看图,理解图意  1.教师同时出示四幅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请小朋友仔细地看看这几幅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学生各自选择图画练习说话。(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画,说说图上的意思,比比谁说得最详细。  3.指名说图意,(想说几幅就说几幅。)师生共同评

4、价。(评价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劝阻的语言进行评价。  小结过渡:这些同学看到别人危险的举动都能上去劝阻别人,那么在劝阻别人时我们该怎样做到以理服人呢?小组讨论一下。  三、讨论交流,评价练说  1.小组讨论,说说自己会怎样去劝阻别人。   2.小组派代表发言,同学相互评价,比比谁说得好?  3.指名说说自己的劝阻方法,师生共同评价。  四、当堂演练,促进提高  1过渡:刚才大家讨论得很有收获,自己总结出了两条宝贵经验。在劝阻别人的时候,一是态度要热情;二是要把不正确行为的危害说清楚。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幅图,找你的小伙伴,轮流练习

5、表演,表演前一定要想好怎样劝阻才能让对方听进去。  2学生自由组合练习表演。  3指名上台表演。评议:表演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说话口齿是否清楚,是否注意礼让貌。  4.评选最佳“演员”。  .指名表演。  6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怎样去劝阻别人,小朋友都学了一手,老师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真诚去劝阻别人,避免一些危险的事情发生。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学习的情景,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自己选择图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意愿,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尽管

6、学生对劝阻别人有了一定的概念,但对劝阻的艺术还不甚了解,此时让学生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对学会劝阻有着积极的意义。  为学生创造了口语交际的时间和空间,就能让他们在参与评价中有所收获。  当堂演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交际实践,掌握交际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